向光前行||袁柏贤:疫情之下,关于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相关思考
2020-02-19 12:10 袁柏贤 圣商教育

“2019年是这几年最困难的一年,也是未来几年中最好的一年”,美团创始人王兴这句甚为流传的话,在此之前,也许大多数人都是将信将疑的,直到“黑天鹅”成群结队,风险迅速集聚,才切实印证了这句话究竟形容的有多贴切,又有多心酸……

图片:奇点新科技集团董事长/CEO、圣商教育董事长/CEO袁柏贤

NCP(即“新冠肺炎”)的突如其来,不仅为国人在本该喜庆团圆的佳节新春频添阴霾,更让本就为了“活着”而咬牙苦撑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疫情之下,普通人的目标是自己和家人健康活着,可有些企业家们还要加上“企业要活着熬过这个冬天”的目标。何去何从?近日,奇点新科技集团董事长/CEO、圣商教育董事长/CEO袁柏贤先生,就疫情期间,中小企业“如何生存发展”的普遍命题分享了自己的相关思考与建议。

生与死之歌:中小企业的忧与喜

NCP肆虐,九州通衢湖北被封。毋庸置疑的是,在复杂的疫情当前,任何集体和个人都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大局,不得抱有任何侥幸心理,这对于企业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朋友圈、微博圈、头条圈以及各种信息流里,铺天盖地的言论中我听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生死大劫,举步维艰;另一种是风口突至,逆势增长。

春节假期的不断延长,企业集中返工时间的一再推迟,交通的管制,一个又一个14天的防控隔离,这场疫情给全国90%以上的商铺按下了暂停键。没有经营,没有客源,就意味着没有收入,但员工工资、房租、水电却必须要照常支付,这样的经营压力可想而知,说之命悬一线都不为过。就拿餐饮业的龙头海底捞来说,自1月26日开始休市,全国550家门店,目前已损失近10亿元;外婆家创始人感叹“天一亮就要支付250万元”;西贝早早就担忧“撑不过三个月”。艾媒数据显示,去年春节假期(即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10050亿元,今年同期却几乎颗粒无收,加之复工时间一再延迟,到正月十五预计损失将超过17000亿元。除去餐饮业,同期的旅游与酒店接待几乎全部停止,预计损失超过6000亿元,仅这三个行业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2万亿,约占2019年一季度GDP(21.8万亿)10%。重伤远不止如此,交通运输、房地产、农林牧渔等行业以及批发、会展、美容美发等第三产业均会受到波及。

与之相对的,在一些企业面临严峻挑战的时候,有的行业却迎来了属于它的高光时刻。生鲜配送、在线医疗、在线办公、在线教育、游戏娱乐等各类线上业务组成假期里的“宅经济”,在这个漫长的假期里成为了弯道超车的大热风口,最为突出的就是医疗健康行业。受疫情影响,医疗健康成为了最直接的需求爆发点,2月3日,科创板口罩概念股洁特生物当天涨幅高达108%,上市三日内暴涨640%;诊断试剂方面也不遑多让,多家涉及此类产品的上市公司股价涨幅可观。在线问诊、远程医疗、医药O2O,让人们体验并适应了互联网医疗,也自证了其可信度和可应用性,不仅加速了获客引流,还缩短了教育市场的周期。在这个非常时期,全国上千万企业、近两亿人居家开启“线上办公”模式,其中涉及到的即时通讯、协同文档、在线会议、云盘以及客户管理、合同管理、员工培训等各领域的产品和服务,都拥有着潜在的市场。此外,这次疫情加速了在线教育的普及,为在线教育行业再添风口,据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逐步上升,预测在2020年达到3.05亿人。还有快递行业、网络游戏、长/短视频以及直播行业均受益匪浅,在此不一一赘述。

 有形之手:外部救援给力,政策准备充足

唇亡齿寒,任何一家企业的健康发展都不是独立的,哪怕互不牵涉,也会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循环体系当中。而企业的终极后盾是国家。疫情当前,市场的自行调节是滞后而缓慢的,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国家一般会运用政策、法规等多重手段来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政策肯定会出现宽松,对冲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就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每一次的复苏,都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操作与定向支持,这一次也不例外。

尽管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内外部市场环境都与以前大相径庭,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比之“当年”更甚。但幸运的是,不少行业龙头、房企已开始自发的伸出救援之手,为各行各业谋求生机。比如京东,在2月3日即推出11项补贴,其中5项针对湖北地区商家,包括减免平台使用费、赠送保险保障、标签流量支持、延长工具免费使用期限、服务支持,6项针对全体商家,补贴政策覆盖平台上25万商家,额度达1300万元。类似的还有蘑菇街、淘宝、快手电商、寺库等,都相继出台减免政策,为各品牌商提供最直接的生存动力。再如万达,声明自1月24日至2月25日,对全国各地万达广场商户的租金以及物业费实行全免,预计减免租金额度达30-40亿元,随后保利地产、碧桂园、招商蛇口、卓越商业、宝龙集团、新城控股等诸多房企纷纷行动,携手商户,共渡难关。此外,在餐饮业举步维艰的时刻,有不少银行,通过各种形式,贷款给中小餐企,助力餐饮人度过寒冬。据人民日报消息称,人民文旅、人民美食发展联盟联合北京银行特别推出“京诚贷—文旅餐饮振兴扶持专项计划”,首批北京地区支持资金50亿元,整体专项扶持资金不少于100亿元。

与此同时,为了保障企业的正常发展,国家近期也明确指出,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2月上旬接连不断的国家会议,足以看出国家对企业发展的规划与重视。比如2月1日,央行等五部门要求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支持相关企业。比如2月3日,央行在单日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投放1.2万亿元之后,2月4日再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投放资金5000亿元,两日投放流动性累计达1.7万亿元。比如疫情期间,国家下发《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的通知》,对小型微利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比如2月7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强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的紧急通知》,出台30项金融支持疫情防控的专门措施,超预期提供流动性支持稳定金融市场,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以此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不仅如此,各地区、各省市均及时推出务实举措为企业纾困,从“帮助各类企业稳定生产经营、妥善解决困难企业融资问题、延迟缴纳社会保险费”,到“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推迟调整社保缴费基数、可延长社会保险缴费期、实施培训费补贴政策”,不胜枚举。其中做出响应犹为迅速的就属浙江省政府,在大家的眼睛刚刚聚焦在湖北的水深火热之时,他就已率先开始考虑经济损失对市民生活的影响,进而平稳经济,下达《浙江支持小微企业渡过难关17条政策》,包括企业税收延期缴纳,甚至可申请减免;对房租、水电下调或减免,返还失业保险等诸项政策。在疫情裹挟之下,中小企业有困难,政府不会坐视不管,更何况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从未间断过,相信政府还会不断出台政策,对疫区进行定向扶持,对受疫情冲击严重的企业以及中小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白领和农民工等微观个体实行减税优惠和财政补贴,货币政策方面,也有可能更为宽松。总之会为中小企业迎来发展的新契机。

  强者自愈:中小企业要宜静宜动

“跪着也要活下去,因为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这大概是一种最为悲壮的“英雄主义”。但你不能否认,唯有活着,才有希望。而活着,不能单靠外部援助来坐吃山空,更要懂得自谋生路,提升内生动力以达到真正的自愈,不留疤痕,活得漂亮。这里我建议中小企业要有动静皆宜的能力。

尽管山川异域,但风月同天。疫情面前,所有企业面临的现实状况的变化其实都是一样的,一样的危机,一样的短期压力,一样的拥有行业格局变动的机会。虽然中小企业根基不牢,又饱受资金链的制约,很容易在突发意外之后倒下,但越是此时,越要“静下来”。因为我们都在中国经济这条船上,没有退路,没有选择,与其抱怨,不如拿出平常心来应对。我们所属的行业情况不同,经营环境各异,大家的判断也不一致,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在“静”的这段时间里,真正做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好好为企业的未来发展筹谋出清晰的战略定位和顶层设计,尤其是疫情之下,大环境倒逼产业不得不转型升级,为确保产业的持续增长,这时更加需要中小企业进行全面的重新定位,重新理解客户需求和用户场景,重新分析产业生态和要素资源,甚至重构商业模式,重塑战略定位与核心能力等。

你所要思考的不再仅限于“疫情之下,如何做好充足的开工准备?”“复工后何时能够恢复产能?”“如何保持现金流,保住企业生命线?”“在线办公,如何做到‘停班不停工’、‘同工同效’?”等一系列细化的问题,更应该宽泛到“打破组织边界和围墙,放眼全局来思考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的分布与协同,并采用怎样的有效机制来协同要素资源,建立长效的合伙关系,以达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共同发展的最终目的”。此外,还要长效保持在战略生态化思想的引导下,梳理优化和完善企业前期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基础管理体系甚至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与瑕疵,这样才不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拖“意识指导”的后腿。最后,基于时代的不确定因素,还应考虑是否完成企业事业合伙机制的转型,以此分摊风险,降低压力,当然在此之前,更需要明确企业的事业理论,尤其在疫情等极端情况下,越要强调事业理论,重塑组织内部的奋斗文化,统一意识。

确立正确的企业发展认知,才能为接下来的“行动”提供有益的指导。基于上述企业定位,中小企业还要适时的“活血化瘀、动如脱兔”,具备强悍的行动力。光包扎不上药,伤口是很难修复的。对此,我做了以下三方面的思考。

政企合作,互相成就

回顾2019年,我们发现各地方政府都在着重力量做招商引资,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甚至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你那边一有什么政策,我这边马上出一个更创新的政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引入优质产业以带动地方发展。疫情对政府对企业都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因此,2020年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力度只会更胜从前。

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比疫情更可怕的是现金流的断裂,最后导致整个产业链出问题。所以中小企业要学会把握时机,重点关注地方政府所拥有的,以及你所需要的、他能够提供给你的价值,特别是地方政府的相关文件,有条件的可以跟地方政府做深入的沟通,帮助地方政府的领导理解行业的真实情况,对症下药,才能在有限资源条件下事半功倍。学会运用背后的支撑力量,主动建立新型的“政商关系”,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在风险中寻找逆风翻盘机会的同时,也为地方政府完善产业链与产业生态的构建,相互支撑,彼此助推。

  创新智慧,快速反应

中小企业在努力自救的过程中,如果用心,就会发现其中蕴藏着的改革契机。而这些生机就存在于你的创新求变的商业智慧当中,包括制度上的创新、体系上的创新、手段上的创新等等。

以京东为例,在正处于高度戒备之中的武汉,一台装置从京东物流仁和站出发,沿着街道一路前行,灵巧的躲避着车辆和行人,穿过建设二路路口,顺利将医疗物资送到了武汉第九医院,完美实现无接触配送的第一单,既缓解了庞大的配送需求压力,又确保了人员安全。透过这个案例,我们能欣喜地看到京东在疫情下为了“自救”而做出的创新突破。再难的形势下,消费者也有未被满足的需求,只要从这些需求出发去发挥自身的创新智慧,不断探索,不停尝试,就一定会有新的突破口。

中小企业能做的事情其实有很多。可以选择“抱团取暖”,互相赋能,彼此贡献创新智慧;也能搭上数字化的列车,顺势前行;还能趁此机会重构企业自身的商业生态;抑或围绕核心业务,将平台升级成为连接用户与外部环境的关键纽带,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商业形态转变。未来,直播与行业的结合,“数字政府”、“智慧城市的建设”,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会更自觉主动地拥抱数字技术。因此,抢占先机,迅速反应,才有机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顺势完成企业的全新转型。

去粗取精,突出长板

每一年,都有很多企业忙着进行“补短板”,追求卓越、追求完美,人之常情,企业亦然。但“补短板”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已经发展到了足够高的境界,这样才有资格追求完美。对于资源匮乏的中小企业来说,会面临“不知所补”的窘境,因此,与其横冲直撞,不如靠自己的“长板”来被市场所需要,成为那个“不可替代”。

特别是当前身处疫情之下,中小企业更要学会聚焦核心长板、打造产业生态,去粗取精,把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大胆舍弃,把资源、精力、人才聚焦到核心业务和核心能力上去。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专注于自己的主业、专注于自己的优势领域,开辟一个能够展现自己的独到的竞争优势的崭新天地,力求在某些细分领域做到No.1,甚至是Only.1。只有这样,未来面对任何突发事件到来之时,才不会被“舍弃”,一方面,地方政府看得到你的存在价值,无论如何,也会保证你活下去;另外一方面,只有形成自己的核心长板,才能利用生态化思维与其他企业进行结合、互补、资源交换,渡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迎来更好的发展。

所有障碍都有意义,尼采说:“凡是杀不死我的,会使我强大。”复原力强、能够自愈的企业,都拥有着接受市场考验的豁达和放下曾经荣耀的智慧。在这样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萎靡不振,而是携手,共赴时艰。

 结语:

冰霜渐少,草木萌芽,春虽缓至,但终会到来。五千年来,四大古国已去其三,但我们的华夏依然屹立于世界,国犹在,后盾犹在,我们看得见希望,感受得到生机,再加上永不懈怠的奋斗和努力,又有什么可怕的?!微光成炬,向光前行,阴霾会消散,黑暗也将被光明所替代,而一切,都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