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啊找啊找科锐
2008-09-16 03:54 黑马

从一家完全针对高端市场的猎头公司, 到介入整个企业招聘流程,科锐在度过漫长创业期后, 开始进化升级

文|本刊记者 张凯锋

34岁的高勇皮肤黝黑,工作时间总是西装革履,但他几乎从不戴领带,因为不喜欢那种束缚感,让他感觉不够开放。他是科锐国际的创始人、总裁,这家以猎头、RPO为主业的咨询公司的客户大都是跨国企业,但高勇仍然保持了来自东北农村的某些气质。

他坐在对面的椅子上,腿跨过扶手,随意得仿佛就坐在自家的炕头。高勇用带着辽宁口音的普通话向我讲述了他创建科锐的故事,这也是中国猎头和RPO行业的一个缩影。

高勇一直是一个幸运的人,中考、高考他的分数都略低于录取线,最后却都因为出现意外变化而过关。但在1995年,高勇从北京外国语大学专科毕业时,他的好运似乎已经用完。那时大学生工作仍是国家分配,但高勇是自费专科,不在分配之列,户口还在锦州农村,找工作处处碰壁。他不希望一事无成的回去,于是就一直在北京漂着,口袋里的钱从来没有超过100元。有一搭没一搭地给外国游客做了几个月的导游之后,1995年10月,高勇偶然加入一个民营猎头公司。

1995年,猎头在中国还是新事物,高勇也不懂,只是以年轻人的冲劲投入工作。但1996年4月,高勇因为顶撞老板而离开,经过2个月徒劳的找工作经历之后,他找了2个老乡朋友,决定一起投资10万元,自己做猎头公司。

1996年7月,数月没和家里联系的高勇回到老家,和父亲说想自己开一家猎头公司。父亲虽然完全不懂什么是猎头,家里为高勇上自费专科还欠着一万多元,但父亲依然决定支持高勇。高父人缘极好,他从邻居那里借了十几张存折作为抵押,从农村信用社贷了2万7千元给高勇。

1996年9月26日,科锐猎头公司在北京丰台一个十几平米的小办公室里成立,这是北京乃至全国最早的几家猎头公司之一。由于高勇和他的合伙人都有英语背景,科锐一开始就把目标放在了正在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但没有品牌优势的科锐只能通过“死磕”获得客户,通过热情和坚持,科锐慢慢地获得了GE、ABB等巨头的一些小项目,逐步走上正规。

2007年,科锐的猎头业务收入已经突破9000万元,而且仍在高速增长中。“洛杉矶奥组委主席、哈佛大学一个系主任都会通过猎头来找。相比国外,猎头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新兴行业,未来空间很大”,高勇说。

尽管猎头一直是科锐的主营业务,但高勇现在已经不怎么管猎头的业务了,而是主抓新业务RPO(Recruitment Process Outsourcing,招聘流程外包)。2008年,高勇要为强生、霍尼韦尔、麦当劳这样的跨国巨头在中国招聘5000名员工,4年前高勇启动RPO业务时,连他也没有预料到发展会如此之快。

高勇现在每天仍工作11个小时,和12年前为了生存而创业时的他相比,现在的高勇依然很享受这样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