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 娱乐之“王”-王中军与王长田的十年赛跑
2008-09-16 04:07 封面故事

在处于爆炸前夜的娱乐产业里,王中军与王长田这两个抢跑者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对待资本、扩张事业,

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选择,他们的选择改变了各自企业的命运

文|本刊特约记者 林涛 雷晓宇 摄影|本刊记者 戴世恒 编辑|申音

王中军,48岁,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老板。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北京顽主。当过“洋插队”,干过美术师,卖过宝马车。现在,他越来越像一个好莱坞大亨。

王长田,43岁,光线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出生于大连附近的一个村庄。曾经是中国最好的报纸和电视记者之一,精明勤勉,事必躬亲。现在,他越来越像一个苦行僧。

作为商人,他们真正的区别在于:“两家公司已经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华谊的收入接近光线的一倍,利润也超过不少”。评价者是一位投行人士,与两家公司都有深度合作。

 王长田曾经是领先的。

2004年,光线传媒的收入超过3亿元人民币,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民营娱乐传媒公司。那时候,王中军被质疑,依靠“一个人(冯小刚)”的做法还能撑多久。

他不用再撑多久了。就在这一年,王中军获得了TOM集团的投资。很快,华谊兄弟的股东名单上加入了马云、江南春、虞锋、鲁伟鼎、谭智等名字。接下来,王中军开始经历进入娱乐业以来最为风光的日子。《集结号》创造了2.6亿元人民币票房,《功夫之王》在美国斩获近5000万美元。华谊兄弟的电视剧、音乐、艺人经纪等业务也顺势而起。电视剧《士兵突击》带火了华谊旗下一批默默无闻的艺人。私募市场上,华谊兄弟已经成为一家市值接近两亿美元的公司。中信证券、招商证券的投行部经理们频繁造访。如果顺利,华谊兄弟将成为国内首家独立上市的民营娱乐传媒企业。

仿佛遵循着能量守恒,同在北京的王长田发现自己的脚步在放缓。他的王牌电视栏目《娱乐现场》先后被逐出北京、上海、长沙。在寻找新业务的同时,王长田也开始了他与资本的较量(这个词在王中军那里被“合作”代替)。他获得了软银赛富的投资。他放弃。他获得了借壳上市的机会。他放弃。他无法忍受“如此之低”的价格。

 他只得忍受如此之慢的前行。

在一个飞速成长的行业里,四年意味着什么呢?或许根本不用这么长时间,就足以让一家公司平步青云,让另一家公司驻足不前。

王中军如何应运而生?王长田如何错过?

上篇 资本/圈子

王中军最值得欣赏的是两点:第一他不一定很善于分享,但是他善于合作,他有比较开放的心态;第二他说到做到、说一不二。比如说,当时他跟华友谈出让华谊音乐控股权这个事,一直到今天都是蛮后悔的一件事,包括他周围的股东,当时也都反对这个事,但是王中军在饭桌上同意了,于是他就硬着头皮做了。这在王长田那儿是不可想象的,在签字前一分钟他还会节外生枝。性格不一样导致做事的方法就不一样。

——易凯资本CEO王冉

对待资本,王中军主动,王长田被动。

2004年,王中军第一次有了脱离作坊式运作的感受。华谊兄弟的电影票房首次过亿(《天下无贼》),与香港寰亚合拍的电影《功夫》同样大卖,为没有盈利的《可可西里》和《卡拉是条狗》赚回了口碑。

这只是表面风光。冯小刚的电影叫好叫座,但利润不高,且一年只有一部。华谊兄弟与美国哥伦比亚公司从2001年开始的6部电影合作之约即将到期。合作中,哥伦比亚承担了大部分投资。投资1.6亿港元的《功夫》是双方的第六部电影,华谊兄弟所占比例也仅有5%。合作结束后,哥伦比亚没有按当初的设想投资华谊兄弟。

在影视娱乐业里,许多公司背后的“金主”是地产商。华谊兄弟、派格、麦田的大股东都是太合地产,中博传媒的靠山是冯仑。“玩票”性质的投资决定地产商们不会在这个高风险的市场上投入过多。

王中军急于突破业务瓶颈。如何通过华谊兄弟在电影业已经建立的品牌优势来收购扩张,特别是进入电视剧、音乐等未曾涉足的领域?“白白建立了半天品牌,你不用就有点可惜。”但是他手里没有足够的资本,太合也不是他理想的股东。

跟其它娱乐公司的老总不同,王中军一向喜欢与娱乐圈外的企业家打交道。他频繁参加各种企业家聚会,其中每一位都是潜在的资金来源。

2004年底,他在君悦酒店大堂里碰见了时任TOM集团CEO的王。两人之前只是点头之交,一番寒暄后,正在四处寻找内地传媒业投资项目的王主动发问:“华谊兄弟需要钱吗?”

“需要啊!”

王中军先以7500万元、溢价3倍回购太合集团手中45%的股份。接着,有着李嘉诚背景的TOM集团以500万美元现金和500万美元可转债的投入成为华谊兄弟的战略投资者,持股27%。同时,担任华谊兄弟财务顾问的汪潮涌也以旗下信中利的名义投资75万美元,获得3%的股份。王中军及其家族在公司中的股份上升到了70%。

 2004年底,王长田刚刚搁置了与软银赛富的投资谈判。

其实,光线是风险投资眼中的“金矿”。在民营电视制作业,光线一家的收入就超过排名其后5家公司的总和。它拥有9档节目和1份周报,每日制作量超过6小时,节目在全国近300个电视频道播放。

像国内很多白手起家打下江山的创业家一样,当“资本家”前来叩门的时候,王长田的心理有些复杂。

“一方面我们没那么缺钱,还有当时在想,我拿了钱到底干吗?没有什么公司值得收购,或者你收购完之后它面临的状况跟你是一样的。你去做其他的业务,比如电影、电视剧,时机是不是成熟?”

早年的光线仅凭着10万元人民币滚动发展,最难的时候也没有人“雪中送炭”。现在,它的电视业务已经积累了丰厚的利润,还需要“锦上添花”吗?

王长田的想法是:第一,要把自己的业务卖个高价。第二,尽量少装一些核心业务,把风险比较大的新业务放进来,让VC来“埋单”。

权衡再三,他把融资目标锁定在两家。联合IDGVC的软银赛富,联合富达投资的联想投资,他们的出价为1000万美元,占光线16%左右的股份。王长田选择了以投资盛大名声大振的软银赛富,投资意向书很快签订。此后,王长田向软银赛富提出加价要求,后者接受。

还没来得及享受融资成功的兴奋,在分别咨询了好朋友当当网创始人俞渝以及e龙网创始人唐越后,王长田沮丧地认为,自己可能还是卖便宜了。

虽然为难,王长田还是再次向软银赛富的负责人阎焱提出了加价要求。“价格已经重新谈过一次了!”作为风险投资界的领军人物,一向作风强势的阎焱拂袖而去。2005年10月,软银转而投资了另一家民营电视公司欢乐传媒。

与TOM的合作让王中军的事业上了新台阶。为了完成这轮私募,公司第一次梳理了管理结构,建立了规范的财务部门和外部审计制度。王中军开始投资像《夜宴》这样上亿的大制作,同时,华谊兄弟还获得了向香港寰亚新片《墨攻》投资1300万美元的机会。

但经营业绩滑坡的TOM集团很快就难以满足王中军的胃口,他需要引进新的股东。2005年,因为将阿里巴巴的股份以10亿美元高价出售给雅虎,并且获得雅虎中国,马云声名大噪。他是王中军的朋友。马云尚未扬眉吐气的时候,王中军就经常邀请他一起聚餐。

没用20分钟,马云就给了一个爽快的答复。他还给了王中军一个重要建议:“像TOM这样的策略性股东的股份不宜太高,中军你这轮不但不能拿钱,还应该和我一道掏钱。”

2005年底,TOM以1600万美元的价格减持20%华谊股权,王氏兄弟回购5%,马云以旗下公司中国雅虎的名义接手15%。TOM集团所持股份降至7%。大约同时,王氏兄弟还从信中利手上回购了2%的股权。王氏兄弟持股升至77%。

马云旗下的雅虎中国、淘宝网迅速成为华谊最重要的业务伙伴。马云还帮助王中军勾画了战略蓝图,这意味着更大的资金需求。

在两人商议出的下一轮融资目标名单上,中国媒体业的新贵江南春排到了第一位。“文学青年,有想象力,有情怀,让他投电影,一定符合他的梦想。”第二位是虞锋,“他的钱刚套现,急需有个好东西投,华谊就是一个好东西。”鲁伟鼎是马云的朋友,万向集团的少东家。

王中军和马云一同飞到上海。5个人吃了一顿饭,“每人掏多少钱,占多少股份,当场就敲定了。之后就是财务和法务的事了。”

在华谊兄弟的第三轮融资中,江南春,虞锋、鲁伟鼎共同投入2000万美元。TOM出让剩余的7%股权,所获回报接近上轮20%股权的转让。江南春等人的入股还吸引了分众传媒CEO谭智。几个月后,谭智与德龙控股主席丁立国再次溢价认购了华谊兄弟增发的1000万元新股,搭上了末班车。

 4轮融资之后,王中军家族及其核心团队仍然以60%的股权保持着对华谊的绝对控制。

当王中军高歌猛进的时候,王长田终于意识到钱永远都是不够用的。

2005年1月1日,光线的王牌栏目《娱乐现场》被调整出已经播了5年的北京四套节目平台。这一幕很快在上海、长沙等地再次发生。

不久,王长田为《娱乐现场》找到了在北京落地的新平台,光线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合资成立中视传媒。在光线的内容支持下,中国教育台三套与北京电视台开始了声势不小的竞争。没过多久,北京地区有线电视的用户突然发现自己的电视机不再能收到教育三套的节目信号。

现在回想,王长田仍认为自己不接受软银赛富的投资是正确的,“2005年下半年整个行业陷入了低迷,我也一样。融资是有条件的,达不到(业绩)就会很惨,肯定股份稀释比较厉害。即使没有稀释,投资者也可能已经对你失望了,想办法要解决你了。”

对光线感兴趣的风险投资商依然络绎不绝,但急于拓展新业务的王长田却开出了更高的价钱。2006年,他告诉记者,“如果从融资的角度看,用于互联网和无线的建设就要1000万美元以上,如果加上视频内容的提供要达到2000万美元。”当然,“即使没有融资,我们也会投入至少1000万美元。”

“他永远认为光线的价值要比市场给的价值更高一块。”一位给王长田做过财务顾问的投行人士感叹。

2006年,光线传媒因种种原因业绩未达预期。据说在400多人参加的年会上,王长田流泪自责,“公司会有今天的状况,是我这个做家长的对不起大家,是我没有让在座的兄弟姐妹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2007年,在华兴资本CEO包凡的撮合之下,光线与在纳斯达克上市的SP公司华友世纪(Nasdaq:HRAY)达成了合并协议。2008年3月,协议中止。尽管双方就此互相指责,关键原因可能还是价格。华友世纪市值1亿美元左右,按照协议,合并后光线占有42%的股份,至多只能达到65%。而早在4年前,软银赛富等风险投资商对光线的估值就已经超过7000万美元。

 下篇 人/链条

王中军的整个公司运作就一个字——“人”,他就是抓住了人。这是他的一个理念。而光线的做法是模式,我们非常强调未来能不能做成工业化生产。

——王长田

王中军找到了冯小刚。接着,他又找到了一批冯小刚。

当严重依赖冯小刚的王中军屡次被问到“冯小刚病了怎么办”的时候,他开始考虑:“什么能够代替冯小刚使企业平衡?”

他看中了收入稳定的电视剧业务。电视剧是中国各地电视台最主要的广告收入来源,全国1974个电视频道中有1764个播出电视剧,电视剧广告占全国各级电视台广告总收入的50%以上。

王中军要进军电视剧的决定遭到了公司内部的普遍反对。“老板,中国一年生产1万多集电视剧,能卖出7千多集,真正赚钱的就4千多集。”

“我们就做那4千集,为什么要做赔钱的人啊?知道他们的能力是什么,就是你自己的能力了。”王中军回答。

“我们为什么电影成功了?就是靠‘大制作、大手笔加影视大腕’。”王中军很快列出一个国内前十位的电视剧制作人名单,然后挨个谈判。他第一个去见的是张纪中。“其实我也不认识,大家想这几年电视剧谁火,张纪中火,就见他。”仅仅30分钟谈判,王中军签下了张纪中,条件中还包括华谊兄弟的股权。

然后是张国立、赵宝刚,“没有谈进来,这是很正常的,朋友照做。”康红雷被王中军成功说服。最终,华谊兄弟共签下五位著名电视剧制作人,收购了他们的公司。他通常为这些电视剧公司支付的市盈率为10倍。

与最好的制作人合作,保障了华谊兄弟电视剧业务的盈利能力。到2007年,华谊兄弟电视剧年产量超过500集,成为华谊兄弟稳定的现金流来源。

王中军有着与其他传媒机构不一样的管理演艺人才的方法。在华谊兄弟内部,导演冯小刚、电视制片人张纪中、艺人经纪人李雪等都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类似一家小型公司,独立核算,负责人拥有业务主导权。王中军会对这些工作室的业绩进行排名,每两年进行一次末位淘汰,再引进新血。在好莱坞,类似的工作室被证明是一种成功的、符合创意人才创业的模式。

王中军不仅擅长将朋友变成股东,同样乐于让艺术家成为华谊兄弟的股东。华谊兄弟原本只有导演冯小刚拥有股份,后来吸引张纪中加盟也使用了股权激励。如今,包括李冰冰、黄晓明、康红雷在内的80余人全都拥有华谊兄弟股份。这也是受到了马云的启发。

几年间,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旗下拥有了影业投资、电影发行、音乐制作、广告、文化经纪等多个公司。建立了从编剧、导演、制作到市场推广、院线发行等基本完整的电影生产体系。

凭借着多年来费心经营的人脉关系和个人信用,找钱对王中军来说不是难事。用友股份董事长王文京经常会接到王中军的电话,几年间,他累计借给王中军近亿元人民币。当华谊兄弟筹备拍摄《集结号》时,预计所需资金为1亿元人民币,王中军自筹5000万元,缺口部分则来自于招商银行的短期贷款。招行行长马蔚华也是王中军的老朋友。

如今,除了与银行家、投资人以及产业巨头打交道,王中军所需要做的事情只是不时和集团内工作室的负责人吃顿晚餐,或者偶尔去剧组探班。更多的时候他会睡到自然醒,然后去三里屯约上三五好友打打扑克。周末他会去郊外马场遛遛他的名贵马匹,关注一下艺术品收藏市场。公司具体的制片业务交给了他的弟弟——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

王长田对于未来的构想比王中军更早更清晰。默多克是王长田最为敬佩的传媒业巨头。“他确实是一个出色的战略家,而且是非常好的商人。你看他整个公司的业务布局,做得真是非常棒。再有收购上的手笔,他的价钱往往高出别人很多,让你连拒绝的可能性都没有。”

做“全媒体”一直是王长田的梦想,却严重不符合中国的现实。2003年,光线传媒与国家广电总局合办了一份娱乐周报——《明星Big Star》。该报的发行量一度号称数十万份,但由于“八卦的内容不让登”,两年都没跨过盈亏平衡点,王长田只能将其停掉。

2004年之后,王长田先后和南京、西安等地电视台,以及教育台成立合资公司,试图介入对电视台频道的整体运营。这条路很快被主管部门堵死,甚至连付费的数字电视频道也不得其门而入。

2005年3月之后的1年时间,王长田闭关研究当时美国最为流行的互联网公司Myspace.com。这位传统媒体人开始言必称WEB2.0,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互联网的经营,光线公司网络部门一度招入近百人的团队。不过传统传媒人与互联网人的思维存在巨大差异,e网(www.ewang.com)注定是一场幻想,互联网没能完成王长田转型新媒体的梦想。

“从产业布局上来讲,其实大家最后都会殊途同归,就是说既要有电影、有电视、有音乐,也要有艺人经纪。但是你会看到,别人说的都一步步在实现,光线往往是说完了最后还是在原来那个圈子里。”那位与“二王”都有合作的投行人士说。

创业10年,光线的创业团队保持了相对稳定,一些创业元老仍然留在公司,拥有少量股份。王长田持有绝大部分股权。2004年曾是光线有史以来管理团队最外部化的一个时期。王长田确实招了一批职业经理人进来,但如今大部分已经离开,现在负责光线影业的张昭是仅存的两个人之一。

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领域,市场竞争远未达到充分,市场格局也远未确定,王中军与王长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如果从此两个人就此在苍茫暮色间远远相望,结束这十年赛跑,那也未免太过无趣。

曾经数次与资本擦肩而过的王长田如今对资本反而有了更明确的渴望,“如果看前两年,你拿着钱干什么呢?公司没有什么好收购的,你也不能上电视台买,没什么好做的,现在拿钱不一样了,现在我知道我要收购什么公司。”

“我自己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把公司做成市值比较高的,让这些人觉得这么多年在公司没白干。”王长田说。

他最大的乐趣是在每天下班后和同事出去吃饭,每一次他都会精心选择不同的餐厅,有时候是通过互联网;有时候是通过报纸、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