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军“圈子的力量”
2008-09-16 04:11 封面故事 王中军

王中军已经名声在外。在进入娱乐业10年以后——江湖上有了这么个传说——“学习王中军好榜样”

文|本刊特约记者 雷晓宇

回忆往昔,这可是王中军自己说的——从他进入电影这个圈子开始,他就没怎么做过赔本生意。这个和董平有关。王中军一开始投资三部电影:《鬼子来了》、《荆轲刺秦王》、《没完没了》。都是被董平拉进来的。董平拍电影缺钱,王中军觉得自己讲江湖义气,加上“钱也不是太多”,就帮了人家一把。

不过就算在拍胸脯讲义气的时候,王中军也始终没忘董平给他的承诺:董平才是主投资人,赔了钱算他的。这三部电影有赔有赚,但王中军最后都把投的钱收回来了。后来有人评价董平和王中军:董平是做朋友靠谱做生意不靠谱,王中军是做生意靠谱做朋友不靠谱。董平每回拍电影拍到一半钱都出问题,可他倒是说到做到,没让朋友吃亏。

至于王中军,这个时候已经能够看出他的风格了:他有北京大院孩子的大气和狡猾,做人大气,做事小心。他擅长通过某一个朋友进入一个事业圈,然后把朋友一个一个慢慢变成重要的事业伙伴。而且他大概并不势利,因为大家还都不讨厌他。

每个人都说王中军“很会混”,这话姑且听着。反正这肯定不是个贬义词,因为他不仅会处理人际关系,还慢慢学会通过制度来巩固这种人际关系。他投资的《一声叹息》是部关键的电影,让王中军学到了三点:第一,获得了冯小刚作为哥们而不单是合作者的信任。第二,他和冯小刚开始以导演分红的方式合作。第三,他开始以建立工作室的方式巩固企业家和艺术家创意人才的合作。

一直到现在,冯小刚都是为华谊兄弟带来最多盈利的导演。当然,众所周知的是,王中军也必须面临“后冯小刚时代”的悬疑——好比今年冯小刚的《贵族》剧本流产,那么明年华谊的贺岁档期电影就要重新斟酌。娱乐行业需要人才,王中军也有办法留住人才,可是这还不够,他还需要一些产品组合,来降低创意人才的不稳定性所带来的风险。

这个时候就要说到第三个重要的人:马云。

对于王中军来说,马云不只是马云,他还意味着另外一个更广阔的视域。王中军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要想有所成就,除了专业人才和同行业的企业家,他还需要一些更有战略眼光和投资眼光的朋友。说潜移默化也好,说有意追求也好,在和这些朋友的交往中,王中军不断发现、印证、修正自己的事业路径。

几年前见过王中军的朋友告诉我,那个时候的他才不像现在这样,一口一个产业链,一口一个产品结构,一口一个核心竞争力。对于王中军这样一个因为偶然机会进入一个新鲜行业的创业家而言,事实有时候很简单:你有多少朋友你就能走多远,你朋友的质量更高你就更能少犯错误。当然,如果这些朋友都恰好很有钱就更棒了。

马云、江南春、虞锋……这些人后来都成了王中军的股东。在拿钱的这个过程中,王中军的公司慢慢从做生意向做事业的良性轨道上转化,公司的家族色彩慢慢剥落。他自己也开玩笑说:华谊就是个好姑娘,这姑娘能闻到对自己感兴趣的大佬的味道。

现在,王中军的人生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尊重能比钱带来更大的快感——他头一次觉得,也许自己注定要在某个舞台上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自己将来所取得的胜利注定要比已经取得的胜利更大。

冯小刚

当初,我完全不是带着战略进入这个行业的。现在看来,都是机会。

一开始,我通过董平接触了一些影片的单片制作,积累了一些经验。《没完没了》这个戏是我真正进入电影。成了第一大股东,还是巧合。董平出现了问题。开片十几天的时候,投不进钱了。这次我就转了个方向,干脆钱是我投,但是话语权在我。我说的话语权是投资人之间的话语权。董平也非常痛快,比较好商量,说那我就不投了,你全投。我等于一下子变成90%的股东,第一次有了话语权,才真正有了和导演间的对话,原来都是在旁边听。

我进入电影是1998年,其实已经晚了。第一部投900万,第二部戏700万,第三部戏800万,三部戏加起来不如今天一部戏的一个角儿。但是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关系,冯小刚也发现华谊不错。不错在哪里?就是钱永远是提前先到账。小刚说从来没有遇见过这种人,投资人事先把钱打过来。以前每次都是等、催,到时候要,钱也不到位。我没让他着急。发行、营销沾了点边,虽然没有现在的专业,但是有一帮人在干。电影赚钱了,皆大欢喜。

所以在他紧接着做《一声叹息》的时候,我的介入就更深了。我们就开始谈是不是给他做个工作室。今天看,这是一个模式,一个投资人、创意人才的结合可以稳定投资,我们是稳定产品。当时纯粹是拍脑门。与其瞎找投资,一堆人投,乱七八糟的。要不咱们做个工作室。那个时候冯小刚的工作室费用也很低,就像小公司一样,一年50、60万就把这个公司养了。我不外乎出了50万,要了一个冯小刚的电影拍摄权。现在这成了稀缺资源。

我觉得任何合作,感情标准很重要,单靠商业标准不一定行。我和冯小刚的感情标准就是在《一声叹息》的时候建立的。这是文艺片,没有人投,只有600万元的预算。我是一个比较随意的性情中人,我没有想后果,我全投。回想起来,我是感动了冯小刚。这哥们好,文艺片说投就投了。完了小刚也说,你投了,我就不要片酬,我白拍。我说行,一旦赚钱,按照10%的股权你分。这个戏最后他拿的分红超过60万。

我跟冯小刚的事就这么简单。那时候一个戏就敢拿700万、800万的大手笔,跟现在拿8千万、1个亿是一回事。很多人可能会去想,华谊兄弟这个公司是很有钱的,首先确定了一个投资价值,然后就会有人找上门来。

马云

电影是B2C,怎么也不如B2B安全,B2B是机构对机构,还容易掌控。所以我们就发展另外一块,3年前大量进入电视剧。只有电影没有电视剧产业链就不完整。我了解我们电影为什么成功——大导演、工作室制度、安全、指标清晰。电视剧可以拷贝啊,就找大制作人、大导演。有了电影和电视剧之后,你会发现它们互动性很强,把艺人一个个带起来了,艺人经纪这块也越做越好。后来又收购了音乐公司,产业链越来越完整。

这其实很像是马云的东西,配套很齐,而且完全是以自己为核心的。企业是有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你有没有能力管理企业?还有最大的资金问题,没有钱怎么干?中国娱乐公司没有一个现成的方式可以拷贝,跟马云的公司也不能拷贝一样。企业家的想法大多是跟周边的朋友学来的、听到的,或者是自己总结的。

我这个企业进入相对正规化,我觉得和企业家交流有很大的关系。还是有一些人站得比我高,看得比我远。谈话的时候,你会觉得他们想的问题和你不一样,我会发现跟他们对比的时候你可能更浪漫一点。原来自己做东西不是说要怎么样怎么样,是以娱乐为主地做生意。但是跟企业的朋友接触之后,发现每个人的战略目标、企业的盈利模式、未来的成长性,逐渐的这些词都往你耳朵里来。这些事情都不复杂,但是得有人帮你点破了。

我得感谢马云,虽然马云没有跟你说,但能够感受到。他把自己公司的股权分散给团队,这次上市也非常明显,他自己在公司持股也不高。我觉得这是做企业要有的想法,但是不能说马云在跟你聊的时候跟你这样讲的,我想这就是影响。另外,这样的股东结构信息更大、资源更丰富、经验也更多,不管是融资经验、管理经验、IPO的经验。咱们有几家上市公司的老板,而且都相对在自己的领域里非常成功,所以企业的安全性会更强。我开玩笑说,有一家公司因为5千万断掉了,做没了。华谊兄弟永远没有这一天。5千万是谁都可以拿出的一笔钱。

最后一轮融资的时候,为什么是江南春、卢伟鼎和虞锋这三个人?说句实在的,这个东西就像一个气场一样,假如说同时有3个女孩,哪个女孩对你有兴趣,你感觉得到。有俩女孩对你没有兴趣,你跟人瞎聊什么啊。这几个企业家谁对你有兴趣,你是能够感受到的。何必碰一鼻子灰?人家要根本对你没有兴趣,我说我最近要1千万美元,人家特正经,说行行,你的资料得给我,跟我手下谈谈。何必呢?

企业的成长是靠并购,不能完全靠自身增长。自身增长有速度的问题,不安全的问题,产品单一。你说有人不融资,不愿意把股权分享了,没有问题,只要你的资金链能够保障。假如说我的贷款是无限畅通的,不用融资,但是你不是无限畅通的。一个股东都没有,我觉得不好,我觉得有股东利大于弊。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有没有道理我不知道。我觉得有股东之后,自己的体会是很有意思的。你发现你成功之后,你是愿意分享的,你要有个圈子的。当然,开始我就觉得缺钱,没有别的想法,肯定不是要股东监管、透明。我要是不缺钱,肯定不叫他来。

王中磊

我们兄弟俩之间的关系比较独特,年龄差距大,我大他10岁,哥哥的权利就比较明显。和很接近的兄弟俩不一样,他们也许会较劲。

我在美国基本上是一个打工的,偶然为了保持身份读读书。我去的时候都是30多岁的人了。真正往脑子里装点什么?我是去养家糊口,攒点钱,就像现在到北京的民工一样——干的是蓝领,白领从来没有干过,都没有奢望过。我不知道办公室是怎么进去的,美国人是怎么打工的。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楼道里一走,太神秘了,没有这种奢望。

我回到国内来一开始也没有创业,基本上是因为要养家糊口和虚荣心。一个是我在美国混了几年,回来不能再打工,得养家糊口。一个是我赚多少钱能够维持我的生活状态,就这两目的。那个时候没有私募基金,募的就是亲戚的钱,我要组一个公司,约的就是我的哥哥、弟弟的钱。

我有一个哥哥,两个弟弟,兄弟四个。只有小磊——我的小弟——年龄差距大,带着点神秘。那时候他倒腾汽车,有点钱。那时候总共100万,我掏了10万美元。亲兄弟明算账,那个时候我跟弟弟是什么样的股权关系现在还是那样的股权关系,二八比例。我当时还有一个弟弟,有勇气辞职,说我到你公司干吧,可没有钱,干股。哥哥就不行了,可能是大了,跟弟弟之间有面子的问题,也有可能不看好我这个前景。

我和中磊之间互补性非常强。我觉得公司没有中磊的话也走不到今天。他在执行上很多想法很好。如果有很多东西光是有想法,没人干,也不会很好。假如你谈了一个公司,怎么买进来,总得有很多物理的劳动,总得有人干吧。拍戏,我不太跟。圈子里的人探班,细节,抠预算,中磊这方面能够跟进。

我们从来没有正式地分红。原来家族公司的时候是按比例,谁花钱都行。每个人花钱都得掂量自己的权利,假如说我买了1千万元的房子,中磊肯定不会买1千万元的房子,这个东西就是默契。不过,很多年前在公司股份制改造的时候,我们自己的财产和在公司干的活就分开了,像宝马公司销售我都不做了。我要让我的股东高兴,把我跟行业没有关系的买卖都清掉,让他们感觉到我是在专心做这个事,为股东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