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陈一舟
2008-09-16 04:20 价值

中国互联网业最具争议性的梦想家及他在历次泡沫中所经历的荣辱成败

文|本刊记者 张凯锋 申音 ?摄影|本刊记者 戴世恒

投资下一个“史玉柱”?

没错,就连史玉柱自己也是这样盘算的。

7月1日,上海今年以来最闷热的一天。他掌控的巨人网络以5100万美元的高昂代价,换取社区网站51.com的25%股权,成为该公司内仅次于创始人团队的第二大股东。

这是巨人网络美国IPO融资10亿美元之后的第一次出手,为了确保收购成功,史玉柱甚至“亲自出面,劝退了与其竞争的马云”,中国互联网业的另一位大佬。

毫无疑问,大多数媒体的焦点都落在了这位穿着醒目红T恤的光头大亨身上。但这场游戏的真正赢家,其实是史身旁的一个年轻人——51.com的CEO庞升东。他身材精干,面相如狐,与史玉柱相差整整十五岁。

“庞升东和史总确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51.com的第一个投资人——红杉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对《创业家》指出。他们“都对本土用户理解深刻,赚钱能力很强,运营思路和方法有独到之处”。

就像《征途》颠覆网游业一样,2005年8月才创立的51.com,如今注册用户高达1.2亿,月独立用户超3150万,成为腾讯QQ最忌惮的竞争对手。

而两个人的另一相似之处,都是“中国互联网业被骂得最多的人”。如果用谷歌中文搜索“庞升东”,会提示你相关搜索“庞升东流氓”,用百度搜索“庞升东”,提示相关搜索是“庞升东骗子”。

在一篇名为《周鸿袆、庞升东、红杉资本黑幕》的帖子中,庞升东与周鸿祎被描述成“流氓创业者”与“魔鬼投资人”,一对相互勾结却又同床异梦的阴谋家,以一连串精巧复杂的技术、资本手法,运作出51.com诓来红杉中国的投资,这个帖子在网上流传极广。

“那帖子推理能力很强,很有想象力,就像真的,但周鸿祎从来没有过任何51的股份,我是在和红杉签了term sheet(投资条款清单)之后才认识周鸿祎的”,7月1日晚,庞升东反问《创业家》记者。“我们为什么要去澄清?”“周鸿祎是我们的投资人多好啊,他现在有360安全卫士,如果有人想搞我就得考虑考虑了,我们干嘛要吭声,占个便宜算了,哈哈”。

与此对应的是,这些甚嚣尘上的传言并未影响51.com的融资步伐。2006年5月,红杉中国基金投资400万美元。2007年5月,Intel资本、红点创投、海纳亚洲、红杉资本联合注资1200万美元。再到今天巨人网络、上海浦东科委入股,是什么让众多的大牌投资人对这个充满争议的社交网站格外垂青?

庞升东,这个31岁的年轻人,沈南鹏、史玉柱口中的“庞总”,必定有不为外界所知的过人之处。

“庞总这个人情商很高”

作为51.com这轮融资的财务顾问,华兴资本在今年上半年其实已经做了12桩案子。51的募资金额并不是最大,但过程却让华兴资本CEO包凡印象深刻。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做准备。因为整个融资市场在变坏,而单从收入上看,51还是一个比较早期的公司。所以,决定引进一个战略投资者和一家VC。”

当华兴资本开始广泛地跟国内外潜在的实力买家接触之时,庞升东却在分析谁更可能也更适合成为51的战略投资者,“QQ、百度、谷歌,他们也愿意和我们谈,但其实都不是很需要我,买我是为了消灭我。马云是必定很有兴趣的,他的业务链上现在就缺社区这一环,电子商务与社区的结合也是一个趋势”。

马云确实是最早对51.com表示兴趣的。作为软银集团的董事,他肯定了解软银和千橡谈判的情形,更了解社区的价值所在。但今年3月,巨人方面开始介入,其积极态度甚至出乎包凡的意料。两家出价一样,各有优势。与阿里的合作能带来广告,包括未来的电子商务。而联手巨人,则能更直接地把社区用户转化为游戏玩家,短期内对营收的帮助更加明显。

这时,有之前51的投资人提出,是不是应该再加加价,看谁更有诚意?当时,陈一舟的千橡获得软银巨额投资的消息已经在圈子里流传,51的价值可以更高。

但庞升东明确拒绝了这个建议,他的理由很简单:两个意向投资方的出价都已经超过了我们最初的预期。51不应该让人感觉是漫天要价的公司。而且,像史玉柱和马云都是行业里面重量级的人物,他愿意跟这些人未来能够交上朋友。

庞聪明地把选择权拱手让给了两位大佬,他们当时同在担任“赢在中国”大赛的评委。最后,马云主动让步,他私下的说法是:“老史跟我是哥们,谁投都是一样的。”

通过这一件事,包凡就感觉庞升东具有远超其同龄人的成熟。“他在一些大事情上显得相当大气。当初我接触他的时候,就觉得他是一个情商特别高的人。”

的确,庞升东不仅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最终要什么,也知道他的投资人要的是什么。

2005年12月14日,上海四季酒店,第五届中国创业投资年度论坛。投资人与创业者云集。为了寻求第一轮融资,庞升东与51.com COO王兴华想了一个办法。上午9点25,两人迅速地将制作粗糙的51.com商业计划书放在了前4排VIP嘉宾桌上资料的最上方,工作人员已经来不及将资料收走,因为5分钟后论坛就要开幕,当嘉宾们一落座,第一眼看到资料的感觉就像51.com是大会的官方合作伙伴。王兴华在远处观察各位VC,他发现红杉中国的另一位创始合伙人张帆看了5页51.com的资料,似乎比较感兴趣。

第二天,庞升东就收到了沈南鹏的短信,说红杉有兴趣跟进,过了几天,沈南鹏约庞升东见面,两人互换名片。“他的名片上写满了运营数字”,沈对此细节印象深刻。那时,51.com刚做了4个月,已有500万注册用户。

“融资碰到红杉是很大的运气”,庞升东感慨。有过投资苹果、Google经验的红杉,以及沈南鹏的个人品牌,给51.com的后续发展带来很大的助力。

第二轮引入Intel资本和SIG海纳亚洲、红点创投,正是沈南鹏建议的结果。尽管Intel作为大公司流程比较严,资金到位时间较长,但它们在后来51.com采购服务器和升级带宽上帮了很大忙。而资金雄厚的SIG,则在51.com烧钱快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多次提供过桥贷款。至于美国红点创投,它是Myspace的独家投资商。

2007年5月,沈又力主51.com并购了一个虚拟形象技术公司Pixoart,创始人姚永和如今在51.com负责增值业务及战略投资事务,这对于51来说是一个业务上的重要补充。

每个礼拜,庞升东会跟沈南鹏通一次电话,每个月,两人还会一块吃个饭。“他每次见我,只讲他的困难、焦虑,讲竞争压力多么大,需要什么帮助。过去两年我听到最多的就是这些。”而沈南鹏恰恰欣赏这种“报忧不报喜”的创业者。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史玉柱身上。在整个融资过程中,史玉柱与庞升东只见了两面,但第一次就足足聊了7个小时,有意思的是,并不是史在拷问庞,而是庞不停地向史发问,“史总讲绩效考核就讲了几个小时,我们回来就现学现用了”,庞升东说。

这次对话更像是《功夫熊猫》里师傅与徒弟的经验分享。

“51不是一个人的公司”

庞升东最早进入大众视野,始于2005年6月。他写了一篇博客文章《一个老站长说:我是如何通过网络赚来几百万?》,被几千家网站转载,流传极广,但其时庞“不做站长已经很多年”,这篇文章其实是一个招聘广告,庞深知自己在运营公司方面毫无经验,连最基本的定计划、考核、项目管理都不知道怎么做,必须要找有经验的合作伙伴。

他在文中加上手机、即时通讯、邮件等各种联系方式,把邮件地址融合在文章里面,让人转载时不能随便删掉。这个看上去有点土却非常有效的方法为庞带来了1000多个反馈,他见了其中大约60人,只留下了4人。目前都是51团队的核心成员,其中就包括现在的COO兼CTO王兴华。

2005年以前,王兴华在北京参与创建和管理过数个IT公司,手下数百号人,但2005年6月正好工作有变动,他看到庞的文章,感到跟之前接触的环境很不一样,“很新鲜”,于是立刻给庞打电话,两人在电话里就聊了几个小时,庞向王倾诉自已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对王来说并不严重,他给庞不少指点。

第二天,王飞往上海,在宾馆里又与庞谈了七八个小时,庞给王看了他公司的财务报表:一个十来人的小公司月现金收入五六十万,这给王极大的震撼,他看出庞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商业实战能力很强,敏感性很好,“我当时就判断跟他合作能够给我带来比以前更大的成功”,王兴华说,“现在看来这个判断完全正确”,王7月1日即开始去庞的公司上班,负责公司整体的管理运营,并很快举家搬往上海。

出生于浙江农村,毕业于宁波大学的庞升东,曾经是马云的中国黄页公司的业务员,还在宁波市计委干过。期间,他炒股(小赔),做证券咨询网站(大赚),炒过房地产(最多时拥有15套房产),24岁身家百万,28岁坐拥千万,创建51.com,事业逐步走上正轨。

中国互联网的个人站长何止上万,他们中不乏长于赚快钱的,却极少真正能转变为一个创业家。“老庞每个方面都不是特强,但是特别能团结人”,51.com高级副总裁张剑福这样评价庞。

而作为51.com另一位核心人物,生于1982年,人称“阿福”的张剑福是个更纯粹的“草根”,他没上过大学,16岁开始工作,从事过农产品贸易、医疗设备销售等行业,至今仍不认为自己是互联网人士。如今的51.com就是在张2003年创办的10770网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2005年卖给庞升东之前,10770就已经在赚钱,它提供的就是照片、音乐、日记、通讯录等数据存储功能,与MySpace异曲同工,只是因为服务器不够,用户有限。但其时MySpace尚未崛起,可见张对互联网产品的敏感度和理解力。实际上如今51.com的核心应用在10770时就已经基本成型,只是换了域名,并且细节丰富而已。

“我把10770卖给庞升东的原因很简单,第一、跟这个人能不能发财,聊完之后发现他经营思路很好;第二、发了财他会不会把钱分给你,这个很重要,老庞面相精明,但不是一个坏人 ”,张剑福的思维方式直接高效,和庞升东谈过之后,他立即将网站卖给庞,并从福州辞职,去上海加盟庞升东的公司。

得到张剑福是庞升东的又一个幸运,张一直负责产品,他非常理解普通用户的心理和需求,对细节无比关注,“我到现在还没有发现这方面绝对能力上超过阿福的人”,庞如此评价张。张剑福和王兴华是除庞升东之外51.com最大的个人股东,也是董事会成员。

“赚钱可以很狡滑,但做人一定要厚道。因为真正的人才是忽悠不来的,你必须付出真心,还有真金白银,更不能吝惜股票。一个事情需要一帮很牛的人一起做才能成功。所以你就要对兄弟都很厚道,要照顾各方面的权益,至少要让大家很满意,甚至超出他们的期望,才能做得很好,最后公司才能赚更多的钱。”庞升东相信,“厚道也能成为核心竞争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庞升东每月计划的第一条都是为51.com需求最紧急的岗位寻找人才。51.com从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近400人,每个重要岗位的面试他都要参与。庞升东甚至说出:“帮助聘到游戏运营总监,将有500万人民币重奖”。

而他一手搭建的51管理团队,即使放在整个中国互联网界,也堪称多元和另类。不仅有庞和张这样的草根,“老中关村”王兴华,姚永和这样的“海龟”,负责政府事务的胡崇明,曾长期在国家司法机关工作,以及“台湾同胞”黄绍麟,负责市场外宣工作。

在沈南鹏看来,“这个团队的素质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核心成员的学习能力很强。当一个公司迅速膨胀,用户从几百万变成上亿的时候,很多创业者必须要请专业的经理人来做CEO才行。但迄今为止,他们的管理能力跟上了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既然选择了挑战QQ,就意味着苦战”

在赢得红杉青睐之前,51.com也跟其它一些VC接洽过。“很多投资人认为我们比较土,加上各种传闻,不敢投”,庞升东坦言。

事实上,包括沈南鹏自己在51.com之前投的两家公司(福建利农和宏梦卡通),都是由曾经成功过的企业家创办的。沈承认“自己比较喜欢看有业绩的企业家”。而庞升东看起来更像一个擅长捕猎商机和打擦边球的小生意人。

但在与庞升东及其团队交流后,沈发现,“庞虽然草根,但他自己和团队对互联网非常有感觉,对中国市场真正理解。知道用户需要什么,讨厌什么。这跟名牌大学教育、MBA训练都无直接关系”,“他们很清楚产品怎么做,怎么定位”。

更关键的是红杉自己的调查结果。投资之前,红杉的投资经理们专门跑到了湖南(51的第一大市场)的网吧去调查,结果发现真的很多用户在用。

而在史玉柱与庞升东海阔天空的聊天之前,巨人也已对51.com进行了严格的调查。不光通过技术手段在51.com的网页上加代码,去其机房调查交换机的流量,同时还请AC尼尔森做第三方调查,两个报告的结果显示51.com的流量甚至要好于公司自己的统计,“其实史总还是占了点便宜”,张剑福笑称。

要知道,51.com正面挑战的对手,正是几乎所有中国互联网公司都不愿与之为敌的QQ。以一个弱小的创业公司挑战一个拥有强悍的开发团队、7亿注册用户和数十亿现金储备的上市公司,庞升东的压力不言而喻。

没有更好的办法,51.com的用户与QQ的用户几乎完全重合,当51用户量超过5000万后,就意味着51必然要跟腾讯竞争,而且51.com刚好触及了QQ的核心业务:互联网增值服务,确切的说是Qzone。 2008年第一季度腾讯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达到9.9亿元,占总收入的7成,而51.com目前的月收入只在百万美元左右,差距极大。

张剑福正是对抗QQ的前线指挥官。但他研究竞争对手的时间不到10%,更多的时间是放在自己的用户上。“我每周都有2天泡在网吧,看网民在做什么,玩什么,和他们交谈,保持与网民面对面的接触。这些是你开车、坐办公室根本体会不到的。”

在他看来,创意是不值钱的,人人都可以抄,真正要命的是细节和执行。为此,51.com甚至要求产品经理不能对用户讲“打开IE”,而要说“点击桌面上那个蓝色的e”,因为虽然成熟用户都知道什么是IE,但很多普通用户根本不知道,“知识是向下兼容的,你说的越简单,越多人可以理解。”张强调。

当然,出身草莽的他也知道如何用“美女大头照”、“视频认证”、“异性好友”等方式来吸引年轻用户。“在中国,有争议的才赚钱”, 张并不讳言。

而庞升东更多的时候是在研究对手,制定策略。他提到马化腾时总是推崇有加,认为其作风稳健,熟悉产品,战略眼光很强。“QQ的江湖地位三五年内无人可以撼动,只希望它能让我们活下来。”庞表示。

但他也发现了腾讯的弱点,“它们稍稍有点谨慎,不怎么利用资本,仿佛一只猎豹,有了翅膀却不去飞。”开着奥迪A6的庞升东决心在速度上一定要超过座驾为沃尔沃S80的马化腾。

正基于此,51.com在“烧钱”方面毫不手软。“我们的开发人员有四十几人来自腾讯,我们能从腾讯招人就意味着我们的薪资比腾讯还高不少”,“其实我们在注册用户达到3000万时就可以盈利了,但我们还是选择了加大投入”,庞升东坦承。而51的创始人之一杨冰就是因为对此意见不同而与庞分道扬镳。事实上,如果这次史玉柱的投资未能在7月及时到位,恐怕51.com就要“弹尽粮绝”了。

“我们既然选择了与QQ打,就意味着苦战。所以从去年上半年,其实我们的压力是非常大的,焦虑也是在那个时候,经常吵架。觉得这么干我们要死掉了,不能这样做,要被人打死了。”庞承认。

“有一天,我们三个人甚至约好了开车到东海大桥旁边去吵架,仗怎么个打法,人怎么安排,因为大家都是股东,有责任感,都觉得自己是对的。最后,吵完了晚上回来唱歌喝酒,醉得一塌糊涂。”张剑福回忆。

但通过与QQ的对比和竞争,51.com的价值也真正凸显出来。“它们的流量是腾讯的几分之一,但价值是腾讯的1/100。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说,51绝对是块不错的资产。”华兴资本的包凡称。他们在为51.com定价的时候直接对比了腾讯。

当时正是SP业务的巅峰期。在收购了五六个SP公司之后,千橡每月来自无线增值服务的纯利润就有一两千万,两轮五千多万美元的融资基本还没怎么动过。“这个时候当然应该扩张啦”,陈一舟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做一些新业务的实验是理所当然的,况且代价也很低。

于是,腰包鼓鼓的他搭建一个聚集所有2.0精华的“千橡矩阵”,“当时公司的业务线足足有9条之多”,主管销售的千橡副总裁王秀娟称。

但谁也没想到,从2006年7月起,由于运营商突然收紧的政策,SP业务的利润像阳光下的冰棍一样快速融化。“从上千万到几百万,后来就是一两百万,慢慢地到现在基本上就不挣钱了。”

陈一舟害怕当年做Chinaren时“钱烧完”被迫出售的那一幕重演。于是,他决定“撤退”,“撤得很坚决,虽然那个时候赚过不少钱,但是宁肯挨骂,也不再撑下去。”

2006年下半年,陈一舟几乎每天早晨都去游泳,他把自己浸泡在冰凉的水里,逼着自己想今天要砍什么成本,明天要关哪个业务。“我整整游了半年,减肥减了20斤。”

那段时间千橡中高层几乎天天开会。讨论哪块非核心业务应该砍掉,那块业务价值不大应该收缩。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理由,都有存在的必要,最终取舍还得要CEO本人来下决心。判断的标准主要就两条:一是能不能建立竞争壁垒,二是能不能很快“出油”(带来收入)。

做P2P视频、微视频,千橡都是最早动手的之一。2006年,YouTube大红大紫,陈一舟用收购来的UUMe专做视频分享,准备了500万美元的战略储备。当他发现已有300家视频网站进入这个领域,并且不乏像优酷这种融资千万美元的公司时,他立刻决定放弃视频,离宣布要“打造中国的YouTube”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不玩儿了,赌博的人太多了,我们建立不了竞争壁垒,你在挖油的时候,别人也在挖,你不可能说你在挖的时候建个围墙,这个世界上没有类似的壁垒。”

“我们发现市场的机遇早,我们看到的问题也早。我们是真正的‘快公司’。进地快,跑地快,交白旗交地也快。”陈一舟自嘲。

2006年年底,千橡把总部从位于北京CBD核心区的中国人寿大厦迁到了现在的静安中心,这里的租金只有原先的三分之一。在这场为期半年的——陈自称“大伤元气”的——结构性调整完成后,千橡的视频业务、renren.com、客户端软件部门整个裁掉,猫扑门户从100多人的规模砍到只剩20多人,加上无线业务的自然瘦身,高峰时期1400人的千橡减员过半。

“一个公司扩张的时候很爽,收缩的时候很负罪,砍成本、裁员的过程太痛苦了。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痛苦之一。”回过头来看,陈一舟觉得自己有些“矫枉过正”了。“所以我再也不想裁员了,但要保证的就是招人要慢,不要一拍脑门就做,以后上什么项目都得谨慎。”

那段日子,他在日志里自问“怎么才能做个完人?”答案却是“没有后悔药吃,做完人不可能。”斯时的陈一舟,不再是一名热情的创业者,而是一个冷酷的CEO。壮士断臂的千橡虽然未能在2006年实现上市,却至少生存无虞。

“中国的企业家里面,基本上现在混得好的都吃过亏,甚至是生死存亡的大亏”,陈一舟扳着指头一个个数,张朝阳、丁磊、马化腾、陈天桥、史玉柱等等,“有过濒死体验的公司,才会有大成就。我们有过这样的经验,Chinaren当年没卖掉就死了,千橡的前期也几乎濒死。”陈一舟自我总结,“这一次也是很危险的。”

关键在于找对方向,重新爬起来,越快越好。在高危险的时候,陈一舟做出了两个正确的决定。一个是花费5000万元人民币收购校内网,同自己旗下的5Q合并,当时校内的用户还不过数万名。另一个则是开发《猫游记》,进军网游。前者可以扩大千橡在其社区业务的领先优势,而后者是早已证明了的赚钱模式。

仅仅1年半后,校内网成为此次软银投资的核心价值所在,这个被冠以“中国Facebook”的网站已经拥有了超过2800万用户。而以猫游记为代表的网游业务,则成为千橡集团内仅次于猫扑网(www.mop.com)的收入来源。

从高峰到谷底,千橡学到的最大教训是“少即是多,欲速则不达。”陈一舟后来在自己的日志中这样写道。

另一种创业家

我们点的意大利面和金枪鱼蔬菜沙拉上来了,“你们吃的很健康,不像我吃的都是肉”。说话间,陈一舟已经干掉了牛排,他用勺子舀去了汤里的油水,开始大口吃面。

陈一舟很会读书,不然拿不到麻省理工学院MIT硕士和斯坦福大学MBA两大文凭,但他承认自己从来都不是“技术型创业家”。在“风险投资与创业”这堂课上,陈印象最深的话是“一个创业家就是善于把他自己没有的资源调动起来去做一件事。”

他早年的经历恰好与此不谋而合。陈一舟的老家就在武汉的一条著名服装街旁,他没事就做白日梦,想如何摆摊,怎么多走货。上了武汉大学以后,18岁的他开始第一次商业尝试。当时气功很流行,于是他借同学的钱进了100本气功书,支了个板凳在邮局门口卖,两天就卖了一半,剩下的交给门房老大爷卖,收入对半分,这次生意他赚了人生中的第一笔钱:23块。

“组织这两个字是很难的,不管是什么资源,这个资源可能是钱,也可能是人家做了一半的小的不成型的商品,都是可以的,不一定非得创造,因为你对社会做的贡献就是使一个东西提前成功。”陈一舟解释称。事实上,他最欣赏的企业家是巴菲特和盖茨。一个是精明老到的股神,而另一个则总是能把别人的半成品变成自己的大成就。

他也不愿意做前无古人的创造。“像那样的事成功率是很低的。只适合两种人干。一种是年轻人,青春还长,不怕失败。还有一种是成功了N次的人,他有很多钱,无所谓,喜欢就试试。”他自认为“还没成功,年纪又不小了,只能做风险可控的事情。”

说到善于资本运作,陈一舟用他早年的融资经历予以反驳。2001年,陈一舟离开搜狐,回到美国达拉斯,当时搜狐股价约在1美元。他准备光通讯方面的创业,向一位天使投资人融资。两人约在麦当劳吃饭,投资人吃3美元的汉堡和免费的黑咖啡,陈一舟爱吃的汉堡和橘汁要5美元,各自买单。“一个吃五块钱汉堡的人找一个吃三块钱汉堡的人融资,还要吃8次,结果才融了8万美元!”这确实不太像个融资高手的故事,但那时整体投资环境糟糕,说服力不够。

不过千橡最初的投资确实并不多,“我们也是从小干起,当时我们公司第一笔融资才30万美元”,陈一舟说。那时他经常飞到美国去融资,但进展很慢。 2003年,为了筹集收购猫扑的资金,他不得不自掏腰包,把搜狐股票全卖了,几乎悉数投入千橡。

而在刷新了中国互联网业的最新融资纪录后,陈一舟的态度反而变得保守起来。“我们不是恐龙,还是豪猪,不过搞了一点果子放在洞里,5年之内饿不死。”

事实的确如此,尽管千橡甩开了两年前同为第二集团阵营的TOM在线、大旗、奇虎等,但它离第一集团的差距可能更大了。现在,千橡的对手是QQ、百度这样市值过百亿的公司,而它的身后,还有51.com等在追赶。

“我们已经退到最后,只能守住这个(社区)了,不能再撤,再撤就没有根据地了,要打硬仗我也没办法,我是被迫打的,我不会主动出击”,陈一舟说得颇为悲壮,“以一种比较沉重的历史眼光看这个问题,有一些战斗是不可避免的。”

雾中的未来

“Joe,你现在看起来像一个更好的CEO,你对世界的理解更加全面,位置感也更好了。”最近,一位千橡的投资人拍着陈一舟的肩膀说。

在解决了千橡的温饱问题之后,这位自封的CSO(首席黏性官)把主要精力放在校内网,每天有一半的时间花在上面——贴近用户,检查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陈的榜样是史玉柱,因为人家一天有12个小时泡在自己的网游上面。

“不收购最好”,这是他最近半年的想法,如果不是亲耳听见,我们很难相信这句话是陈一舟说的。但很快他又说,“一个公司不能保证所有的事情都非常在行,有时候你如果喜欢一个新的领域,不二法门就是收购,几乎没有别的办法。”只是“我们以后要收购一定是大家伙,但可能我们现在融的钱还不够”。

据业内人士估计,千橡里猫扑的收入目前约1亿元上下,网游几千万元,校内广告收入应该有大几千万元左右。而陈一舟的目标是把手头事做好,踏踏实实成长。

陈一舟鼓励千橡的管理层,多玩玩一种名为德州扑克的游戏。这种游戏除了手气之外,技术更重要。 因为不光要看自己的牌,还要猜别人的牌好不好,有些老手会装做有好牌,使这个游戏很复杂。游戏到最后,赌注会自动提高,和商业竞争一样,没有足够资金的将被自动洗掉。

在陈一舟最近的日志《CEO最重要的三个任务》中,第一条就是:“持续打德州扑克,看市场每年给我们发的牌。 牌不好,过; 牌较好,看牌;牌很好,all-in。”换句话说,这是一种预见未来,并主动调整的能力。

而变得太快,不够坚持,正是陈一舟常被外界诟病的缺点,也是他的固执所在。“拿到风险投资的公司90%以上都会死掉,在死掉的公司里面90%以上是非常坚持的,他们最后死的那天做的事情跟第一天拿投资时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样的”。

“坚持要坚持在正确的大方向上”,陈一舟强调,“创业就像雾中爬山,多数人只能看3米远,有些人能看5米,我们大概也就看4米,这个世界上最稀缺的是对未来的预见能力,我们并不比别人高明,所以我们从短期看老在变。”。而在社区领域,陈一舟相信自己比大多数人都看得更远,“前几天我看我5年前的融资计划书,我们那个时候对世界的看法跟今天惊人的一致,没什么变化,就是社区和无线互联网”。

陈一舟说:“我觉得我是一个执着的人,只是可能不给别人一个执着的印象,变是我的责任,变是我的执着,每个人执着方式不一样,变就是我执着的方式。”

“过往的案例告诉我们,互联网世界里的规则,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沈南鹏意味深长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