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文文
两年前,《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一个午餐会上向我们几个国内媒体的主编发问:属于中国企业自己的创新,大概有多大比例呢?举座无语。弗里德曼又问:有没有5%?1%?气氛顿时很压抑。
弗里德曼当时也许只是随便一问,但这个问题却一直堵在我心头。在弗里德曼书中,世界也许是平的;可在他心底,创新者和模仿者的边界非常清楚。
中国能否出现令全世界尊敬的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如果可能,它的胚胎在哪里?如果没有,中国商业靠什么走向下一个30年?在改革开放30年的当口,在中国经济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刻,这样的拷问,回荡在整个企业界的上空。
“弗里德曼拷问”,也一直回荡在《创业家》杂志的酝酿筹备过程中。既然叫《创业家》,“创业”一定是杂志的核心;但如果只有创业没有创新,很容易重复过去30年的老路子,这样的“全民创业”,只怕是更大的环境灾难。所以,在一开始,我们就把“创新”列为杂志的三大主题之一,寻找并张扬商业创新者,是《创业家》杂志的一大使命。我们希望的创业,是“创新型创业”;我们希望的创新,是“创业型的创新”。我们希望,《创业家》杂志能够成为中国创新商业的大本营。
于是,在《创业家》创刊的第二期杂志,我们推出了“创星50”——2007-2008新上市公司50强榜单。
为什么是它们?在中国,商业创新的中坚,既不是巨无霸大公司,也不是众多的小企业,而可能是那些规模在5-100亿人民币左右的新兴上市公司。太小的公司的创新,很容易停留在创意阶段,缺乏普遍意义;太大的公司,本身就容易成为扼杀创新的垄断者,内部创新非常困难。而每年100-200多家(全球各交易所)非国有新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中小盘的、民间的、创新的企业。他们很多是靠创新商业模式和技术崛起上市,并且靠创新继续成长。这个群体的数量,会随着国内创业板的推出、中小板的扩容而不断壮大。
你会发现,这是不同于过去30年主流公司的新一代。他们已经体会到了创新商业模式的巨大力量,体会到了创新带来的价值,能够驾驭创新。他们不再像先辈们那样畏惧创新。这是一代与创新共同成长的创业家。
大变局下才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也最不怕危机和变局。今天,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30年来未有的艰难时刻,对照本期特别策划“浙殇”中苦苦求生的中小浙商,“创星50”强烈指示着一种升级转型的未来。草根的宿命,只有靠创新来摆脱。让我们为“创星50”,为浙商加油!
今天,我可以大声回答弗里德曼:中国创新商业的比例今天还不大,哪怕只有1%,但他们已经在路上。再过5年左右,他们中间将成长出令全世界尊敬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