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科技: 御风而行
2008-10-15 15:11 封面故事

文|本刊记者 刘涛

金风科技是新能源领域里“轻公司”的代表。它“只做两头不做中间”的商业模式既遭到分析师质疑,也引来众多追随者。这家成长于新疆、有着11年发展史的风电设备制造商在本行业开创了这样一种业态,它不做制造,把一台风电设备所需的100多个零部件的生产外包给协作厂家,自己只做产品的设计、开发、组装和营销、服务。

这样一家企业,让人欢喜让人忧。2007年12月26日,金风科技(002202.SZ)登陆深圳中小板,开盘后股价瞬间从36元狂飙至160元,收盘价为131元,市值一度超过700亿。但随着大盘走熊,公司的股价如今仅为18元左右,市值不到200亿人民币。

不论外界是褒是贬,金风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武钢从不予以分辩。但在不久前,这位当年的知青在接受《创业家》杂志专访时,向我们道出了他是如何用自己的前半生悟出金风之道。

“我下过乡,在离乌鲁木齐不远的一个农场。干了两年,盖过房子,打过石头。打石头是很残酷的,队里定了个规则,每人每天打够20块石头才给计工分,而且给计两个工,一天就能挣到3块钱。这在当时是很高的一个数额。但如果打不够20块,这天就算白贡献分。一开始,我连做了十几天的贡献,总是差一两块打不够。当时我刚高中毕业,在工地里最瘦小,才60多公斤,像麻杆一样。早晨从山顶搬料石,拿着8个钻子,1个楔子,两个榔头,每天花一个小时把榔头从山下背到山上,人就累得差不多了。打石头把虎口打得露出了骨头,白白的,高山缺氧,伤口一个冬天都好不了,快好了又被打烂,总是血糊糊的。后来我冒尖了,一天打了50块,还创造过一天打70块的记录。”

你很难将眼前这个穿着普通的白衬衫,戴一副方边眼镜,表情不多,说话严谨,语调缓慢的中年男人与当年那个倔强不服输的知青联系在一起。当他渐渐进入状态你会发现,这个人有着一股职业创业者的基因。他精力充沛,思路清晰,不安于现状。

“在和一帮同事创立金风科技之前,我还办过软件公司、自动设备厂、通讯公司和加油站、吊装公司,这些都是100%的民营企业。我做通讯公司的时候受过一个很大的刺激。当时我们4个人创业,大家的品质都很好,但有个小伙子去了一次深圳,就不回来了。那时我们在开发“二哥大”,研究怎么把对讲机接到电话网里,实现“大哥大”的功能。这个小伙子真的开发出来了,成本才800块钱,我们当时都被自己震惊了。但在把这个技术商品化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很大的难题,始终攻不破。直到有一天我去北京,见到北方交大的一个老师才知道,这是一个国家课题。前后一年多,这个小伙子每个月拿四五百块钱,天天研发到夜里一两点,晚上我们俩推着自行车边走边聊一起回家。最后他坚持不住了,去了深圳,一上班就拿3000块钱。”

这件事上让武钢悟出一个道理,在新疆这个地方不适合做技术的原始研究、基础研究,要在这里做高科技产业,就要研究它的规律。后来他们总结出一条:“要做两头。一头做市场调研,看市场最需要什么技术;另一头研究美国和台湾已经有的通讯技术,我们做应用和集成,赚组网、设计的钱。结果这么一做,不到半年,房子买了,车子也有了。”

“做两头”的商业模式沿用到金风科技的经营。金风一直都是一个“轻公司”。2006年,金风科技的营收达15.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只有5000万元;2007年12月,金风固定资产投资上升到4亿多元,这一年金风科技的收入和利润分别是31亿元和6.3亿元。

不过,武钢也知道分析人士的担忧不无道理。他对付蜂拥而上的模仿者的办法是掌握住商业模式上的关键点,比如,控制核心技术的主动权。今年4月,金风以现金4124万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VENSYS能源股份公司70%的股份。VENSYS是全球为数不多的拥有风力发电机直驱技术的企业,当面它对高盛和金风两个收购者时,金风团队对风电事业的执着打动了VENSYS的创始人。当前,大部分风电设备制造商都采用带齿轮的双馈技术,用齿轮,就需要有润滑系统、传动系统、冷却系统等等;而采用直驱技术,一下省掉了几百个零件,金风模式的优势得以更加顺畅地发挥。

“企业之间的竞争,别人没做时,你靠模式;别人都做了,你要有一定的相持力。这是一个企业的硬功夫。其实商业模式很简单,做成做不成关键看你的力量用在什么地方,你能不能把握住你的价值点。” 武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