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怡亚通
2008-10-15 15:18 封面故事

文|本刊记者 崔丹

怡亚通模式的确很新鲜,它所宣称的“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在全球提出也不过是在1995年,1997年周国辉创办怡亚通。而在国内,它几乎没有同等规模级的同行。很多人搞不清楚怡亚通究竟是什么?

怡亚通主营业务其实很简单,就是为各类企业提供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即承接企业外包的非核心业务的供应链管理服务,为企业提供进通关、物流及流通加工、仓储、保税物流等一系列服务。

“我们就是一个很大的外包中间商。” 一位怡亚通的高管直言。此前,他是国内一家大型IT企业的副总,十年IT行业的供职经历,他强烈地感觉到,这些年来企业对外包的旺盛需求。全球化带来产业的模块化分工,这时企业运作就会变得象积木一样,由一个个模块搭建而成。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模块通常是研发和营销,外包其他模块是加快资金周转、节省成本的最好选择。而怡亚通正是顺应这一外包需求,承接这些非核心业务,将之打造为自己的专长。

持有“新型物流”概念,一些证券分析师却将它置于IT板块进行研究。与传统的物流公司截然不同,后者依靠成群结队的车辆、司机,而“没有一辆车一个司机”的怡亚通是典型的轻资产,在承接外包的同时,又将非核心竞争力需重资产投入的工作完全外包。而其核心则是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这套系统来管理其它传统物流服务商、销售商、采购服务商等,以最高的效率驱动客户的订单在供应链各环节中被顺利执行。

从1997年创立怡亚通,周国辉先后经历了“单一代理通关”和“IT物流”等第三方物流模式。当时,本土传统的供应链服务商大多只提供链上单个或多个环节的服务,业内也极力提倡这种专业第三方物流模式。只有周国辉迈出了整合的一步,2003年开发了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并与毕博共同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业内独一无二的商务信息平台,将分布于深圳、广州、上海、等地的27个供应链服务网点和9个保税物流园区进行无缝链接。

过去,GE通用公司负责医疗设备市场销售的于经理要打通一级总代理、二级区域代理及三级分区代理等各个渠道,还要负责中间复杂繁琐的仓储、运输、备货、付款等。同怡亚通合作三年后,于经理只需谈好客户,中间的事情,从产品的运输存储、安装、资金的收取,都外包给怡亚通。双方形成“两点一线”式关系,将分销渠道扁平化,为GE降低了近40%的成本,并加快其资金周转。这种“渠道革命”也吸引了飞利浦、思科、英迈国际等跨国公司。

2003年,从怡亚通转型“供应链管理”开始,周国辉就四处宣讲,全球化必然把中国纳入到全球供应链体系中,非核心业务外包已成中国企业集中资源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五年来,他的努力没有白费,海尔、联想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加入到其合作伙伴行列中来。

同时,怡亚通的客户群也从最早的IT业逐渐扩展到到医疗、化工、服装等行业。但将业务模式移植到不同行业、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同企业内部不同的产品线之间,怡亚通并没有增加多少成本,通过背后搭建的共享平台,它几乎可以无限制的扩展客户。而从整个行业而言,中国物流成本比起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比重过高,未来的趋势是物流成本的下降,且中国供应链市场巨大,但竞争分散、集中度很低。

但是,当遇到投资者关于盈利构成的问题时,周国辉就不像解释商业模式时那么坦然了。按其呈现的商业模式,其主营收入应是靠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四流,提供供应链管理业务所取得的服务费收入。可是目前虽然营业额已近300亿元,但其大量的利润来源于汇率损益,更多的是靠资金流挣钱。在人民币升值、银行愿意贷款的情况下,怡亚通活的很滋润。但是人民币升值幅度不会长期保持8%的增长率,一旦波动幅度下降,周国辉带领的怡亚通能否做出迅速反应,这也是其最为争议之处。

“市场上真正了解这家公司的人恐怕没有吧。”两位长期关注怡亚通的匿名证券分析师不约而同地告诉记者。但是没有看透它之前,很多投资者已经非常看好它。2006年10月,软银赛富联合King Express注资2000万美元。2007 年11 月13 日,怡亚通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成功上市。

“就如当年的百度,商业模式肯定没问题,但如何盈利呢,谁也没料到其后推出竞价排名支撑了它的繁荣。怡亚通已经占据了商业模式的高位,还处在成长期,谁能保证它就不能象百度一样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盈利点呢?”一名证券分析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