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赛维: 专注才能成为“王者”
2008-10-15 15:25 封面故事

文|本刊记者 杜若洋

江西赛维终于成为了世界第一。

2008年8月12日赛维LDK发布第二季度业绩公报,截至6月30日,公司的硅片产能达880兆瓦,销售量达到191.7兆瓦,超过了此前的全球硅片行业“老大”挪威REC公司全年800兆瓦的计划产能,毫无争议的成为中国光伏行业的首个全球之王。

“我们是第二季度公告的,但其实第一季度末我们就已经实现了超越。”赛维的公关经理姚峰自豪地说。

从投产第一年(2006年)的200兆瓦产能,到2007年的420兆瓦,再到2008年的半年880兆瓦。一家投产仅仅不到3年的公司竟然能够以这样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速度超越了有30年历史的全球龙头企业,它的魔力到底在哪里?

“用有限的时间非常专注的将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好,这是成功最关键的一点。”赛维的创始人和掌门人彭小峰给出了答案。

1997年,彭小峰创办了自己的劳动安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从做手套干起,一直做到占有欧洲汽车配套反光背心70%的市场,彭小峰做的很专心,很投入。在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行业中,他用7年左右的时间做到了10亿元的出口额,个人也积累了数亿财富,这时他不到30岁。

“我渐渐感到原来的行业太狭窄了,我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偶然的机遇让彭小峰找到了新能源行业。一旦找到方向,彭小峰就找来大量资料对风能、生物柴油、燃料乙醇、垃圾发电等一一做了研究,最后他选择了刚刚兴起的光伏行业。做出决定的最初日子里,彭小峰就像一个饥渴的学生,一有时间就要捧着光伏行业的书“啃”起来。

从劳保用品到光伏行业,这是一次不着边际的跨越。但彭小峰知道自己应该专注的“擅长点”在哪里。“一个目标做好后,看看哪些是关键点,自己控制着,然后找最有执行力的人来把握节奏。”彭小峰说。

当时光伏产业链在中国并不完善,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太阳能电池厂商,比如无锡尚德,但是作为产业链的上游——硅片这个环节,进入的企业并不多。赛维就是要抓住这个市场的空白。

行动起来的彭小峰不可阻挡。2005年7月,彭小峰选定了江西新余作为厂址;2005年底,新余的厂房基本落成,他四处延请的高级人才基本到位,设备开始安装;2006年4月,赛维正式投产。那是一段艰苦而疯狂的日子。冬天在冰冷的食堂裹着军大衣面试应聘的职工;在四面透风的办公室区,人们都被冻得手脚生疮;简单而单调的伙食;没有私生活的工作方式。“我好几个月没有回过一次苏州的家。”赛维的高级副总裁佟兴雪说。

之所以这么玩命,是因为彭小峰知道自己选定的项目正处在爆发的前夕,只有专注和速度才能让赛维抢得先机。为了建立更高的进入壁垒,2005年,赛维还买下了GT-SOLAR近70%的产品。因为GT是全球惟一能提供光伏产业全套生产设备的公司,赛维此举将使后来者至少推迟一年进入。

投产当年赛维便实现销售收入8.48亿元,2007年这个数字变为40亿。即使公司几千名职工轮班24小时生产,但他们的硅片仍然供不应求。

在产业端,彭小峰证明了专注和速度的力量。在资本端,同样如此。2007年从7月到10月不到半年的时间,赛维完成了3轮、总额达8550万美元的私募融资。在投产仅一年多之后,赛维成功在纽交所上市,完成了中国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最大的一次IPO。

资本的助力让赛维面对市场更加从容。其公布的2007年年报显示,公司的毛利率呈下降趋势。彭小峰解释说,这是他有意为之。“公司初创的阶段一定是重视利润,而现在我们更重视市场份额,”彭小峰选择了主动让利给客户,而占据更大的市场空间:“2007年我们的全球份额突破了10%,相信在不久就能突破20%。”

现在彭小峰最不发愁的事情就是客户。“不好意思,现在是卖方市场,我们挑客户。”彭小峰的客户集中在世界前20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商,而且都建立了长远的合作关系。

三年狂飙到硅片行业全球第一,彭小峰仍觉不过瘾。他又盯上了自己的上游——硅料领域。2007年8月,赛维投资120亿人民币启动了年产1.5万吨太阳能级多晶硅料项目,预计2009年底全部投产,这将是全球最大的硅料项目之一。它将进一步巩固赛维在光伏产业链上游的王者之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