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船厂: 未雨绸缪的“北极熊”
2008-10-16 01:39 封面故事

文|本刊记者 杜若洋

英雄出于逆境,商场上尤其如此。行业“牛市”中的顺风顺水往往并不能说明一个企业的真正实力,而“熊市”才是英雄一展峥嵘的舞台。

任元林就正在为随时可能到来的造船业“寒冬”积蓄着能量。作为中国第二大民营造船厂——扬子江船厂的董事长,有30年造船经验的任元林并没有为造船业的空前繁荣所陶醉。

“任董事长认为我们公司就好比北极熊,要在行业景气的时候大力提升企业的管理、产能和效益,奠下扎实基础,就不怕随后会出现的漫长寒冬”,扬子江船厂上市办主任张耀这样解读。在火爆的行业顶点附近,任元林这个老船工已经感受到了丝丝凉意。

造船业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行业。而最近一轮中国造船业的“牛市”始于2003年。西方船厂制造外包产业大量向中国转移,和中国政府对民族造船业的大力支持催生了2003年造船牛市的到来。

牛市的阳光也照到了1999年在行业谷底转制为民企的扬子江船厂。从2003年开始,这家有50多年历史的老船厂连续5年实现了产能和效益的翻番增长。到2007年,公司年销售额已经从1999年的1亿元增长到38.6亿元,利润也达到了8.96亿元。公司还顺利实现了在新加坡资本市场上市的目标,进一步充实了资金储备。“我们高层的每顿饭都叫直升机送也没问题。”扬子江总经办主任徐文对记者说。

形势一片大好!但任元林就在此时提出了“北极熊战略”。越是火爆的行情越是让这位企业掌舵者惴惴不安。

扬子江首先采取了产品高端化的策略。任元林把生产的重点放在了附加值较高的大型集装箱货轮和散装货轮上。同时公司把触角延伸到了近海船只和石油运输船的生产领域。

去年10月投产的新船厂将是扬子江实现产品高端化的保障。这座与老船厂隔长江相望的新厂拥有长达1200米的优质深水岸线,完全现代化的制造工艺使得它能够生产30万吨级的货轮,而老厂的生产能力仅为5万吨级左右。“它将是我们生产高端货轮的关键组成部分”,扬子江在《招股说明书》中这样介绍自己的新厂。

“北极熊”在打磨利齿的同时也在积累着过冬的“脂肪”。2007年扬子江新接订单107艘,价值将近50亿美元。手中握有的订单达到了165艘,合同金额达70多亿美元,生产任务已经排到了2012年的6月。这些订单保证了扬子江在未来四至五年的稳定增长,“足够让我们渡过行业的低迷”,张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