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楠: 让调控来得更猛烈些吧
2008-10-16 02:16 特别策划

我退出了制造业。事实证明,我是那个工业园里唯一一个全身而退的人

口述 | 浙江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晓楠(化名) 采访 | 本刊记者 刘涛

温州的小企业正在遭遇毁灭性打击。我想说的是:不要同情温州,不必关心那些小企业的命运,不要抗议宏观调控,要迎接它的到来。我是1960年代出生的温州人,这些话从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草根企业主嘴里说出来,大概很多人会觉得难以理解。

我亲历过几次宏观调控,十几年来,每到这个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是个受伤者、受害者。调控来了,我到处拉关系、找朋友,渴望得到同情和帮助,心里总是想,再熬一熬,很快就过去了。但这一次,我的想法变了。我希望宏观调控来得更猛烈些,更彻底一点。在我看来,这一轮调控就是一场革命,它要革的就是那些改革开放30年来,剥削弱势群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中小企业的命。它们是上一轮改革开放的既得利益者,也是这一轮被淘汰的对象。

作为一个温州商人,我的态度为什么突然有了这样180度的大转弯呢?它缘于我在4年前做的一个决定,自那以后我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闷头做制造的人所想象不到的世界。

从1991年我第一个在温州做电蚊香器,到1994年去做房地产,2000年做服装贸易和加工,几乎宏观调控每来一次,我就被打击一次,然后换个行业,用和过去一样的方式做不同的买卖。在温州,不管你造什么,规律都只有一个:雇便宜的工人,做低端的加工,利润被客户越压越薄,最后连工人的工资都付不起。

我当时想,一定要给自己找条出路。我去了浙大、北大、清华,上EMBA的课程。有一次在国家行政学院上的一堂课让我想明白了一件事,如果退出制造,我有5%的生存希望,继续这么下去,就是100%的死亡。

回到温州,我立刻开始清理工厂的资产,一个年产值5000万的企业,卖了1000多万。在我们县里,我是引入外资的第一人,我的企业是县里的一面旗帜,地方上的所有媒体都采访过我。现在,我成了第一个决定退出的人,承受的压力很大。那真不得了,股东、家人、朋友、政府领导轮番轰炸,身边对你有希望的人全都反对。

我退出了制造业。事实证明,我是那个工业园里唯一一个全身而退的人。后来退出的企业,要么工厂被查封,要么被起诉,现在连那个工业园都被改造成了住宅小区。

离开制造业以后,我走出了温州,在国内外很多城市待过。我一度深深地被国美模式打动和震撼。我看到了一种新的游戏规则,而且知道了,只要我手中有资本,我就可以和制定新规则的人站在一起。

当你运作的是资本而不是产品的时候,你的思想就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世界。

近两年,我以5000万元注册成立了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准备募集10亿元,做中国本土的股权投资。今年,很多人想介绍做高利贷的给我认识,据说他们有的人手里握有数亿元资本。我见都不见,我看不起他们。今天温州企业遭遇的毁灭性打击,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他们造成的。我自己做过企业,我知道他们是企业的吸血鬼,把企业主一步步往悬崖上逼。所以我说,以后这种人不要介绍到我这里来。我要做一种健康的投资,一种代表浙商未来的投资。

可是,做投资后我越来越发现,投资在浙江很难做,你很难找到合适的投资对象。作为在外温州企业家联谊会的副会长,我掌握很多企业的资源。我不停地和一些熟识的企业主说,不要再做这种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了,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新鲜的事物,新鲜的模式,你为什么不去学习、不去用呢?你完全可以把资源集中起来去打造品牌、建设渠道,把生产外包出去,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工厂。但是没有用,他们听不进,他们不想改变,他们就是想按照原来的样子走下去。

后来我明白了,你指望让这些企业自发地转型,不可能的。30年了,他们始终都是这个样子。只有靠宏观调控,引发一场革命。要革命就会有流血,有牺牲,有一批企业要死掉。但没关系,死掉一批还会起来一批,没有死亡就不会有新生命的出现,这是一种规律,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所以,让宏观调控来得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