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出者无不感受到了做星的味道,但他们脚下的创业路并没有因头上的光环而一马平川
宋文明:冠军无奈
“啊!你——宋文明?!”在合肥一家小餐馆的大厅里刚刚落座,宋文明就“不幸”地被认了出来。对方明显有点激动,在握手、递名片、敬酒之后,他高声地说:“你知道吗?我也开始创业了,做一家广告公司。我也是创业者!”创业是这种场合永恒的话题。
宋文明的公司就在距离餐馆不远的写字楼里,在一间只有5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他的办公室不足十平米,正中摆放着《赢在中国》第一届总冠军企业的“诞生证”,将近两年的时间已经让纸质的证书褪去了原本的光鲜。一年多以来,宋文明在自己小小的办公室中已经接待过无数登门的创业“粉丝”,邮箱中的邮件多到让他无力回复。然而,此时的他正在创业路上迈出艰难的第一步。
宋文明现在做的还是当年他带上电视的项目——人力资源派遣外包。不同的是,现在他的业务更集中,主攻大型call center员工的派遣外包业务。
公司一起步,宋文明就遇上了大麻烦——行政审批。按照当时的政策,成立劳动派遣公司必须获得业务开展地劳动主管部门的资质证书。这让宋文明伤透了脑筋。他攻坚的第一个城市是北京,仅此一地就耗费了7个月的时间。“就算我当时拿了这个冠军,影响力很大,有很多人帮忙,也还是花了很大的力气。”由于当时的相关政策处于模糊状态,给了审批部门很大的人为操作空间,“他高兴了就给你办,不高兴了就刁难你。”为了办审批,宋文明和办事员甚至红过脸。
冠军的身份无助于宋文明绕开潜规则。北京市要求注册劳动派遣公司必须持北京市户口,但查遍法规文件也找不到这条规定,后来宋被告知这是内部掌握。不得已,宋文明只好找到一个有北京户口的同学,给了他1%的股权,办下了注册的事情。
7个月时间,宋文明几乎没有办法开展任何业务。除了北京,宋文明根本没敢在上海着手去办,在许多城市,他都“知难而退了”。拿到北京市的执业资格后半年多,《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派遣政策彻底放开,行政审批被废止。宋文明很开心,这意味着全国的派遣市场都打开了,不用拿许可了,而且这个法让企业用工的成本大幅度增加,对派遣业务的需求激增。然而,开心没有持续多久;5月,《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实施,规定劳务派遣用工一般不超过6个月,这直接导致了整个行业的生存危机。宋文明只好快速收缩,全力发展人力外包业务,派遣业务被搁置。
2008年9月初,宋文明正在长三角扩张期外包业务,没想到,9月19日,《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颁布了,《条例》中对派遣业务的限制又全部取消。他只好中断行程,回到合肥,重新制定发展战略。
被政策弄得晕头转向,在市场中宋文明也不那么舒心。他面对的很多竞争者是地方劳动部门开设的人力资源公司。“他们既是竞争主体,又是执法者,你跟他竞争个啥?”很多人都认识宋文明,彼此也谈得很开心,但业务绝不会因为你是冠军就送给你。
创业路上沟坎不断,但宋文明的公司发展的速度并不慢。奥运会期间,北京移动呼叫中心80%的接线员都是来自宋文明公司的员工。联合利华、中国烟草、招商银行也都成为了他的客户。“今年我们就可以实现正现金流。”宋文明说。
周瑾:人气不是东风
“一直到第二赛季的时候,还总有电话打到节目组询问周瑾的情况,她的人气可不得了!”第二赛季选手韩小兵回忆说。周瑾,这个怀孕参赛的干练女人打动过许多人的心,《赢在中国》播出之后,许多人最为关心、最牵挂的就是她。
不过,周瑾在节目中的人气并没有成为创业路上的东风。“得奖后,我觉得太好了,后面很多事情肯定有人替我们都办好,我们只管做公司就行了。”但她太天真了,事实上,为了拿到获奖后的投资,办一个合资公司的牌子,她用了一年多。
《赢在中国》提供的是美元投资,获奖选手必须注册带有外资性质的公司。但《赢在中国》选手不出钱就能拿股份的形式太特殊了,不符合国家成立合资公司的政策。整个2007年,周瑾虽然成立了中方公司嘉汇,但是基本处于等待外资公司审批、等钱和养身体的状态。和她一起创业的团队也基本支离破碎。“我去年到苏州时去看过她,那时公司里只有她一个人。”韩小兵回忆说。
今年3月,投资终于到账,周瑾的创业才上路。
现在,周瑾漂亮的女儿已经两岁了。面前的她显得有些疲惫。 嘉汇是周瑾公司的名字,做劳务派遣;后来在嘉汇下面,她又注册了一个凯渥来承接美元投资,主营人力外包。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凯渥做的是她的核心业务。之所以把重心转向外包,和宋文明一样,周瑾的公司也受《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的影响。
周瑾现在的业务范围很专一——酒店客房服务员的外包。以前酒店的客房清扫人员都是自己招募、自己培训,流失后再招募、再培训。由于这个行业流失率很高,所以酒店的用人成本很高。周瑾的公司承揽了这项业务,招聘35至45岁之间的无业家庭妇女,经过极其严格的培训,根据酒店订单派出提供服务。酒店按照打扫房间数量计件和凯渥结算,酒店省钱省力。
现在凯渥的业绩已经做到了苏州市第一,打进了洲际、喜达屋、雅高等国家大酒店集团。
任春雷:寻找自己的“纸尿裤”
走出《赢在中国》,任春雷一直在为寻找自己的“纸尿裤”而探索。
和周瑾一样,任春雷也为注册公司折腾了一年。但没条件咱创造条件,任春雷自己垫进去几百万就先把生意做了起来。不过,吞掉任春雷几百万的项目叫我酷我车,而不是他参赛时的加速网。任春雷觉得这很正常,但“圈儿”里盛传的说法是:“他拿到电视上的是一个假项目,比赛时大家就都知道的。”
我酷我车是一个目录直销项目,销售的是汽车用品。2007年9月正式开始运营,目录发出三个小时之后,他就接到了第一笔订单,200多块钱。经过连续几个月“直线上升”之后,到今年4月,任春雷每天收到的订单数额都能达到两三万。
形势大好,但任春雷停止了我酷我车的运行。“我越做越发现商业模式不对。”身为父亲的他是红孩子的老用户。“红孩子销量最大的一定是奶粉和纸尿裤。可什么是我的奶粉和纸尿裤呢?是汽油。但这是被垄断的资源,也就是说我的纸尿裤被别人拿走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仓储。没有大仓库的支撑,任春雷的供货无法跟上快速增长的订单,造成订单的大量流失。“今年4月订单量达到顶峰,流失量也达到了顶峰,丢得我们无法支撑。”
任春雷用他在中欧商学院学到的模型演算了自己项目的盈亏点,最终他发现要是想维持项目长期盈利,他必须建大仓,而且每期目录发行量要从5万涨到30万份。这需要在500万之外追加大量的投资。于是5月,我酷我车目录停止发行,项目进入安乐死阶段。
在我酷我车上,任春雷并非一无所得。他发现了GPS。GPS在我酷我车一千多种商品中业绩超群,最高时曾经占到全天营业额的70%以上。于是在投资到位前,任就确定了开发单品GPS的目标。
任春雷的GPS叫“赢途”。“‘赢’取自《赢在中国》,‘途’就是《赢在中国》的主题歌《在路上》。”任春雷说。赢途给公司带来了良好的收入,仅5月份,单品收入就达到百万以上,利润高达50%。
争议中的李书文
夺冠之后,在演播现场就被评委们挤兑了一番,这让李书文冠军的光辉大打折扣。采访中,所有选手都谨慎地评价着其他人,要求凡涉批评一定匿名,但这条规则对李书文例外。
争议从李书文参加《赢在中国》开始。很多选手都猜测李书文参加这个节目可能是“当时对资金有需求”,所以创造了一个普洱茶的项目来节目“赌”钱。2007年初,正是第二赛季选手报名的时候,普洱茶处在炒作的高峰期,价格一路飙升,李书文恰在此时拿出了他的普洱茶项目。“说实话,他是一个很有创意的人,但一点都没有体现在普洱茶上。”有人如此评价。36强进12强比赛结束后,普洱茶价格开始暴跌,幸好此时节目中已经不再需要比拼项目,李书文如愿夺冠。
但节目中屡次踩踏规则“红线”使得李书文失去了投资人的信任。据传有投资人曾说:“李书文在比赛中不讲诚信,我坚决不投他。”夺冠后的李书文没拿到钱,也没有再用心操作普洱茶。而对于他原来运作的家具项目,李书文也不再感冒:“卖家具挣什么钱?”他曾经公开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据说,此后他考察过矿、看过地、还研究过茶叶。但最后一个“上千亿”大项目的邀请打动了他的野心,这个项目就是现在正处于争议风口浪尖的滨地钾肥。投身滨地钾肥,李书文的角色由创业者演变为CEO。至于他和自己的创业公司四川中润的关系,我们并不确定。记者打电话过去,对方的办公室主任仍称李书文为李总。但据说李书文曾经在一次和熊晓鸽交流的过程中说到:“把那里的股份都处理掉了,交给了其他人。”
现实中的他们
走下秀台,对于更多的选手来说,没有大的波澜与起伏,光环带来的利益则更为现实。
2008年的重庆火锅面临着一场行业危机。《赢在中国》第三届季冠军谢莉介绍,由于原材料价格和人力成本的大幅上涨,重庆几乎所有的传统火锅店今年的利润都下降了20%。但她的奇火锅却逆势上升了20%。“这还是在我给员工普遍加薪20%的基础上实现的,也就是说我和去年同期比上升了40%。”谢莉说。她很清楚,仅仅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她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赢在中国》的光环笼罩在奇火锅的上空。
第一届的亚军周宇同样尝到央视免费广告的甜头。虽然第一届比赛一直到2006年12月中旬才结束,但是当年周宇创办的体会制衣的销售收入增幅就有近50%,并在此后两年始终保持40%的成长速度,而在周宇参赛前,2006年这一数字只有20%左右。
一夜间周宇成了山东省的创业明星,还成为了银行追捧的对象。在中小服装制造企业资金普遍紧张的今年,他手头仍然非常宽裕,甚至投资建造了占地60亩的新厂区。现在的周宇被潍坊市青年团聘为了创业导师,还在山东省齐鲁电视台一档模仿《赢在中国》的创业秀节目上过了一把评委瘾。
“现在就来审视我们的创业成绩还太早。”任春雷说。与更多的创业者相比,他们背着名利上路。福兮?祸兮?这需要时间来回答。光环总有消退的一天,希望那时,他们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