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杜若洋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湖北人以精明著称。然而初见柯细勇,感觉却很不“湖北”。这个清华环境工程博士身上有着典型的技术派风格:内向、寡言、低调,却对专业技术充满热情。
创业之前的柯细勇总在重复着一样的职场故事:第一年全面掌握相关技术;第二年为公司的技术路径做出整体规划;而到第三年要落实规划的时候,永远会和领导发生冲突;再之后,只能不欢而散。循环三次之后,柯细勇决定自己创业。
2003年,环益创智成立。柯细勇选择的方向很专业,术语叫气候补偿节能。别被术语吓到,其实他处理的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冬天的时候,你是否会因为写字楼里的供热太强大而窗门大开?你一定在点头。气候补偿节能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当气候环境不一样的时候,建筑所需要的热量是不一样的,如果按照一个恒定的值来供应热量,那一定会造成能源的浪费。”柯细勇说。不仅仅是供热,夏天的中央空调取冷和工业系统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柯细勇不是设备制造商,而是解决方案提供商。他手中的“撒手锏”是气候补偿节能设备的核心——RTU控制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这是柯细勇和他的团队用四年时间独立研发成功的进口替代产品。通过气温监控设备,RTU能够根据室内外温差自动控制供热系统的能量供给。在石家庄一个30万平方米的大厦,柯细勇一个取暖季就给客户省掉了100多万的暖气费,平均一天1万块。这还不是多的,吉林网通的机房温控改造项目更创下了两年省4000万电费的记录。
创业6年,柯细勇在行业内已经小有名气,生意也按照每年50%的速度增长。但是他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成绩。“以前埋头做技术,现在我更多在思考商业模式。”柯细勇心中一个更具爆发性的项目接近成熟。
为了鼓励高能耗企业节能,2007年国家推出了节能补贴政策。每节省一万吨标准煤的能量,东部企业可以获得每吨200元的补贴,在中西部这个数字是250元。政策一推出,补贴申请蜂拥而至,但发改委立刻发现政策有问题:中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节能量的检测和认证系统。没有定量,怎么发钱?
柯细勇敏锐地看到了其中的市场。在和发改委与工信部简单接触之后,柯细勇就拿下了做完整认证系统的活儿。“没有人和我竞争,因为没有人看到这个市场机会。”柯细勇挺自豪。
“我们不能垄断能源监测系统的市场,我们关心的是认证接口。”现在的市场上并不缺少监测能源消耗量的设备商,但是国家却没有统一的数据采集接口。柯细勇正在做的就是制定这样一个数据标准采集系统。未来只要是想申请国家补贴的企业,都要和他的系统对接,按照他的标准测定和提供数据。柯细勇从中收取通路的服务费。“我来制定游戏规则,市场当然由我来整合。这也是一种垄断。”柯细勇很看好未来,因为他从这个接口上不仅仅能收取到费用,还能掌握到所有大型企业的能源数据,这个数据对节能企业来说是无价之宝。
此时此刻,与发改委和工信部的合作已经板上钉钉;到明年3月,整套系统就将上线运行。然而,一个尚不强大的民营公司、两个强力政府机构,它们之间能够形成对称稳定的长久合作格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