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 潮来了
2009-08-14 06:02 医药健康 生物医药

“气氛热烈,大家都受益匪浅。”步出会场,复旦大学生命学院马红院长笑着说。

2009年6月底的一个午后,上海复旦大学一间朴素的会议室,近二十名的专家、学者、投资人围坐一圈。他们从全国赶来,只为参加由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组织的第二期天使投资俱乐部活动,这期的话题聚焦在生物医药。

到会嘉宾的名单里,既有业内专家,如复旦大学生命学院马红院长、复旦大学化学系党委书记周书记,也有企业的代表,复旦张江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余正威、上海怀德新先锋药业陈维钧。而到会最多的则是来自全国各家投资机构,正密切关注生物医药的投资大佬们,北极光创投吴炯、软银赛富徐航、联想投资夏旸、金沙江创投朱啸虎皆正装出席。“生物医药,一个对投资人来说不容错过的机会。”一位大佬喃喃自语。

“上海市的杨浦区具有丰富的校园资源。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的困境是:校内的研究成果难以孵化,外界的资本难以找到项目。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活动为校方和资本搭起一座桥梁,我们将把这样的天使论坛长期化和系统化。”在全球呈现出回暖态势的今天,此次活动被组织方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赋予了更多的深意。

首先发言的是复旦大学生命学院马红院长。他首先提到了产业发展的三个热点,并认为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首先,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生物信息学,比如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和其他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参考它们的相互关系来考虑新药可能是新的方向。另一个是活体内动态的研究。各种分子在细胞内动态性的功能上的信息可能对医药方面有很多促进作用,这将是发展很快的一方面。第三个方面是各种物种,不光动物、微生物还有植物,比较基因组学将对医学会有很大推动作用。”

马院长的话在会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气氛随之变得开始热烈起来。

已经切入CRO(医药外包)的北极光创投吴炯目前的关注点主要放在了生物科学。其中重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国人的生活富裕以后,大家越来越关注健康,中国人口基数比美国大很多,而美国可以支持非常大的医药企业,如果中国也像美国有这样的GDP支出在医疗健康方面的话,肯定可以支持规模更大的公司。另外一个是老龄化,这部分人群对生物医疗的要求更高,他的看法是现在已经到了生命科学爆炸性发展的临界点。

“我们接的客户是美国的药厂、医药研究机构,把他们的一些项目拿到中国来做,基本上面对的是欧美和少量日本的市场。我们这些了解IT的人对它很有信心,目前的CRO跟最初的IT外包模式非常相似。同样的项目,利润空间相似于IT外包15年前的水平,现在我们投入了2家CRO都在上海。” 吴炯说。

“我们也是从CRO外包开始的。”联想投资夏旸认可吴炯的判断。但是过往的经历让他现在的投资却愈加谨慎,“我们发现药比较难投,因为周期长,投资量很大,不确定很大。没有很多技术储备,准备不足的话很难投好。”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基石创投就曾经在此问题上教训深刻。基石创投的邹林林说:“我们基金操作了一个生物项目,空降了CEO和CFO,效果非常差,直到重新调整后,让技术拥有方来做CEO(之前给他定位为CTO),整个公司的情况才开始明显好转。”

启明创投胡旭东则提醒到场的嘉宾以更开放的心态来面对中国医改可能带来的商业机会,“在美国,差不多20%的投资会投入到生物医疗行业,国内大概只有5%,我们相信尤其是中国宣布了医改之后,机会正在来临。”

百汇是新加坡最大的医疗连锁集团,作为百汇中国前负责人,现上海立彦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老总佘伟彦的发言代表了大多数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的态度:既担心,又觉得充满机会。

百汇进入中国已经有10年的历史,从2004年开始,佘伟彦代表百汇的时候考虑在医疗行业投一些成功率高的项目,最初有三种选择,第一是并购,第二是兴建新的医疗项目,第三是医疗管理公司。很快,佘伟彦发觉第三个策略不适合中国,并将主要精力转向了并购和兴建项目。因为内外合资必须需要30%的本地合作,百汇找到华山医院合作建设面对外籍人士的项目,比如建在万豪酒店的华英医疗中心;第二是并购,3年前并购了在上海历史最长的面对外籍人士的连锁诊所瑞新,相较而言,这两个策略在中国比较成功。

发言的最后,他坦陈:“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国际投资者来说,现在全球除了中国和印度,好的投资项目并不多,这对在座的所有人都不失为一个进入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