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创业的教授眼中,山河智能的何清华无疑是一个榜样——他自己控股公司,有绝对的发言权,根本不用担心出局。
直到今天,63岁的何清华仍然保持着对前沿技术的高度敏感。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机械类杂志,除了在学校讲课,带研究生之外,他每天会抽大量时间来读这些杂志。今年山河智能成立十周年,在十周年庆典上,山河智能召开了国际代理商会议,本来以为金融危机会让大量山河智能代理商放弃这一行程,没想到恰恰相反,“来了五六十家大型国际代理商,有些还把自己的分销商也带来了。”何清华说,山河智能的品牌在欧洲已经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中南大学,他是何教授;在山河智能,他是董事长;在社会上,他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在山河智能内外,所有人仍旧以何教授来称呼?他。
十年前,当他要办公司的时候,甚至不知道只要拿自己的身份证去工商局就可以。他以为要先去学校开证明,学校有顾虑,不同意。他很着急,学校一位办复印社的退休教师告诉他,直接拿身份证到工商局登记就可以。
“我本来想送公司给学校,学校没要。”何清华开玩笑说。不过在之后没多久,“两个倒三七开”的政策就出台了,学校开始鼓励大学教授创业。
“我当年创业就是想把自己的成果产业化,也没想到要发展做到现在,整个过程还是顺其自然,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何清华说,创业的时候,他已经53岁了,在办公司之前,因为厂校合作,他就与很多客户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客户的预付款成了他公司的启动资金,他也因此放弃了其他人选择的“总工模式”,自己很独立地创建了山河智能。
2002年,山河智能进入挖掘机行业时,国际品牌市场占有率曾一度超过90%。通过对日本、欧洲、美国等发达地区的市场分析,何清华认为,小型挖掘机凭借其便利和多功能等特性,在将来会有更广泛的应用。他另辟蹊径,引进长沙高新技术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战略投资者,研发当时正处于市场初升期的小型液压挖掘机,果然成绩卓著。2004年就完成产值3.5亿元,年创利税超过3500万元。2006年12月22日,山河智能在深交所挂牌上市,首次公开发行3320万股,获得490倍超额认购。上市之后,山河智能扩建了产业园,将挖掘机产能提高到3000台以上。
中南大学通过下属公司长沙中南升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持有山河智能1.89%的股份。在股价最高的时候,价值将近2个亿。“中南大学还没有哪一位教师为学校创造过这么多财富。”何清华对此很骄傲。
对于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企业,何清华觉得肯定还是专家型的、技术型的人来做比较容易成功。“比如日本松下、本田,美国的微软等等,都是开始有一个技术型人员来引导。”但是他认为,究竟是做总工程师,还是做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创业的教授要对自己有一个定位。“其实很多人并不具备这个东西,他还是擅长搞技术,如果这时候你一定要去搞管理,那可能就有问题?了。”
何清华说,他见过不少教授,思维还是那种科研模式的思维,“这样的人来做企业肯定有问题。比如说技术的时效性,一项技术并不是永远先进的,而且这个技术并不能马上变成产品,对这个过程没有正确的认识,肯定会出问题。”
“从技术到产品,最后到商品,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跨越鸿沟,这是外人很难看到的。”“在技术、管理、市场这三块,如果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创办企业是很难的。”这位机械帝国的创始人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道。
以创始人身份全面掌控公司这种模式正在逐渐获得中南教授们的追捧,尤其是经历过“总工模式”并受挫的教授们。从瑞翔出来之后,本来无意重出江湖的胡国荣,在当地政府的一再劝说下,又成立了一个新公司。新公司仍然有投资公司介入,但这次他设计了一个股权结构,让自己在公司控股。曾韬与哈尔滨量具集团合作,投资方只派了一个财务总监过来,新公司的决策全部由曾韬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