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和信徒
2009-11-14 15:14 心灵

《创业家》杂志可能是这半年我每期都准时阅读,也最能产生共鸣的一本杂志。

在我看来,当今的中国最缺少两种人,企业家和创业家。市面上关注企业家的杂志已经有很多,但是关注创业者的杂志却少之又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创业家》本身就是具有创新性的。我与他们的结识只有早先的一次采访,但是面对一群真正勤奋而快乐的内容创造者,我一直非常乐意与他们交流我的思想,包括我的苦恼,我的快乐。

“为什么不把这些最真实的感受记录下来?”当胖胖的饶宇锋编辑把这个想法抛给我的时候,我习惯性地摆手拒绝。不管是之前在联想做投资人,还是在UCWEB(以下简称UC)做CEO,经常有媒体的好朋友邀请我开专栏,我几乎都会婉拒,一方面因为工作繁忙,一方面我其实并不善于文字。“文字可以简陋,但是只要真挚,带上感情对于创业者无异于一碗心灵鸡汤。” 饶宇锋编辑的话还是恰到好处地击中了我。

创业的过程是孤独的,这是我过去三年创业经历最真切的感受。你会不由自主地做主动思考,但当它们开始大量地集聚在你的脑海里,你其实很难找到宣泄的出口。这和做投资人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做投资思考问题像“第三人称”,创业就是“第一人称”。其间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为了同在创业路上的寂寞兄弟们,献丑了!

从何开始呢?就从让我印象深刻的两个纪念活动说起吧。

不管是几年前在做投资人,还是今天做CEO,参加企业或者合作伙伴的活动都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大多数情况下你可以将其视为一种标准动作,很少会有特别的期待。不过,收到“阿里巴巴十周年庆”的请柬却是一个例外。因为就在半个月之前,8月22日,UC刚刚度过了5周岁的生日。

在5岁孩子的眼中,一个10岁的大孩子是需要仰视的,它的一举一动其实都充满着神秘感。有两个角度是我最希望能认真观摩的视角。

第一是看马云,一个成功企业的领导者,在十周年去回顾一个企业的时候,他会有什么样的思考,他会用怎样精辟的语言总结出过去的十年和规划下一个十年?尤其是,当他的身份包括了作为UC的战略投资者的时候,他在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这让我特别期许。

第二是看公司,一个企业经历过十年之后,拥有一万七千人,这支队伍会是什么样。阿里这只互联网的大象,它会如何跳舞,我是一个带队伍的人,我想看到这只大象的真实精神状态。

虽然对马云和他的高管团队们当晚的“雷人”造型早有心理准备,但是当你真正进入黄龙体育馆,看到朋克造型的马云戴着墨镜、一袭红衣吼着“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听到1.7万名阿里人的山呼海啸的时候,你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的感受:震撼。

在此之前,和一些朋友交流,不断会有人感叹现在的阿里巴巴已经患上了大企业病,失去了某些创业初期的朝气。但是当你真正置身其中,你会觉得听到的也许未必准确。

那几天,结合UC过去一年多人员快速增长后的某些现象,我一直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评判一个企业是否患上了大企业病?我是这样理解的:

基层员工往上看,会很容易认为企业有臃肿的环节,包括我,作投资人的时候去企业,开会的时候总觉得怎么企业有这么多人,好像还都在干相似的事。

但是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当你自上而下地看企业的时候,认识却是完全不同的。为什么?企业成长的过程实质就是在连续爬山,爬不同高度的山。比如说UC,一年前我们的用户数是近3000万,现在我们已经达到8000万,等到我们有2亿的用户呢,我们如何准备呢?我们不能等到真正到2亿用户跟前了再锻炼队伍吧,所以,如果当我的眼中已经是下一座山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现有的队伍并不臃肿,相反会觉得哪都缺人。

此行的第二个收获是让我重新加深了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我做投资人六年,当CEO三年,自认为对“企业文化”重视程度也比一般人要高,也在UC不遗余力地推广我们的“大五文化”(即大学五年级的文化)。

不过当我听到阿里对公司管理者的考核指标,50%指标落在文化建设上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他们疯了。一个业务线的管理干部,要把50%的精力放在文化上,按一般意义上来说绝对属于不务正业。但阿里巴巴是这么做的,也因此将阿里人带成了中国互联网公司里最有特色的一支队伍。

想到阿里特色,插一个段子。我第一次到淘宝的工作区参观,看见前台堆满了员工自己在淘宝上购买的商品,也听说刚刚建成的阿里大厦所有的建材都通过阿里巴巴和淘宝平台完成采购,我是真正被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所震撼——你迷信电子商务吗?OK,你先做信徒。

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很强大,学习起来却并非朝夕之功。对于一个创业企业,建立文化固然重要,但在此之前,解决“企业的青春期难题”可能却更加实惠。

企业的青春期是我们自己提出的一个概念,也是当年做投资时看到的很多创业企业成长中的通病,处理不好直接影响了这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容易出现哪几个问题呢?我们归纳了有两类。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已经长成毛头大小伙子了,能干很多事了,容易冒进。这个时候企业最需要学会的是做减法。这个问题在你只有17个人的时候并不突出,所有的人都会认为自己只能干一件事,但是当你到100人、200人的时候,最普遍的想法是我们是不是该开辟“第二战场”了。我的建议是你必须要学会聚焦,要及时地将这种想法“扼杀”掉。

另一个是性格塑造的问题。当你的企业已经摆脱了生存压力,进入快速成长的阶段,请不要纵容它的野蛮生长,你必须及时把企业的性格塑造好,否则等你到三十岁的时候,再想纠正性格就没可能啦,这其中的缘由其实无需我一一道来,只要稍作整理,历史上有太多的案例可供参考。

我要说的是,直到今天,UC依然处于青春期当中,尽管我们在30个月里规模增长了50倍,但我们依然在诚惶诚恐地解决这个毛头小子遇到的种种难?题。

坐在回程的飞机上,迷迷糊糊地我梦想着UC的十周年庆典会是什么样的精彩,我甚至已经有点迫不及待了,真想看看那时候的UC,那一定是一支朝气蓬勃,充满战斗力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