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奇怪的跨界组合,黄鸣被台湾人林伟贤改造成了王牌讲师,而林也成了黄与其员工的心灵按摩师
文|本刊记者 刘恒涛
“我现在是中了黄鸣的毒,中了‘黄’毒。” 林伟贤说,这位来自台湾的企业管理咨询讲师,在最近两年,不管讲什么,每堂课上都要提到黄鸣和他的皇明太阳能。在他的博客上,同样对黄鸣推崇备至,至少有十篇博客里面提到?过。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有一场很棒的分享,是太阳能的黄鸣先生跟施瓦辛格的对话。
“中国不缺有名的企业家,不缺大企业家,相对来讲,黄鸣应该是最低调的企业家,但他却成就了最高调的事情,这是我佩服他的地方。
“当初黄鸣最早赚到一点钱,就拿去印科普广告,去告诉大家什么是太阳能。他没有钱买车,开着小的面包车,全中国巡回八千万公里,不管人多人少,在任何情况下他都是这样,他都愿意去跟别人分享他的太阳能的精神,他的科普行从来没有停止过,他真的是一个教育家,我觉得他是用教育的思维来做公司。
“我真的觉得他不是为自己,他是为整个民族,为人类,这样高远的愿景和目标,带动他往前去拼出这样的一个企业。
“前段时间,他接受网易访问,说在培训大师里面,你最佩服的人是谁,他说就是我,我都不好意思。”
……
一位台湾讲师,何以开口闭口必谈内地太阳能巨头,他们认识不过两年,这两年在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花钱买不到的现场课”
那应该是林伟贤在培训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了。2009年8月,第一届皇明实践系统课程在德州皇明开课。形式为皇明的几个部长结合自己具体工作向学员授课,林伟贤、黄鸣在台下点评,然后学员提问。
讲课现场可以用火爆来形容。其中一位部长在讲课的时候,黄鸣去了,他在现场不断质问那位部长,不停地打断部长:“你讲皇明可以,但是你没有考虑到在座的学员,你应该站在企业家的角度跟这些企业家分享。”
现场很多学员都看不下去了,说请黄鸣尊重授课者,不要讲话,都被黄鸣霸道地回绝了:“现场去的企业家学员,还有我们,几乎都快替他那个部长求情了,我们说黄总没关系,部长已经讲得不错了。”
就这样,一个部长几乎在台上站了四个小时,讲到一个地方,黄鸣就站出来打断,纠正后接着?讲。
这让林伟贤非常感慨:“老板在里面坐着,和部下沟通,这种现场呈现给学员,是花多少钱都学不到的。”
黄鸣是有选择地去点评的。他告诉《创业家》记者,他去的那几场都是自己不放心的:“我及时纠正,同时在上面考他,大家可能觉得他下不来台,但是他很坦然,这些人都是经过血与火考验的,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被剖析。”
“会上有很多人有不同的声音,说希望不要让我的部长太难堪,我说,大家是来学习的,他如果没有让大家学到多少东西,本身就是大家的难堪。从这个角度上你们是我们的客户,我是供应商。而且,这种方式对很多高管是一种锻炼。”
在这一届培训班上,林伟贤作为实践家商业培训学院董事长,还被黄鸣授予了“中国太阳谷荣誉谷民”的称号。从拍摄的视频里看林伟贤非常激动,甚至有点语无伦次,惯于煽动气氛的他当场提议,参加培训的企业家学员向黄鸣鞠躬致意,场面颇令人动容。
“我们是去年8月份去的,黄鸣的太阳谷酒店12月24号才开幕,去年年初他答应和我们一起做皇明实践系统培训班,我知道当时他的酒店还没有完工。”林伟贤说,“我看到了一个企业家的重承诺。你可以想象,在整个酒店什么都还没有做的情况下,他硬是赶出了60个房间出来给我们用,而且为了我们,他让酒店的工作人员提早进入,餐厅硬是做出来,房间硬是做出来。我们到皇明的时候,昨天可能才刚赶完工。所以黄鸣这个人,我没话讲。”
而对黄鸣,林伟贤也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在8月份,林伟贤特地为皇明的团队上了一堂课,对员工的心灵进行了抚慰。他以自己为例,把黄鸣当面训斥员工的行为进行了亲情化的渲染——林伟贤妈妈曾经在得知公司奖励给儿子车后,表示“这没什么值得炫耀的”,而背后却告诉左邻右舍儿子有出?息。
“我出差回来看到视频录像讲这一段时,真是非常感谢甚至很感恩,他不愧是极有影响力的培训大师、心灵按摩师。他其实看出了我和公司员工之间的问题,真正发现了我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和我作为老板的缺陷。”黄鸣在博客里写道,他因此反思,皇明为什么近年来总有一部分人流?失。
讲课之余,黄鸣和林伟贤还踢了一场球。双方各带一拨人,8月份林伟贤方胜了,2010年在第二届皇明实践系统培训班,双方再次交手,黄鸣大胜,一人独进四个球。
“我做了即兴发言,我说胜了就觉得没多大意思了,我失败以后觉得很有意义,因为我失败了,我要扳过来,最近这段时间憋了劲。胜了以后我反而觉得没劲了。人家说闻过则喜嘛,闻败则亢奋,人们要不断地挑战自己。”
“一见倾心”
事情要缘起于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世界,林伟贤邀请黄鸣参加福建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在录影的空当,他向黄鸣道出了自己的苦?楚。
“我说黄总我真的觉得我苦,他说怎么了,我说我真的觉得自己有局限性,第一个我不是在中国大陆长大的,虽然我现在知道如何跟政府打交道,内地文化也了解一些,可是我必须要说,我取代不了一个真正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企业家,我们所受的教育是不一样的,甚至我们的思维是对立的,所以我永远无法取代本地的经验,我需要很多本地优秀的讲师,需要一些优秀的企业家,愿意打开他的大门。”
那个时候的林伟贤确实“苦”,他下面的很多学生企业出了问题,“谁能够真正给这些伙伴们真实的建议,我觉得就是那些在金融风暴里面活过来,能够拿到融资的。”林伟贤说,也正是在那年, 11月11日,高盛给皇明投了1亿美元,
“你们应该知道,全中国没有风险投资敢出手,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能够吸引这样的投资,他是顶过来的,所以我就跟他讲,想带一群企业家,到他的企业里面去,由黄鸣来教这些企业怎么做。”
黄鸣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林伟贤说,他立刻布置下面的人去具体操作。他所担任董事长的实践家教育集团下面有好几种培训课程,BSE商学院、money&you等等,林伟贤专门开设了皇明实践系统培训班,2009年5月份开始招生。
“我跟黄鸣交往的每一条短信我都留着,可以随时翻出来。”林伟贤当时还在用一台多普达的手机,后来手机都坏了,因为里面有黄鸣、俞敏洪的短信,他一直留着那部手机,“我觉得人是不能空白的。”
事实上,在这之前,林伟贤就和黄鸣在很多地方已经有交集了。
2008年,林伟贤邀请黄鸣做他的BSE商学院讲师,黄鸣因此听到了林伟贤的讲课,“一见倾?心”。
“当时第一次听到林老师讲慈善,我觉得他的这种慈善为怀、感恩报恩的思想,很重要。他的这种回报和我们公司讲的三情当中第二个情——就是感恩回报情是吻合的。”黄鸣说,2008年,他受邀去马来西亚讲课,特地讲如何过冬的问题。
“我冬天都踢足球,天那么冷脱到最后只剩下一个球衣了,所以我去讲课的时候说,大家抱团取暖还不如靠自己,你自己跑起来就热了。” 他在2009年年初,去马来西亚,去新加坡连续授?课。
“其实我们都不好意思的,我告诉各地分公司的老总说,尽量不要经常找黄总来参加活动,因为毕竟他是做企业的,可他又是那么好,我们各地总经理一请就到。”林伟贤说。
林伟贤说,一开始他和黄鸣的交往完全是业务关系,但是,2008年6月的一次交往,最终让他们越走越近。
2008年,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当选台湾领导人,黄鸣给林伟贤打了一个电话,说准备去台湾看看,请他做个向导。“我就安排了他去台湾,我们就有机会多聊了。”在当地,黄鸣受到了热情的接待,林伟贤安排他和当地的太阳能企业家见面,黄鸣收获很大,林伟贤的博客里面还写到了黄鸣相机失而复得的一个小插曲。
林伟贤说,他最近在和黄鸣合作一本书。
讲师化的黄鸣?
“皇明实践系统培训班我们这边不收任何费用的,就是收住宿费。林老师有他的商业运作,但是我欢迎他们来。”黄鸣说,“实际上我是有交换的,交换皇明这个品牌。这些学员都是有头有脸的人,这里头他们多数可能是我们潜在的客户。这里面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可以扩大皇明的影响力。”黄鸣说在第一期皇明实践系统培训班上,一位湖南籍的企业家就要和他谈合?作。
黄鸣说,皇明太阳能今年有一个十六字方针,“人人营销、处处卖场;时时高标、事事果效”。而这也是他近年来一直在做的。
2006年,黄鸣退出公司经营管理层,因此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行业,关注社会,“与社会近距离沟通”。他开设了自己的博客,在大学、讲坛参加了近百场演讲。他参加了《头脑风暴》、《谁来一起午餐》等国内各种财经电视节目。
“皇明应该说是一个相对来讲比较独立的公司,自己什么东西都有,大家都一门心思在那干,跟外面联络的触角不多。所以每次出去讲课,我还要去听,有时别人邀请参加一些论坛我就会早去。”黄鸣说。
一个企业家,经常出去演讲布道,是不是一件看起来很可疑的事情?面对《创业家》记者的疑问,黄鸣说:“这件事情你得看自己的管理结构是怎么样的,一线的管理者老离开一线是不行。我这个事业一线也在市场上,讲课讲两个小时,然后可以去干别的事,我就按照讲课的课程稍微调调,转转市场,了解一线的一些情况。”在马来西亚的时候,讲课之余,他去看了当地的市场,“那个市场也很好,马来西亚有几个市场也开了,本身你也要去品牌运作,这是很好的品牌运作。”
黄鸣说,他讲课,其实也是在招商,招经销商。一些人二次创业,准备转型,学院中不少人变成了他的客户。很多时候,他在上面讲课,下面皇明的工程营销人员就在现场发资料,收名?片。
如今,黄鸣总是能把很多管理文化信手拈来,因为生在鲁地,他更喜欢拿论语、孔子等来诠释管理文化,把仁义礼智信融进自己的管理概念,听者也颇为认同。
“我在微博上发过的人才观,顶级人才是原动机,一流人才是发动机,二流人才是传动机,三流人才是被动机,四流,就是庸才,废才是滞动机,自以为才是反动机。其实也就是平常的创意、创新,然后把它给记录下来,也不费什么时间,都是有感而发。”
最初创业的时候,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太阳能,知道皇明,黄鸣开着面包车四处摆摊,在酒店搞展览,做发布会,因此得以发展了很多的经销商。他说自己现在四处参加论坛做演讲,其实做的事情和当年一样:“当时提出来科普创市场,文化立品牌。但是讲的形式和舞台不一样了。当时不是别人请你,是你自己去摆个摊,自己去建平台,在哪个酒店或者什么广场召集大家来,做展览,做发布会,然后去讲。现在人家觉得你讲得好,有价值,世界各地的人来请你去讲,希望你开会去讲。”不过他也感慨,现在他的会太多,有时候都应付不过来了。
因为讲课他结交了很多朋友,他和管理专家王育琨的友谊就是这样得来的。那一年,在山东临沂参加一个培训论坛。王育琨前面讲民企的八个坎,黄鸣原来准备讲企业文化建设和团队建设,后来他干脆就调整,把课改了,配合王育?琨。
“我就讲这八个坎。每个坎我都拿皇明做了案例。八个坎,人才坎、资金坎??这些坎皇明都迈过来了,都遇到过麻烦。后来王育琨老师跟我说,你真是讲得出神入化、随心所欲了。我们因此成为好朋友。”
“再说,我也不是白讲的,像林老师,一堂课付我两万块钱呢,不管一小时还是两小时,都是两万块钱。”黄鸣说着,略带憨厚地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