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科学家 中俄科技大挪移
2010-04-14 05:41 价值

两个中科院的“疯狂科学家”,试图通过民间而非官方的渠道,

自行建立产业园,将俄罗斯的科技在中国市场孵化,他们的冒险能成功吗?

文|本刊记者 张凯锋

滕州中俄科技产业化基地的合同终于在元旦之前签了,对吕志辉来说,这是一个宏大梦想的开始,但同时也意味着,2010年将是极为“难熬”的一年。

吕是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化学所(大化所)的研究员,也是大化所属下新兴能源控股公司的总经理。现在他又多了一个头衔:滕州中俄科技产业化基地董事长。在他身旁,还有一群中科院的科学家。

滕州中俄科技产业化基地是这样一个平台:它发掘、验证创新的技术(主要来自我们北方那个横跨欧亚的邻国),其产品是拥有这些技术的初创型公司,目标消费群是那些渴求商业成功的VC或成熟企业。显然,这是一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高科技公司孵化器,迄今为止,从来没有人用这样的方式将实验室里的技术大规模地产业化,尤其考虑到操盘手们一年前还只是中科院一群以科研为主的科学家,我们当然有理由为它的未来感到担心。

不过现在,他们至少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先看一下合同的主要条款:山东省滕州市将免费提供1000亩土地,建设5万平方米的厂房和1万平方米的工程中心,并提供一系列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而吕志辉则将引入绿色农业、机械装备、生物能源等领域的一系列高科技产业化项目。今年7月,厂房即可建完,项目就将开始逐步进入园区,一期总投入约为2亿~3亿元。如果一切顺利,“3年内将有几个公司的规模可达数亿”,吴亮指出。吴是将俄罗斯科学院的技术引进国内的关键人物,在滕州中俄科技产业化基地中,他会扮演总经理的角色。

过去,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通行模式,主要面向欧美、日本,俄罗斯并不是主要来源。原因很简单,俄罗斯的科研体制与中国一脉相承,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以俄罗斯科学院为主的科研院所之中。虽然研究成果积累丰厚,但与市场脱节明显,往往未经产业化验证,并且两国之间的技术交流主要是官方渠道,而非民间和市场化。但吴亮与俄罗斯科学院打交道超过10年,与俄方建立了难能可贵的信任,这对技术的引进至关重要。

更让人吃惊的是,吕志辉和吴亮的梦想从开始酝酿到启动,仅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

梦开始的地方

梦想的开始源于“联想之星”CEO特训班,这个由联想投资主导的特训班希望将中科院的科学家培养成创业家(见本刊2009年第12期特别策划《柳传志的新门徒》),吕志辉与吴亮都是“联想之星”CEO特训班的第一期学员。

2009年7月,吴亮从大连出发去参加“联想之星”CEO特训班的毕业答辩,他虽然属于中科院嘉兴技术转移中心,但家在大连。当天北京暴雨,首都机场关闭,于是他决定改坐火车去北京,吕志辉正好也坐当晚的火车去北京,两人搭伴。在火车上聊天时,吕志辉偶尔提到大连市政府有意在长兴岛上给大化所1000亩地,但不知道怎么用,吴亮问为什么不以新兴能源公司为主,建一个科技产业园。吕志辉坦承新兴能源一家公司的力量太单薄了,无法支撑一个产业园。为什么不整合“联想之星”学员们一起做产业园呢?吴亮突然萌发了这个想法,但当时他没有提。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吴亮的背景。1998年,他曾是大连高新技术中俄产业基地总经理,这个中俄产业基地并不成功,2007年,他辞掉公职,加入大连科技创业投资公司,这个投资公司在嘉兴投资成立中俄技术转化中心,吴亮也南下嘉兴,担任总经理。多年的积累使得他在俄罗斯科学院中有良好的人脉。到2009年,他终于获得一大批颇具潜力的项目,比如超级离心震动式粉碎机、饲料活化剂、生物能源等。

答辩完成后,吕志辉开始仔细考虑整合“联想之星”学员一起做产业园的可行性,而吴亮正在进行的中俄技术转化则是最重要的项目资源。“集合起来比单打独斗好,这群人都是一群梦想家,手里有很多资源,能接触到这么好的技术,不做点事太浪费了。”吕志辉说。

吕志辉的想法是自己从头开始创建一个全新的产业园,而不再用大化所的资源,这样才能用现代企业制度来设计架构。此后,吕、吴两人几乎每天都电话沟通,一聊就是几个小时,经常打到手机没电,吕甚至特意在家安装了一部固定电话。根据讨论的内容,吴亮写了一个方案,到9月,两个人已经下决心要做这件事。

为了确保中俄技术转化基地的成功,吕志辉出资进入吴亮所在的大连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接下来就要拉更多的人加盟。11月初,“联想之星”一期学员在嘉兴、苏州聚会,这成了吕志辉和吴亮最好的路演机会,多位学员都表示了极大的兴趣,甚至包括“联想之星”二期班的几位学员,而产业园的选址也基本确定在条件最优惠的山东滕州。基本股权结构是,大连科技创业投资公司是嘉兴中俄科技转化中心的控股方,而滕州中俄技术产业化基地则由滕州市政府、嘉兴中俄科技转化中心以及其他投资者共同投资。

吴亮:阿里巴巴的宝藏

如果不和吕志辉合作,吴亮现在应该过得很轻松。嘉兴中俄科技转化中心在长三角地区颇具知名度,无锡、苏州等地政府也多次邀请他将中俄科技转化项目引入,政府引导基金很容易拿到,风险投资也并不太难,“小日子过得很舒服”。

对他来说,做中俄技术产业化基地是一个大胆的决定,“最开始是我忽悠吕志辉搞产业园,现在连我自己都被忽悠进来了。”吴亮笑言,“但这是一件大事,它的价值远远超过我最初的想象,我们放弃了原来舒服的小日子来做高科技的产业化,很疯狂。”

吴亮通过买断、成立合资公司等方式获得有潜力的技术,然后消化吸收,并将这些技术在中国注册知识产权,同时保障俄方的利益。事实上,俄罗斯科学院秘书长利亚霍夫也是嘉兴中俄科技转化中心的董事。嘉兴中俄技术转化中心几乎集中了长三角地区最优秀的俄语人才。2009年,吴亮接待了超过30人次的俄罗斯专家来嘉兴访问,将技术不断消化吸收,然后再请来,二次转化,升级,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再融资,进行产业化。“以前对俄合作大量是贸易,技术转让比较少,我们想做一个投资功能的产业化平台。”

通过利亚霍夫,吴亮可以看到俄罗斯科学院雄厚的科研积累,很多项目有着很大的产业化想象空间。比如超级离心震动式粉碎机,可以将摩氏硬度超过9级的碳化硅(金刚石也才10级)磨成1500目以上的微粉,而普通的雷蒙磨磨出来的主要是800目以下的粗粉,而前者的成本甚至更低,维护更简单,碳化硅在功能陶瓷、高级耐火材料、磨料及冶金原料等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粉末越细,价格越贵,如果能实现产业化,无疑会对整个行业产生冲击。

“具备类似产业价值的技术有很多,比如用棕榈树叶做生物乙醇等等,我感觉自己打开了阿里巴巴的宝藏。”吴亮说。

吕志辉:可复制的产业化

即便没有中俄科技产业化基地,2010年对吕志辉来说也会有一场硬仗要打。9月,他要去包头长驻一段时间——年产60万吨、投资近200亿元的神华包头甲醇制烯烃(DMTO)装置全面投产,作为全套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新兴公司的总经理,他必须在现场,这个项目对于新兴能源来说,同样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事实上,正是担任新兴能源公司总经理让吕志辉对科技产业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验。

DMTO技术由大化所研发成功,新兴公司此前所做的是在万吨级的示范线上证明这个技术是完全可行的,而建造示范线的8000万投资来源于陕西煤业集团。2007年9月,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新兴能源公司拿到神华集团的DMTO技术合同,仅此一个项目,就收入2.5亿元。

如果说DMTO给了吕志辉什么启示,那就是技术可以非常值钱,但前提是这个技术要具备足够的颠覆性,并且能在工业级的规模上获得验证。

在吕志辉的规划中,滕州中俄科技产业化基地的主要作用是工业示范,类似新兴公司所做的万吨级DMTO示范线,只要实现工业示范,其商业价值就会被放大,从而吸引到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我想做一个平台,把科学家、资本家、实业家拉到一起,之前中国没有人做过。”吕志辉说。

事实上,嘉兴中俄技术转化中心曾和联想方面谈过投资,但并没有谈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些技术看上去虽然颇具市场价值,但毕竟尚未得到验证。如今,吕志辉和吴亮选择了一条独特的“产业化”路径,用产业化基地的方式批量孵化出创业项目,但他们希望投资可以直接投到产业园,而风险投资感兴趣的是具体的项目。

“如果产业园有一两个项目能成功或接近成功,我想把整个产业园卖给联想控股。我觉得这个模式可复制的话,让联想这样更成熟的公司去做可能更好。它有资源、品牌、管理的经验,它对创业家的辅导作用比我们强。”吕志辉说,“其实我们这群人更多的是理想主义者,我们的兴趣不是要做一个100亿的公司出来,就想把科技产业化这事做成,可能将来我们还会去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