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革命从跳蚤向龙的进化
2010-06-14 14:04 特别策划

中国最好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为何皆诞生于民间?它们靠什么把困难变成了机会?

它们是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又怎样取得政府的信任?

 

采访 / 本刊记者 张凯锋 方浩 申音 文 / 本刊记者 张凯锋 插画 / 田克 编辑 / 申音

1998年底的硅谷,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马克斯·莱文琴创建了一家为PDA掌上设备提供数据保护的公司。一年后,他的创业伙伴彼得·希尔将这家公司改名为PayPal,愿景也变成了:创造新的世界流通货币(create a new world currency)。

与此相比,2003年的杭州,支付宝成立时的目标堪称渺小:解决淘宝网上买卖双方不信任的问题从而促成交易,事实上,支付宝的雏形仅仅是淘宝网财务部的一个小功能。

今天,没有任何金融背景的PayPal和支付宝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两家第三方支付平台。PayPal在190个国家和地区支持多达23种货币进行交易。而支付宝完成的每日交易数量已突破500万次,金额达到14亿元,为46万家商家提供第三方支付服务,2010年交易额可能突破4000亿元——你大约可以知道,它们超越那个最初的梦想有多远。

如果说银行卡是支付电子化的滥觞,那么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则真正掀起了电子支付的浪潮。银行卡的运营网络是壁垒森严的专用网络,而电子支付所依托的则是自由开放的互联网——这意味着只需要一个应用程序接口,即可将所有接通网络的地方——有线网、无线网、移动网均可——变为电子支付的“应许之地”。

自1999年互联网革命迄今,光中国就冒出了300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而且它们中的大多数出身草根。无论是专注于数字化商品交易的盛大在线,还是为了电子商务需要而生的支付宝、财付通、易宝、快钱等,又或是大力拓展线下便利点支付渠道的拉卡拉,这些胆大包天的民间创业者,用更实用的技术和更快更好的服务冲破了国有银行、信用卡公司所建立起来的高高堡垒,他们成了整个中国支付电子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有意思的是,国内最早涉足电子支付领域的皆是天生贵胄的“龙种”。1998年11月12日,由北京市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原信息产业部、原国家内贸局等共同发起的首都电子商务工程启动,确定首都电子商城(首信易支付的前身)为网上交易与支付中介的示范平台。1999年3月,首信易支付开始运行。

2002年3月,经国务院同意、央行批准,中国银联成立。同年6月,中国银联控股的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ChinaPay)揭牌。此后,各大银行纷纷开设网上银行业务。

它们从一开始就制定了自上而下的宏大战略,掌握着资金流向,而模式也都是基于现有资源的收费增值服务模式。但与欧美相比,中国的信用卡普及率更低,银行整体服务系统迟钝臃肿,国家管制更加严格,信用体系缺失??当“龙种”们在严酷的环境中艰难呼吸的时候,这种落后恰好给了纯粹民间的“跳蚤”们更多的生存机会。

“中国最大的特色是软环境跟硬环境之间的落差。中国的硬件都是跟世界同步的:手机、电脑、互联网其实跟国外相比并不落后,但是软的东西,比如说诚信、商业规则,这些东西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余晨说,“也因为这些软环境没有到,有巨大的落差存在,我们才有机会。”

事实上,那些中国成功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其出发点大都只是为了解决用户需求的某个具体问题,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但在市场之手的推动下,发展却远远超过了最初设想。

通过梳理中国第三方支付的进化轨迹,我们发现,到目前为止,其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开始,支付对象主要是以网游为代表的数字产品和虚拟服务,不涉及物流,完全通过互联网实现,以盛大为代表;

第二阶段,2003年开始,支付对象主要是淘宝等网络购物,连接实体经济,以支付宝为代表;

第三阶段,2005年开始,拉卡拉以终端的方式落地到线下,而支付对象也从电子商务开始介入生活服务,以拉卡拉为代表。

这是一个电子支付方式从线上到线下,使用门槛不断降低,不断渗透进普通用户生活的过程。三个阶段相互交错,而这三家代表性的公司从各自的原点出发,不断腾挪跳跃,在环境变化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商业形态。

事实上,我们仍处于电子支付爆发的前夜,很快将是一个移动支付、虚拟账户支付、网银支付、便利支付等多种方式齐头并进的时代。无论央行主导的“超级网银”还是雄心勃勃的中移动等“国家队”,都迫不及待地要主宰未来。但别忘了,当年的那些民间“跳蚤”如今已在向“龙”的进化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它们一直和用户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