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日记
2010-06-14 14:40 心灵

中国人如何在国外生存?就是你无论如何都要掌握一门技术。炒菜,理发,都行

文 / 本刊记者 谢丁

美食家餐馆的老板娘是个风韵犹存的中年女人。不知为什么,我每次到这里来,总觉得它的名字应该叫“香满楼”。大概因为是湘菜,又是附近最好的一家中餐馆,一到饭点,总是人满。这里离市中心虽然不远,但肯定不是富人聚居区。据说这儿住着很多中国人,我去了好几次,也没在街上看到。中国人开的商店寥寥无几,只在最热闹的地铁站旁,有个中国超市。

我第一次去,刚进门,老板娘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她个子不高,是苏州人,头发挽了个髻,虽然不够干净利索,但却带着温柔亲切的气质。偶尔也会有德国人到这里用餐,她德语不错。周末的时候,女儿也会在店里帮忙,她在柏林上大学。朋友告诉我,在柏林的第二代中国人,有一个自己的圈子。他们的父母大多都是中餐馆老板,儿女是可以继承家业,继续开餐馆的。但似乎很少有人愿意这么?做。

在柏林,大多数亚洲餐馆是越南人开的,他们在这里形成一个强大的集体。和中国餐馆不同,越南人喜欢在市中心开一些简单方便的快餐店,服务于上下班的白领,生意总是很好。而中餐馆大多开在住宅区附近,特别是房租较便宜的社区。

在德国做生意的中国人,要么选择去汉堡,那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有许多贸易可以做。要么,他们往德国南部走,在法兰克福和慕尼黑聚集,那里经济更为发达,工作赚钱的机会明显多于柏林。而留在柏林的中国人,大多则只能选择开餐馆。但过去几年,他们的声誉并不太好,部分因素来自媒体对中餐馆质量的质疑。如今他们正试图挽回这一切。

抵达柏林后的第十天,终于在我住所附近找到了一家中餐馆。那里同时有一个中国超市,取名“天福”。而那家餐馆的名字则是“天福美食娱乐城”──事实上那里的招牌是牛肉面,一碗6欧元,也没有什么可娱乐的。但饭馆干净整洁,老板和老板娘在柜台后做菜,年轻的女儿则负责招待顾客。

满足了吃,接下来该是仪容了。与我一同到柏林的另外一个中国人,急需理发。本地人的美发店昂贵得可怕。又是一个中国朋友告诉我们,有一个中国人开的理发店价格便宜,但是你得事先打电话预约,否则他不接待的——“你到了就知道了。”朋友神秘地说。据说这个人,在柏林的中国圈子非常有名。

预约两次后,我来到这个神秘的理发店。按照电话里的指示,它在一个居民楼下。按了门铃,上楼,理发店是在一个公寓里,被主人布置成一个正儿八经的理发店样子。一面大镜子,但只摆着一张理发椅,比国内中小城市大街小巷那些常规的小理发店更小。旁边坐一个中国女人,头上顶着烫发的机器,正翻一本杂志。理发师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他说先去洗头吧,自己去。到了卫生间,才发现得自己在浴缸里洗头。

这是家“黑”店。或者说,非法营业。理发师──他不许提他的名字──并没有取得营业执照。他生意好得惊人。因为价格便宜,中国人都喜欢到这里理发。他来自浙江温州,年轻时曾在东欧做贸易。但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他选择退出那一行,转战到德国。在柏林,他已经待了十年。

取得理发的营业执照似乎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他德语并不好,又觉得目前的状态挺好。朋友问他,难道不怕警察发现么?但如果没有人检举,谁会知道呢?来这里理发的中国人,谁会笨到去检举这样一个廉价美发店?要知道,在柏林,只此一家。餐馆没了,还可以去另外一家。要是这里也没了,去哪里理发?

按照事先谈好的价格,朋友最后花了7欧元,相当于街道上其他美发店的一半。“中国人如何在国外生存?”临走时,他说,“就是你无论如何都要掌握一门技术。炒菜,理发,都行。我是比较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