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源的增长模式,是特殊国情下的产物。污水处理项目一般是市政类项目,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而碧水源的秘籍是与各地的市政类企业合资
文 / 范卫强
公司底牌
碧水源(300070)又是创业板的一个财富神话,一上市市值最高即达到250亿,市盈率过百倍。
在光环背后,碧水源的自我复制能力有多强,MBR污水处理市场空间多大,需要市场和时间的进一步检验。而对于投资者来说,节能环保的概念虽好,但这类企业的成功有无特殊性,是否依赖单一市场,更需成为考察重点。
碧水源本质是个工程企业,最重要的事情是拿项目。2001年,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北京碧水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时,当时碧水源的两个股东分别是创始人文剑平与北京华昊水利水电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比分别是52%和48%,而北京华昊的最终控制人是北京饮用水源保护项目办公室。2005年9月,北京华昊将所有股份转让给公司管理层。2006年6月,碧水源引入新股东刘振国,文剑平以150万元的转让价格转给刘振国碧水源30%的股份。根据招股说明书的披露,刘振国之前长期在北京水利系统工作。在北京的污水处理市场,碧水源成为了老大。碧水源2007年~2009年在北京地区实现的收入分别为2.04亿元、2.14亿元和1.4亿元,各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98.75%、96.73%和44.71%。
碧水源市场单一的情况在2009年开始改变,得益于在无锡、十堰、昆明等地区业务实现突破。2008年9月,江苏碧水源成立,北京碧水源和无锡市市政公用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股70%、20%、10%。2010年2月,云南城投碧水源水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碧水源和云南省水务产业投资公司分别持股50%。
行家点评
碧水源的增长模式,是特殊国情下的产物,情有可原。可是,如果它的市场要继续向其他地区扩展,碧水源是不是要不断谈下各地的市政类企业合资,才能维持这种增长?
这就需要追问,碧水源的技术含量有多高,是不是具有垄断性。碧水源的主营业务是利用MBR技术进行污水处理。MBR指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技术,是Membrane Bio—Reactor 的缩写。其是上世纪60 年代产生的一种将膜分离技术与传统生物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新兴的水处理工艺技术。MBR膜组器的核心材料是膜材料。在碧水源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碧水源的产品核心原材料源自外购,主要生产外部完成,实在很难证明,它在技术上能够有垄断性的优势。目前国内多种污水处理技术并存,MBR技术的份额不到1%。
事实上,膜材料并非什么新东西。早在2000年拟推创业板时,就有膜材料企业准备在当时的创业板上市,但此后一直停滞不前。而近年某省某环保局局长落马,牵连出背后的情妇经营的企业。该企业做的是某种环境监测系统,核心设备全部进口,由其组装。这个企业的财务报表和现金流都非常漂亮,也想引入PE进而上市,但它最大的问题即是收入全部来自该省。该企业试图在周边省份复制这个模式,但是未能成功。
碧水源通过IPO,实际募集资金高达25亿。这样雄厚的资金实力,使得碧水源能够有资源整合上下游,提升技术水平。以这样的实力做后盾,在未来的全国网络布局上,碧水源都将给竞争对手带来巨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