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重要,灵魂在哪里?
2010-10-15 07:11 创业板

一个缺少了技术与产品创新能力的公司,一定是灵魂残缺的公司。

一个缺少技术创新锐气的创业板,灵魂在哪里?

文 / 本刊记者 杜若洋

它们,怎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换句话说,没有它们,我们的生活会有怎样的不同?

这个问题曾经让《创业家》激动不已。我们是戴着纳斯达克的眼镜开始检视创业板公司的技术与产品的,我们希望能够找到其中潜伏着的中国商业的革命性创新力量。

但是我们的激动并没有持续多久。根据《创业家》和中华咨询推出的创业板红灰榜榜单,第一批创业板公司(SZ.30001到SZ.300028)的创新力最为明显,其平均得分为11.99分;而在随后的公司中,第二批(SZ.300029到SZ.300058)的创新力平均分为10.87分、第三批(SZ.300059到SZ.300088)11.06分、第四批(SZ.300089到SZ.300114)为10.54分(见左图下)。

为什么创业板公司的创新力每况愈下?或许第一批公司都是精挑细选的,这是创业板的颜面。

当我们将视野深入到单个公司的时候,就开始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危险的工作:它的技术是不是在包装,技术描述里有没有造假?几乎面对每一家公司时,我们内心都会因为这两个问题而深感忐忑。好吧,除了那些已经恶名闻达于江湖的个别“江湖郎中”之外,我们权且认为大多数是诚实可靠的,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看起来也更像一群缺少个性的“群众演员”,缺少让人眼前一亮,怦然心动的创新魅力。

不激动,这就是创业板公司给我们的最强烈的直观印象,虽然它们是在“两高六新”的旗帜下才得以进入公众的视野。

“在创业板公司的上市审批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财务的安全性,是公司的主营方向是否符合国家政策的大方向,还要考虑地域间的平衡性等等因素,创新性并不重要。”某咨询公司的一位高管对《创业家》说。现在他们自己手里也有若干在为上创业板做准备的项目。

在“圈里人”看来,创业板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呈现出两个显著特征:第一,细分领域普遍不错,符合国家政策引导的方向,或者市场的热点概念;第二,大部分公司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但是,所在的产业领域不错不等于上市的这家公司是业内最好的;同样,有一定技术含量,并不等于拥有强大而可持续的创新能力。

当我们与总市值接近百亿的工业循环水处理公司万邦达(SZ.300055)联系采访的时候,其工作人员的答复竟然是:“我们的技术没什么可谈的,谈谈模式倒可以。”当然,大家都知道,它最大的模式“创新”就是拿到了神华集团的长期大订单。

作为一个典型的“傍大款”的个案,万邦达也许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但在检索创业板公司的招股说明书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其中大部分公司在行业内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数字多在20%以内,甚至有的公司的市场份额只有个位数。而从财务指标来看,这些公司都已经是相对成熟的公司。这是否能说明,这些公司并没有重大的创新?

另一个有意思的视角是,创业板公司处置募集资金的主要方式竟然是存在银行里。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创业板募集的近75%的资金没有投向任何项目,而是趴在银行里吃利息。“它们要是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有市场需求非常旺盛的产品,资金会没有地方投?会让钱趴在银行里,或者去买房子买地?”上述高管质疑说。

什么是一个公司的灵魂?是财务,还是技术与产品?答案应该是后者。一个缺少了技术与产品创新能力的公司,一定是一家灵魂残缺的公司。而一个缺少了创新锐气的创业板,也必然不会是一个健康的创业板。

2010年9月,中国A股半年报披露完毕,创业板也交出了自己诞生一年来的成绩单。被带上“高成长”标签的“300”们,上半年平均净利润增长25.8%,远低于整个A股市场的56.9%。

“创新不重要”的“高成长”,终是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