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字头的诞生
2010-10-15 08:01 二岁了

我们告诉那些创业家,不要光想着你是财富的拥有者,你其实是一个创造者。作为一个创造者,永远不停步,就会有人尊敬你; 我们告诉那些在路上的人,你挺伟大的,有一天你也会做大; 我们告诉那些普通打工者,不要光觉得老板可恶,你也可以选择去开始,去创造一个全新的事业

口述 / 《创业家》杂志创始人 牛文文 整理 / 本刊记者 刘恒涛

记得《创业家》杂志刚创刊的时候,我去请联想创始人柳传志为杂志题词,他问我,什么是创业家,是不是指硅谷那帮连续创业、专门创业的人?我说这些人肯定是,但创业家不只是这些人,我要用创业家这个词,把企业家和创业者打通,他们都是在创造的人。

回顾《创业家》创刊这两年,我觉得我们最大的贡献是给中国企业界、中国商界、中国社会一个称谓——创业家或者创始人。我管这叫一个字头的诞生。在我们之前,社会上有企业家,有创业者的称呼,但没有创业家,也很少有人谈创始人,这两个词不是主流词汇,尤其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主流人群。

应该怎么称呼创业的人呢?我认为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不管是创业者还是企业家,他在创造性这一点上都应该是有共通性的。我们创刊以来,一直认为“人人都是创业家”。柳传志就是最大的创业家,他说什么叫创业家?创业家就是前面永远有千难万险,永远要披荆斩棘,所以永远能赢得社会尊敬的人。

创业家强调奋斗感,强调永远都在路上。尚德电力创始人施正荣说,他有很多名字,有人叫他科学家,有人叫他企业家,但他最喜欢创业家这个名字。对于大的企业家来讲,创业家这个词突出了他的创造性、过程性,不是功成名就,而是在创造,一个在创造的人就会受尊敬。像柳传志那些老一代的企业家,不还是重新出山了吗?还在重新创业吗?

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各阶层对于企业家存在很多负面的认识。但是很奇怪,当企业家是一个创业家或者创始人的时候,他却是受人尊敬的。我们不断地告诉那些企业家,不要光想着你是财富的拥有者,你其实是一个创造者、创业家,如果你是创造者,永远不停步,就会有人尊敬你。

我们给那些在路上的人说,你们其实也挺伟大的,有一天你也会做大的。然后告诉那些普通打工者,你不要光觉得老板可恶,你也可以从头开始,去创造。

所以在创造这件事上,创业者和企业家在创业家这个词上找到了共同点,找到了他们受尊敬的创造性,只要一个人创建了一个企业,不管是在创建还是创造,他就值得尊敬,不要考虑他的财富,不要考虑他的成败。

这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论坛开始叫创业家论坛,各种创始人组织也开始涌现。在Google和百度两大搜索引擎上搜索创业家和创始人,结果都超过百万。相比《创业家》创刊之时,很显然,这两个词语已经成为了社会主流词汇,这就是一个进步。

这就是我们的第一大贡献,告诉中国社会一个独特的角色和社会特性,社会角色是创业家,社会特性是创造性。一个媒体留给社会的是什么?是一个独特的价值观。你的名字就是你倡导的价值观。

2008年创刊的时候,我专门写过《创业家的季节》,定义了什么叫创业家。我心目中的创业家或者说创始人要有三个气质,首先必须是一个精神领袖;再次,必须是一个企业主;第三个,自身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开创者,他必须有这三个特点,才是创始人。

柳传志是一个创始人,尽管他在联想没什么股份,但是他是创始人,因为在他之前没有联想;张瑞敏也是,在他之前没有海尔。创始人可以离开企业,但他一直是创始人。沈南鹏离开了携程,但他依然是携程的创始人,这是没有人能改变的事实。

当初为杂志选名字的时候,我们其实也挺矛盾。有领导说,你把那个家去掉吧,叫《创业》多好,也有人说,你叫《创业者》吧,还有人说你别叫《创业》好不好,叫《企业》吧,杂志里有《中国企业家》,你叫《世界企业家》,或者叫个《XX企业家》。一位企业家朋友说,文文,你要创业当然好,可咱们都是要追星的嘛,你要做大人物的报道,做小人物怎么行呢?我说我要做星探,我不追星造星。我是坚定地认为我们做这个事是要弘扬一种价值观的。

在具体做报道的时候,我们面临一个抉择,即要不要做大公司、大企业家的报道?因为之前我们的团队都是做企业家的,对大企业熟悉,资源也多。争论了很久,我们最后下定决心,只做有创造性的一面,我们要暂时忘掉那些大的企业家,坚定我们“一亿中流”的定?位。

那时候我们就提出了“大地商业”的概念。中国目前有三类企业,一类是垄断型的,我们叫重产业;一类是红海,我们叫壳产业;再下来的一类,是未来型的商业。垄断型的重产业不是中国的未来,那些“中国制造”大工厂,像一个壳一样的产业,也不是。只有大地商业,他们是未来型的商业,肩负着中国的未来。

《创业家》杂志第一年年会主题为“未来三十年大地商业之路”。为什么叫大地商业?你不用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不用把鞋子卖到全世界去,只需要给你的熟人,在本土做升级的生意就行了。比如喜羊羊和灰太狼,只需要给儿童服装加一个品牌;华谊兄弟要拍电影给中国人看;科兴生物需要给中国人造疫苗,我们报道的企业全是这样的。过去一二百人的公司不好生存,现在可以了,因为中国的内需有太多的空白,这两年登陆创业板的公司都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要求记者不要在办公室里采访大企业,要到田间地头去,要深入到中国的二、三线城市,深入到所谓的穷乡僻壤去找这些人。我们找到专门在高速公路上做收费站生意的人,找到四川吉峰农机王新明这样的人,找到了很多不靠大资本、不靠垄断、不靠外国人的专利授权也能在中国崛起并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企业。

这些企业,我们平时在北京看不到他们,主流商业里也看不见他们,但他们在各地实际上很受尊敬。什么时候这些人能够大量被模仿、被尊敬,中国的内需社会就建立起来了。

我们还有另外一个词是“一亿中流”。中国企业界有千亿级、百亿级、二十亿级、一亿级,千亿级不需要我们关注,都是央企、大国企;百亿级就是民营企业百强,这些人也不需要我们关注;二十亿的都上市了。只有年收入在一个亿左右的企业是最需要我们关注的,他们恰恰就是我们大地商业的主流。

记得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媒体同行都为我感到担心,他们都觉得这个事风险太大,因为创业者或者中小企业飘忽不定,中国还没有这么一本杂志能成功。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也基本趟出了一条路子,感谢创业板的开放,突然把创业打通了。我们倡导的“一亿中流”,一个亿左右的创业家,在创业板都是。

“一亿中流”的概念非常接近我们的定位。这两年的时间,我们不断把我们的价值观、定位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像和君咨询,一家国内知名的咨询公司,现在他们的内部就经常提到这个概念。一个亿左右的销售额是中国商业界的主流,他们人数多,他们是塔基,没有这些人,塔尖上的人撑不起来。

每年的创业家年会,我们都会将这些人披红挂彩地抬上舞台。一个媒体有时候不是靠文章而是靠价值观生存的,真正的好媒体都是价值观媒体。大地商业、一亿中流这两个词汇将我们和创业家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同时,我们也在努力尝试将《创业家》的平台建设成为一个综合资讯的服务平台,服务于中小企业主和创业家人群,而不单单只是一个阅读平台。我们的愿景是帮助中国的创业人群和中小企业人群健康成长,而我们能成为这些人交流的第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