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最具成长性新上市公司
2010-11-15 11:23 特别策划

策划报道 / 本刊编辑部 研究支持 / 北京和众汇富咨询有限公司 调研/肖敏霞 编辑 / 卢山林 申音

后金融危机的“创星”

2009年年末,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渐渐平息,资本市场也逐渐从重创中恢复活力。2009年7月1日国内IPO重启以后,特别是10月31日国内创业板开板以来,中国的民营企业又掀起了新一轮的IPO热潮。

根据《创业家》与本土实力咨询机构和众汇富的联手调查,在2009年9月16日~2010年3月31日这六个月的时间里,在国内外主要证券市场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创业家》“创星50”的候选企业标准是:年营业收入在1亿元~200亿元人民币之间、主营业务在中国的非国有控股公司)一共有158家,超过了2008年4月至2009年9月一年半时间内中国新增上市公司的家数(143家,见2009年第11期《创业家》杂志第二届“创星50”的评选),作为本次评选的候选企业,他们的具体上市地点分布是:主板和中小板共75家,创业板35家,港股33家,美股10家,新加坡3家和法兰克福2家。

从过往3年的候选企业名单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选择在内地证券市场上市。2008年度,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只有39.5%的公司选择在深圳或上海上市;2009年度,虽然国内证券市场IPO暂停了半年多,但选择在深圳或上海上市的公司比例还是提高到了60.8%;而到了2010年,这个比例更是高达69.6%。相反,选择在美国和新加坡上市的公司比例呈下降趋势,从2008年到2010年,候选企业选择在纽交所或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比例从16.7%下降到了6.3%,而选择在新加坡上市的公司比例更是从14.0%下降到了1.9%。

在中国创业板日趋活跃且呈现出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等三高现象的背景下,更多的公司将上市地点首选在内地,这反映了中国经济的独善其身和中国企业的逆势崛起。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评选“未来成长性”为主要意图的“创星50”排行榜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如果说,去年是“骆驼公司”缓慢而坚定的走过,那么新一批“创星50”上榜公司则代表了一种新生的力量,在危机中他们不但没有倒下,反而通过创新获得了更强大的竞争地位,这也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生存哲学。

前两届上榜企业相比,本年度的“创星50”延续的特色有:

1.广东、北京、福建三地扛鼎

和去年的榜单一样,上榜企业所在省市集中在广东、北京和福建三省市,来自这三个地方的企业分别占到总数的22%、18%和12%。

从3年的上榜企业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广东公司在我们的榜单中一直是数量最多的,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广东特别是深圳孕育了大批优秀的企业,在本次上榜的企业中,摩比发展、威创股份、英威腾、格林美等都是创新的先锋、细分市场的龙头。

为什么深圳的企业这么多?英威腾的董事长黄申力告诉《创业家》,深圳当地的上市启蒙教育非常好,民营企业老板们都重视上市对一个企业升级的意义。

而来自北京的上榜企业则以IT互联网为主,如华力创通、超图软件、汉王科技等,巧合的是这三家企业都在中关村,显然这和中关村促进企业上市的扶持政策密不可分。

福建已经连续3年都有5~6家企业入选 “创星50”榜单,主要原因是福建上市企业数量较多。本次“创星50”总共158家候选公司,福建的就有20家,福建企业的上市几乎已经成抱团现象,尤其是晋江当地的鞋企和服装企业更是如此。曾有当地研究人士告诉《创业家》,对于晋江鞋企,如果一家同行通过上市融得巨资而自己没有,这会被认为是巨大的竞争压力。

和广东企业上深圳中小板、创业板不同,福建企业的首选目标是香港市场,新加坡、法兰克福也在目标范围之内。一方面原因,境外上市没有严格的审批制度,更加市场化;另外一方面,境内上市要求“最近三年连续赢利”、部分福建企业戴“洋帽子”带来的代持股份现状等各类原因,也促成了企业的海外上市。但是,这样的情况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变。

2.“小巨人”仍是主流

和我们前两届“创新50”的评选结果类似,“小巨人”仍然是上榜企业的主流。依托中国庞大的市场,大部分细分行业的前3名都具有上市的潜质。

本次榜单中,上榜公司主要集中在IT/电子、机械/制造、化工/环保等几大行业。细分行业中排名第一的公司占到企业总数的50%,在本行业中排名前三位的企业占总数的82%。而在去年,能够进入行业前三的企业占比70%,前年的数字则为66%。

为什么它们更易上市?因为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其专业程度、资源掌控力、议价能力等带来的赢利能力更突出;它们是怎么出现的呢?我们本期的多篇报道将告诉你他们真实的成长史。英威腾的故事告诉你,庞大的跨国企业因为成本原因不可能垄断行业的每一个缝隙,他们遗漏的“冰山一角”就是本土企业立足的根本。

我们报道的巨力索具,更是典型,这家公司是索具行业的第一位,也是行业里的唯一大公司。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定义了索具这一行业,堪称“小巨人”的典范。

2010年“创星50”榜单的特色在于:

1.A股上市已成主流

今年上榜的企业,最大的特色就是在深沪两地上市公司的比例明显增加了,在50家上榜公司中,上市地点选择在国内的有35家,占到总数的70%。功劳主要归功于创业板,因为其中有10家公司上榜(去年的“创星50”候选榜单中,已经将首批28家创业板企业统计在内)。

自从创业板去年10月30日开板以来,已经有130多家公司上市,募集资金接近1000亿元。超募成为普遍现象;二级市场上,创业板公司股价超过80倍PE的比比皆是。

有如此高的利益驱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首选上市地点定为国内,一些本来准备到国外上市的公司也开始考虑调整部署回国内上市。

2.从细分到多元:

本土企业价值下一个十年

足够专注,才足够强大。但是中国本土的创业家们永远不会满足于只在细分领域深耕,他们希望通过相关多元化实现公司价值的更快成长。

英威腾的愿景不仅仅在变频器,他希望成为成为全球领先的电传动和工业自动化公司,我们将之理解为同心多元化。同心多元化指企业利用原有技术及优势资源,面对新市场,新客户增加新业务,制造与原产品用途不同的新产品。

圣农发展创始人傅光明认为未来五年圣农的核心竞争力在鸡肉的深加工和快餐连锁店,这个可以理解为向下游挺进。

通过对企业潜能进一步挖掘、进入更多市场的扩张战略,可能让企业得以进入10倍以上的市场空间。这可能将一个细分的行业龙头催生为强大的跨国企业。当然,毁掉赖以成功的根基也不无可能。

但是这对于企业的创新要求极高。看榜单中的先进制造领域的企业,合康变频、正泰电器、理工监测、三一重装等的技术创新都属于应用型创新,而从长远的角度讲,这些企业还需要更多的创造力和技术变革,才能跻身利润更高的市场。

当然,本土的创业家们也深知多元化要把握好尺度。中国利郎的创始人早年在盲目多元化后吃过苦头,现在面对“火热”的金融、地产行业,照样能够潜心主业。这也是20年市场经济带给中国创业家们的最大智慧和财富。

3.消费服务从廉价走向品质和高端

回顾这三年的“创星50”榜单,消费服务公司一直是一个重要类别。今年的榜单,潮宏基、湘鄂情、中国利郎、齐心文具、中国玉米油等都名列其中。

和普通民众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高品质的消费服务相一致,高端消费服务业公司的上市也成为一种潮流。和往年的榜单中都是诸如小肥羊、安踏体育、三全食品、汇源果汁等品牌相比,今年的高端消费服务业公司尤为突出。

在湘鄂情上市之前,已经有味千拉面、小肥羊等餐饮类民营企业上市,但是都不是高档餐饮,因此人均消费数百元的湘鄂情显得令人注目。

潮宏基干脆就是一家生产K金饰品的奢侈品公司,此前虽然也有豫园商城、老凤祥的黄金饰品销售业务上市,但是潮宏基是第一家上市的此类民营品牌公司。

中国春天百货的高档属性更强,它旗下汇聚了包括登喜路在内的1600多个高端品牌,号称为各地高端消费者提供“顶级购物体验”。

中国利郎号称商务休闲男装第一品牌,其倡导“简约而不简单”,公司目前正在努力转型为时尚创意集团,通过创意、品牌实现更高的溢价。“要把艺术创意、历史、文化的内涵注入服装里去,把服装当艺术品来做。你想象一下,以后我们的产品、品牌升值的空间有多大?”公司创始人王良星说。

高档消费品公司集中上市,主要原因是中国人的购买力空前提高,这些公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会;但是,对于如何打造一个长期的高档品牌,国内公司似乎还没有特别多的经验。以潮宏基为例,公司目前的优势在于遍布二、三级城市的渠道,而非公司的品牌和产品设计,显然,公司要想和国际大品牌竞争,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4.拓荒时代即将终结,知本时代已经来临

本次上榜的企业中,有一半的创始人出生在1965年以后,大多数于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毕业,这些人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有24位,占总数的48%,具有本科及以上学位的占到78%的比例,也就是说,这些企业的创始人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

学历和知识成为一个创业者必备的要素,这是一个国家进步的象征。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创造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如何通过管理手段提升企业的效率,已经成为创业者必须面对的课题。纯粹靠胆大敢为甚至投机取巧就能实现个人财富的时代已经接近终结,这是所有创业者的福音。

但是,创业家们仍需要嗅觉敏锐,中国仍有不少产业并未全面开放。中国森林控股创始人李国昌,出身公务员,对政策变迁异常敏感,就从林业改革的浪潮中获得了实现个人价值放大的机会。

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创造了充足的消费服务需求,国外的小行业在中国都可能成为一个大行业,而且国内的行业集中度还很低,就算是开个餐馆,只要持续进步,也有可能成为湘鄂情这样的上市公司。

创新成就梦想,创星闪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