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栗园:新模式下的“蛋”
2011-02-15 00:01 百年栗园

两次食品安全事件,让百年栗园有机会跳出来,得到消费者认可。现在百年栗园积累了一批忠实客户,并准备继续扩大生产规模

文 / 本刊记者 赵楠楠

2007年的“苏丹红事件”让很多人记忆犹新,对于百年栗园,这却是个天赐良机。做为一个主营有机鸡蛋和鸡肉的小企业,百年栗园2006年营收只有200多万元。突如其来的事件让超市将所有的品牌鸡蛋全部下架,除了没有查出问题的百年栗园。这一年,百年栗园业绩一下子蹿到了1200多万元。2008年又发生了“三聚氰胺事件”,大部分鸡蛋再次被下架,只留下了百年栗园和另一个品牌,百年栗园销售额因此再次提升。

作为农业公司,大家讨论最热烈的是模式问题。大部分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公司出技术,做监督,农户生产产品,然后公司回购,但是生产环节不在公司,质量不易控制,容易出现问题,苏丹红和三聚氰胺事件就是例子。少数农业公司采取全产业链模式,从源头到终端全部自己做,质量可控,但是需要大量资金,只有少数公司有这个实力,比如中粮集团。

成立初期,百年栗园创始人刘成军选择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对于如何把控质量,他有自己的理解。“其实是利益分配的问题,跟我合作,农户收益是养普通鸡的3倍。农户收入占到我给超市批发价的7成。如果1个鸡蛋1块钱,农户就拿走7毛钱,市场上基本不会有人比我出的价格更高,并且农户的违法成本很高,一旦检测到不合格鸡蛋,就等于自动退出和公司的合作。”

为了保证农户生产的鸡蛋质量可控,刘成军请来农业专家制定操作规则,比如建立鸡舍标准,完善养鸡流程,包括何时鸡舍亮灯,何时喂水,何时把鸡放到山林等等,同时要求农户每天填写细致的饲养表格。百年栗园就是这样把种鸡苗、饲料卖给农户,然后把肉鸡和鸡蛋收回,再送到超市销售。

但刘成军的公司并非一开始就如此规范。2005年,刘成军还在经营着自己的广告公司,但觉得发展有限,因为之前对有机农业有些了解,他想到做山地散养鸡应该不错。“我们不要鸡舍,全部散养,晚上鸡就上树。白天高温40度,我们前面拿饲料引着,后面拿小棍赶着,让鸡到山林去。”刘成军说,“那时候,就是为散养而散养。后来发现这对鸡很残酷,违背了它的自然天性。那么热的天,人还不愿意出去呢。”刘成军还曾经自己养虫子喂给鸡吃,以为吃虫子的鸡是好的。后来发现鸡大量死亡,“虫子身上90%都是水,10%是蛋白质,鸡吃下去营养不良,所以生病死亡。”

后来,他开始求助专家,和动物营养、繁殖,动物福利学的学者共同研究,经过一年摸索试验,最终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养鸡方法。首先选用北京传统鸡种——油鸡,通过改良提高肉和蛋的口味,然后制作好流程。刘成军在密云种了1600亩有机玉米作为鸡饲料,同时农户们也会给鸡喂些倭瓜、蔬菜和青草。

“目前我们的鸡蛋在北京有30%~40%市场份额。”百年栗园鸡肉和鸡蛋的收入比例是4∶6,但刘成军希望未来鸡肉能占到收入7成。由于屠宰环节外包,百年栗园的鸡肉还是冷冻出售,且没有做分割处理。刘成军正准备融资,然后建立自己的屠宰车间,做鸡翅、鸡胸肉等产品的分割出售。

“做有机农业要耐得住寂寞,最难的不是时间问题,而是消费者的疑虑。企业要能经受住考验,因为消费者最终会认可你的产品,所以一定不要着急。”刘成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