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的图书出版
2011-03-15 02:51 微博 图书出版

当出版社和读者建立起紧密、直接的互动关系后,出版方是否可以迅速制作出可迅速传播的作品来,同时将成本降到最低?

文 / Seth Godin 翻译 / 田茗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图书出版行业也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近百年来任何时候都未曾有过。我一直渴望能跟得上变化的脚步,也时常对之充满好奇。

因此,我时常思考:当经销商的地位逐步弱化时,是否可以重塑图书制作的方式?当团购为大家所熟知和欢迎时,图书购买方式能否进行改良?是否有其他可替代的读书方式?我们是否应该寻找有思想的优秀作者,拉近他们和读者的距离?

如果我们还把图书看做仅仅承载信息的纸册子,那就彻底跟不上时代了。虽然对于重要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而言,纸质图书仍是理想的工具,但是现在无论是信息提供者还是科技达人,他们获取知识的方式都将向数字化、免费化发展。归根到底,图书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其传播性和同步性两方面。

当出版社和读者建立起紧密、直接的互动关系后,出版方是否可以迅速制作出可迅速传播的作品来,同时将成本降到最低?组织优秀作者,重整发行渠道,改变图书惯有的出版模式都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个尝试,从根本上改变非文学类出版行业的诸多规则?

一般来说,商业出版社(与教育出版社概念相对应)通常为新书出版进行多种推介活动。他们的商业模式包含以下4个规则:

1.经销商(书店)拥有绝对权限。由于图书种类浩瀚无穷,而书架空间相对有限,无法上架,图书销量就无从谈起,这就形成一个荒谬的模式——书商可以将未售出的图书100%退回出版社。大型书店甚至可以将上千本未售图书退回出版社,连锁书城还能对图书封面及标题的选择进行干涉,甚至可以贩卖展示位置。

2.出版社不了解读者需求,甚至图书作者也对此一知半解。拥有众多粉丝的畅销书作者仍然需要为每本书重新开始建立读者关系,因为他们没有与忠实读者直接沟通互动的条件。

3.图书定价单一。一本书一经出版,印在封皮下的价钱就永远不会改变。在这种定价体系下,出版商和读者都不是受益者。

4.图书的属性决定其传播速度较慢。书中内容和信息可以较快地传播,但是推荐一本书,从有人推荐到新的购买产生,其过程缓慢且易受影响。无论书本的内容多么精彩,这个传播链条也效率有限。因此,出版社如何能够整合其终极目标——传播思想,值得重新思考。

然而,网络和Kindle等电子书正悄然改变着业界规律。我们可以考虑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

1.设想没有中间商会是什么样。在网络世界里,书架空间应有尽有,出版社因此在读者如何了解图书信息方面掌握更多主动权。同时,网络书店没有存货压力,任何图书信息都触手可及。另外,网络书店甚至可以涉及印刷、物流并提供对接平台。

2.读者与作者、出版社紧密联系。读者可以通过在线图书网站注册,获取个性化的新品信息以及样书。RSS也完全可行。一个人每天通常需要登录多个不同站点,这种访问方式效率较低,随机性大。但如果将这30个网站放到一个浏览器或页面下,当某个网站有了新信息,浏览器就能发出通知,显示更新内容,这样用户就不用登录很多网站,多次查找信息,节约了时间,也不会错过新信息,提高了效率。

3.价格可以随发行量、出版时间、产品形式实现区分。这样一来,出版社无须盯着报纸畅销书排行榜,可以完全忽略这种营销打法。为消费者提供的真实体验远远胜过产品的自吹自擂式广告或小恩小惠式促销。

4.数字化产品为复杂信息的传播提供便利。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我的博客阅读人数是我新书读者的10倍,但博客所传达信息却不及书本精准?可以汇集多种模式,让读者可以直接和作者进行沟通。

这是我自己的一些思考,希望能为小型企业提供思路,我更希望有更多的图书发行人员在实践中创新,为读者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