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学院里找创业伙伴
2011-05-01 01:57 创业 商学院

多公司都会将送高管去商学院作为公司的一种福利。让企业老板想象不到的是,商学院正在成为新的创业圣地,越来越多的企业高管在完成了自己或长或短的商学院学习之后选择了和同学搭档创业。有人半开玩笑说,如果你是企业老板,就别再送高管去商学院。 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本期创业谭,我们邀请了三位从商学院里走出的创业者,让他们告诉你在商学院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大家都蓄势待发

主持人:三位之前都是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为什么上了商学院以后大家就开始创业了?到底在商学院发生了什么事?

王啸:我和姜德取是中欧商学院同班同学,关系很好。我当时做投资,他一直在做私募,这方面很有经验。所以久合寰宇算是我投的第三个项目。我很看好这件事,因为依托于一个专业的圈子来做阳光私募这种投资还是很独特的,现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如果再过几年把这个圈子的威力发挥出来,我们不但可以做Pre-IPO之后的事,也可以在Pre-IPO之前做一些事情。

姜德取:具体的创业故事还是我来讲吧。2006年8月份刚好是中国大牛市的一个起点,当时我在商学院班里当财务委员。竞选财务委员时我就提议,大家每人出点钱,成立一个久合基金,争取把班费挣出来。当时班上90%的都参与了,一共凑了230万元。这个基金用来做二级市场,也是因为行情好,第一季度就挣了50%,第二季度又在第一季度基础上赚了50%。后来基金的规模迅速从200多万元扩大到最高1100多万元。其间有收益也有扩募,最后事实上就变成了我们全年级的基金,其他级的同学偶尔也会来参加。

因为挣钱了,一方面我们班级的活动经费有了,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因为上述渊源:我们班同学出来创业的公司都会以久合这个序列来命名。现在已经有了久合天下、久合尚品、久合寰宇三家公司,我们希望在资本市场打造一个久合系。但现在彼此之间并没有股权上的联系。

王啸:公司真正开始运作已经是毕业之后了。那时候,姜德取还在伦敦学习,我在国内搭建团队,他在那边遥控。去年10月,他完成学业回国,在那之前两个月,久合寰宇发行了一只跟华润信托合作的信托产品,总规模是1.5亿元,收益率还不错,大概盈利16%。也因为这个原因,德取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团队,目前发展状况还不错。

张鹤:两位是我的学长,创业的故事让我找到了不少共鸣。我是08级的,去年9月份毕业。我最早在搜狐负责手机业务,后来去掌上灵通,一直都在做手机业务。酝酿这个项目应该是上学后的第二年,那时做课题的时候大家会讨论一些项目。我们的一个同学,原来是百度的高管,我们都认为互联网的未来可能会在移动互联网——手机上。一拍即合后,大家就开始探讨从什么地方入手,怎么利用大家各自的背景更好地在这个行业里找到很好的切入点。

我们现在的业务是做手机平台的广告分销平台。最初我是这个项目的顾问,给他们出出点子。做着做着,他们说,你也别当顾问,直接来一起创业吧,我就从激动网辞职进入了这个团队。

姜德取:为什么从商学院里走出了这么多的创业者?之前倒没认真想过。读书的时候大家也没真正组织在一起开过创业策划会啊?现在想,我觉得也许是一次跟创业有关的课程,也许是一个案例——这些火花处处都有。坦率地讲,能进商学院的人在背景和想法方面还是有相似的地方,所以大家容易走到一起。

张鹤:同学聚在一起确实能够焕发你很多东西。像我们毕业的时候拍电影,很多同学原来都没觉得自己还会有这方面所谓的想法和才能,大家在一起的这种氛围反倒能够焕发出你的觉悟。

我们班入学的时候平均年龄是39岁,大家年龄都不小,也都在各自行业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前身边的人资源都比较接近,进了商学院,你会发觉大家的资源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外界加点刺激,一鼓作气可能就行动了。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蓄势待发的过程,我想很多上商学院的同学都有重新充电的心理诉求在里面,在共同潜在的诉求下是比较容易找到配合的合作伙伴的。

无跨界不成业

主持人:商学院在中国已经有几十年历史。过去,大家对商学院的印象是,来商学院并不是为了学什么,就是来搭人脉的。现在有变化吗?

张鹤:这绝对是对商学院的误解。这么多年冲在一线,大家其实还是蛮珍惜坐下来认真梳理自己的思维框架、理论框架的机会。虽然最后有些东西可能记不住,但是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还是蛮认真的。同学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很在乎,但是来这里的目的绝不是仅仅交朋友,其实交朋友有很多替代的方式,不一定用商学院的方式。当然,交朋友确实是商学院价值的一部分。

王啸:寻求更多学习机会的人会更有动力来中欧商学院这样的平台,当然大家也愿意在这个平台上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或合适的机会,也可以说跨行业、跨界的理念或认知吧。之前,我在百度做了11年,对这个行业和公司比较了解,但对外界,跨行业的东西知之甚少。在商学院这样的平台上,跨界合作成功的可能性会增加很多。

MasaMaso就是一个互联网和服装的结合,也是我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当时PPG在网上卖男士衬衫对我们同学启发很大。我们有一组同学,孙弘是小组长,他们的毕业课题就是网上卖服装,之前他一直在做男装营销,在业内也很知名。他自身有创业的冲动,但在网上卖服装需要对互联网的理解,张树略原来在新浪做SP无线增值。两人的执行能力都不错,是我们班上公认运营能力比较强的人,他们愿意搭配创业我很放心,所以投资他们的项目基本上没有花任何时间。

正是因为团队比较强,所以在同样起步的几家当中,MasaMaso应该是除了凡客以外增长最快的。

主持人:那么大家是否来商学院都在有意识、无意识寻找着一些机会或者人?

姜德取:老实说,来这儿读书的同学其实都有创业梦想,也都在聚集力量。大家在一起两年,一起上课、沟通、玩儿,谁什么脾气秉性,还是比较了解的。另外,我觉得更多的是能力上的互补,因为读商学院的同学的背景是不一样的,有财务背景的、有技术背景的、有公司管理背景的,一个完整公司架构里的主要负责人你基本可以在一个班里找齐。

张鹤:我同意老姜的看法,同学之间性格、特点其实是藏不住的。商学院这两年,从某种意义上讲,虽然没有一起做创业的事情,但是大家实际经历了一个预创业的过程。我就组织过这些白领精英一起拍过电影。

在商学院里组织活动其实很考验人,例如做大的晚会,谁愿意付出、愿意分享,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就容易产生信任,如果再碰到合适的契机,创业就会是水到渠成的事。

还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在商学院这样的平台上,大家的资源和背景相对来说都是比较丰富的,这很有利于进行跨界合作的。

不要滥用同学的信任

主持人: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商学院确实是创业很好的孵化器,不知道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在国外EMBA同学创业获得大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国内这样的事好像也不多?

王啸:我觉得应该这么看,读过MBA的人已经占了少数,这少数人里面再搭伙创业的人又占了一个少数。但我坚信未来出来大企业的可能性是大的。我认为参照对象是不同的,所以看到的绝对数是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概率是小的,它的概率是大很多的。

姜德取:国外的情况我不是很清楚,但在国内同学创业的事情其实一直都有,从我们入校就一直听到这样的故事。

另外,我认为这些创业公司的发展时间还太短,中国商学院历史也不长嘛。如果再给个十年,我相信从我们同学里面一定会走出几家大公司。大家回头一看,可能这些公司就是在三四年前那时候开始创业的,那你不能说那时候才算成功,事实上我们现在就处在成功的过程中。

张鹤:我想,也许跟商学院学员的变化也有关系。之前读商学院的政府官员、传统企业家比较多,现在的商学院学员的学历大多较高,海归在其中的比例很高,这些学员可能更容易接受风险投资的创业模式。

主持人:大家都是能力很强的人,不乏CEO、CTO的高管。如果搭档创业,如何平衡这些能人?

张鹤:我觉得这个问题挺现实的。对大家来说其实都蛮珍惜这样的机会。一帮同学聚在一起,团队各方面都不错,其实挺不容易的。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一条单打独斗的路,找一帮小兄弟,这不需要探讨谁当老大,但公司的起点肯定会不一样。

你说的这个问题确实存在,原来大家谁都不服谁,都独挡一面,都很强。所以,大家开始搭伙的时候一定要讲好角色和分工,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个人理解的成功就是,大家能够把事做成,当不当这个所谓的老大真的不重要。

姜德取: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包括MasaMaso和我们都是一样的道理。真正创业的时候,维系大家的应该是商业利益,而不是同学的亲情,一定要从同学关系过渡到商业关系上来,当然这中间好像没有一个很明显的分界线,关键的时候还是要股权说话。

王啸:我投资的想法比较简单,他们肯定在某些方面比我强,大家搭伙能比我做得更好,所以我投资他们。作为天使投资人和股东,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来帮忙,如果需要讨论我会给意见,但我不会参与他们的日常经营。这样我更轻松,他们的压力也更小,MasaMaso就是这样。对于久合寰宇这边也比较简单,德取在二级市场比我专业,股票我自己都不看。

姜德取:最后再补充一句,在跟同学商讨计划的时候,要站在商业的立场,而不是请同学帮忙。答应的东西或者所做的承诺都应该逐个落实,不能忽悠同学进来之后,最终都不能兑现,弄一个所谓的“庞氏骗局”之类的东西,这是很不好的。千万不要滥用同学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