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亲历泡沫
2011-07-01 14:38 李彦宏 泡沫经济

泡沫破灭并非世界末日,它是对创业者最大的考验。作为过来人,百度创始人、CEO李彦宏要告诉你的经验是:既要想清楚利弊,又要能够经受各种精神困苦,要扛得住压力,同时要排除诱惑,才有可能成功。

口述 / 李彦宏 编辑 / 饶宇锋

我问很多人你将来想做什么,他们都会说我想做什么,成就什么样的事业。但是我要说的是,从现在到最后实现理想的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市场在变,想法有可能也会变。你问过自己下面这三个问题吗?

1. 现在的状态跟你想要达到的状态有很大的差距,是不是还能保持信心?

2. 当你遇到大的困难,当你有很强大阻力或者强大敌人、竞争对手的时候,是否还会坚持?

3. 当你有很多诱惑的时候,是否会改变自己的想法?

这些因素在人生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我们自己做了一本讲百度的书叫做《人生可以走直线》,如果我在A点,B点是我的目标,从A到B点,我可以找一条直线过去,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走直线的状态呢?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

我们到底要干什么,未来在哪里

1999年10月1日,我作为一个留学生代表参加了国庆50周年庆典,跟硅谷博士企业家代表团回国。事实上,我不是博士,也不知道怎么就选上了我。

这个团主要见的都是一些各地的政府官员,省委书记、省长、副省长。代表团的很多成员都非常活跃,一看到领导就赶紧抢机会说话,不停地宣传自己想做什么。我觉得政府官员跟我想做的事情关系不是很大,我就不太爱说话,助理很难受,他说李先生,你看人家都那么积极地跟领导套近乎,你老不说话,怎么能做成事。其实在我心目当中,那个时候我基本上已经想好了,我就是要回来,就是要做互联网。我擅长的东西就是搜索技术,中国的搜索技术已经到了一个需要有突破的时候。我那时在A和B上已经想清楚了。

1999年圣诞节,我从硅谷飞回来了。那是美国互联网泡沫最厉害的时候,非常疯狂,也传染到了中国。百度从那个时候开始做其实是很幸运的。我们从一名叫鲍勃·蒂姆的老人那儿拿到了第一笔钱,1999年12月份从他们手上接过10万美元的支票。第一次的投资金额是120万美元,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做完流程,或者没有签合同,先借给我们10万美元就回来开始做了。

在此之后大概有两个月的时间,我没有跟投资人联系过,他们心目当中也许觉得这家伙没准跑了,再也没有消息了。后来等我们把程序写完,公司基本上建起来,老人正好来中国,就到了百度办公室。那个时候我们租了两间很简陋的办公室,他进门,觉得真有一家这样的公司,真有人在工作,一进来就不停地敲桌子,这是真的吗?

那真是一个疯狂的年代。疯狂在哪里?很多人很容易拿到很多的钱,我们当时拿到的120万美元不算很多钱,很多人拿到钱就开始烧。当然,很多都烧死了。

烧钱让我很有压力,那个时候公司很小,成长很快,每个员工长本事也很快。当时,我们的员工六个月涨一次薪水,后来有员工跟我说,我们的涨薪幅度是不是太慢了,人家公司一个季度涨一次薪水。老实说,我觉得六个月涨一次已经挺快了,钱得悠着点花。于是,我给大家发股票期权,员工说人家也给,人家不仅仅给员工期权,员工的朋友也给。我就想这个事儿咱不能干,长期来讲是不靠谱的。这些做法跟我心目中的B是没有直接联系的,而且在这中间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干扰,所以我就反复跟大家讲,我们到底要干什么,未来在哪里。

我们做得也确实很快,很快出了第一款产品,签了一些客户,很多大网站开始用百度的搜索。那个时候百度还不是面向终端用户的网站,是给其他网站提供技术支持的。我记得签下第一家门户网站的时候,要求大家都要严格保密,即使家人也不能说。有一位很核心的工程师,庆祝时把男朋友也带来了,她的男朋友就很好奇,不停地问到底跟谁签约了?这个女工程师就说不能告诉你,说出来吓死你,叫做Chinaren,那是一家当时很有名的互联网公司。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中不断做,也很兴奋。

怀疑是具有传染性的

不久,互联网泡沫破裂,一家家公司开始倒闭,融资形势对我们越来越不利。我花钱比较省,还留了一半,但是半年以后也被迫开始融资。这个时候融资就很难了,因为市场不好。经过努力,我们在2000年9月初拿到了第二笔风险投资1000万美金,(这笔钱)一直到 2005年百度上市都没有花完。

签了合同大家都非常高兴,但还不敢跟员工说,就怕投资人反悔,最后不给你钱也没辙。一直到9月初的某一天,我从银行那里接到电话,1000万美金到账,我才召开全体员工大会,所谓全体员工大会,加上前台、兼职就二十来人,在会议室中我跟大家宣布了二轮融资成功的消息。

没过几天,又有一件大事发生。一位很核心的工程师突然跑来跟我说,Google的中文版发布了,你知道吗?我说我知道。他说你看了什么感觉?我说还不错,速度非常快,相关性能很好。老实说我当时看了是觉得不错,不过并没有马上跟我们当时的状态联系起来。但是我们的工程师马上就产生出一种自卑感,他说Google是集中硅谷最优秀的工程师在做技术,而且规模比我们大很多,怎么可能跟他们竞争?有这么强大的竞争对手,我们怎么办?当时,我们的军心有点不稳。

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双方一直在竞争,它的每个动作出来,我们都能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如果再这样僵持下去的话,对百度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所以到2002年初,我就决定从CEO位置下来专职做一个项目的经理,执行一个内部称为“闪电计划”的方案,目的就是要快速提升百度的中文搜索的质量,超越Google。

怀疑是具有传染性的。那时,内部怀疑的声音很多,总觉得我们人太少了,经验又不足,怎么可能打赢这一仗?这个时候我要做的就是必须要站出来,找到Google在中国强的地方在哪里,百度强的地方在哪里,我们能不能用我们强的地方去攻Google弱的地方,即使在某些方面他们比我们强也没有关系,只要综合下来用户依然选择百度就行。

我们找到的第一点:中国互联网跟美国互联网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当时互联网上的内容量增长非常快,我们当时估计中国一年时间互联网上的内容页数目会增长3倍,但是全球范围看网页速度增长是50%。在美国互联网公司看来,全球互联网信息每年涨50%,所以索引信息量每年涨50%就可以了,但是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的服务器在本地,我们可以抓到更多中文信息,这对于技术要求没有那么高,起码我们能做出来。那段时间,我们的索引量每年涨200%,我们的竞争对手每年涨 50%,这个时候逐渐给我们用户一个心理暗示或者一个印象:有很多东西在别的地方找不到,但是在百度可以找到。

我们还找到了第二点:虽然中文互联网内容涨得速度很快,但是总体数量还是非常少,很多东西在互联网上找不到。为什么?因为中文互联网上就没有内容,技术再好也没有用。2003年我们推出一个产品叫贴吧,就是用来缓解这个问题的。当用户来到百度输一个关键词,找不到内容的时候可以进入一个讨论区,跟兴趣相同或者类似的人进行讨论,大家相互交换信息,而这些信息被永久地保存在了百度的服务器上,这些内容极大丰富了中文互联网的内容,也使得很多搜索者来到百度能够找到想要的内容。

现在回想起来,贴吧是最早的Web2.0产品,就是用户创造内容。Web2.0概念是2004年提出来的,2003年百度已经有这样的产品了,一直到今天带来的流量仍然占百度总体量的10%以上。有人说是贴吧成就了李宇春,也有人说李宇春成就了贴吧,不管怎么说,我们做了准备,在2003年的时候就已经做了这样的事情,就是赶上了。

最难受、最焦虑的时刻

等你真正做起来了,别人对你的态度也就不一样了。2004年以后,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已经不是强敌,而是诱惑。其实任何时候都会有一家大的公司,写一张支票出来,说李彦宏你可以退休回家了。我记得2004年的时候,我跟我妈说如果我把这个公司卖掉的话,我估计能成为亿万富翁。我妈说,你每天干得这么辛苦,快卖掉算了。我说我不想卖,我不是为钱工作的,百度不是我一个人的,风险投资人投了,人家也占了很多的市场份额,是所谓的优先股,有一个很大的权利,可以投票决定让不让上市,如果投票反对上市,就不能上市。

2005年,我们开始跟投行接触,如果上市的话,估计能有几亿美金的市值。竞争对手也好,或者愿意买百度的公司也好,他们也跟投行接触,给百度估值。大家能够想到的互联网领域,甚至IT领域的国际巨头,基本上都在这个阶段以不同的方式表示,我可以给你写一张支票,远远大于你上市之后获得的价值。所以那段时间,在董事会层面我们就一直不断讨论要不要把公司卖掉。

这种说服工作是不容易的。现在能赚8元钱,你要劝说他们接受用2元钱的价格上市,然后未来有可能赚得比8元钱更多,对他们来说,这是要冒风险的。大家一直在问这种问题,一直到百度准备上市,开始路演。路演大概是一个月的时间,我们跑遍了全世界,跟各地的基金经理讲百度要上市,希望你们购买百度的股票。2005年的时候,搜索已经非常热了,基金经理都很积极,很多的基金想要听听我们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做得这么厉害。所以,整个路演过程非常忙。

我记得在旧金山的时候,早餐之前有一个会,早餐有一个会,整个上午三个会;午餐有一个会,整个下午四个会;晚餐有一个会,晚餐之后有一个会,一天大概十来个会。每个会都是面对潜在的基金经理,因为他们对中国人不了解,也看不懂中文,虽然感兴趣,但就是持怀疑的态度,问特别难、刁钻的问题,一天下来很累。等晚饭之后我们再召开董事会,议题大多都是要不要上市。所以,白天我要劝说基金经理支持我们上市,积极购买百度的股票;晚上劝说股东我们应该上市,我们不应该卖掉。这些投资者跟百度跟了很多年,他们对我的人品还是认可的,所以未必有人给的钱多就一定要卖掉,但是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大家就是会不停地讨论,作为当事人,你就会很痛苦。

当你对自己的未来有极强的不确定的时候是最难受、最焦虑的时刻。当时的我就处于这样的阶段,不知道明天会打道回府,还是会站在时代广场看我们的股票价格。谁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在路演的时候,我生病了,讲几句话都会咳嗽,压力非常大。

路演的最后一站是纽约,投资者最后问了我一个问题:Google出多少钱你会愿意卖?这个问题我不能不回答,不能说出多少钱都不卖,这是不对的,是对投资者的不负责任,投资者的钱也是从其他地方融资来的,他们得对他们的投资人负责,所以必须要能够说服自己的投资人愿意为你赌一把。根据之前的推算,我们估计百度如果上市的话,市值大概是8亿美金。我最后给出了一个数:他们出20亿美金我就卖。为什么出这样的价钱?因为我也在盘算,我要出一个什么价钱才会让Google放弃购买——20亿美元。投资者就去问Google,回来说他们不想买。

这样才有了后来2005年8月5日百度的成功上市,而我们也创造了美国股市首日涨幅的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