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科创:食品安全检测居然成了一个产业
2011-08-14 08:48 华夏科创 食品安全

“十二五”开局之年,食品安全检测产业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口述 / 华夏科创创始人 张新民 采访整理 / 本刊记者 张兆慧

张新民在微博上最大的爱好,是记录他那飘忽不定的行踪。从北京到上海到嘉兴到武汉……这是他最近的轨迹。

从业20年,食品安全检测领域让张大跌眼镜。“现在我在北京的时间非常少,我搞仪器到现在4万小时了,五年前无论怎么展望未来,也不可能展望出来现在这个盛况!你不会想到仪器还能这么用,全世界也没这样干的!”在电话那头,张很是兴奋。

华夏科创创办于2001年,当时张新民对公司的定位是四个方向:水质监测、食品安全监测、军用油料化验以及工业过程检测。“原来我们以水质检测为主,三年前做食品安全检测,其实是带着一种将信将疑、半信半疑的心态的。”对于目前专注的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张直言,“我一直认为这不应该成为一个产业,因为食品安全问题不是检测能解决的问题。”

在做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后的第三年,市场却在风云变幻中给张带来了巨大机会。

“国家政策现在要求,食品生产许可证已经到期的企业,在重新申请许可证时,根据产品特点和生产规模,需要具备相应的食品安全检测的能力。你可以自建相应实验室,也可以委托第三方来做。”张介绍说,“比如去年要求所有乳制品企业必须具备三聚氰胺检测能力,前段对瘦肉精专项整治,对肉制品相关企业也是这样的要求。”

张对公司经营模式进行转型更新。“原来是生产制造型,以后可能转型成服务制造型,需要经历几个阶段:从卖单台仪器,再到提供食品安全检测解决方案,甚至提供第三方检测服务,通过服务带动解决方案的完善,提升技术水平。”

在这一年半时间里,事情并不那么容易。“还有些需要扫清的障碍,比如第三方检测服务包括一些仪器的资质,不能取得资质就没法得到公信力。国家需要进行管理,发布标准,国家已经在着手这个工作。”华夏科创已经在四川进行相关试点,今年会拓展到浙江等地。

如今,华夏科创服务的客户,已经从最初的农业质检部门拓展到农产品养殖生产基地、相关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以及终端销售商。“在业务聚焦后,业绩反倒提升更快。2010年我们的业绩是3000多万,但今年上半年就已经做到3000多万,预计今年的业绩至少能翻一番,明年估计能再翻一番。”

而市场蛋糕也正在呈数量级地增加。“以前主要是卖给县以上的相关质检部门,县以下很少有,现在甚至到很多镇里面去了,产品走向更加基层。如果是卖到县里面,全国一共是2800多个县,但卖到镇里面,那个市场容量就非常大了。”

市场的变化推动了华夏科创产品的创新。“现在做的仪器是把实验室的仪器做小了——小型化、便携式、专用化,快速检测。这样就可以把成本降低,操作更简便,可以在基层让非专业人员来进行操作和使用。”

张新民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奔走于各地质检部门,参与到各地关于建设检测市场实验室的讨论中。“浙江讨论过一轮,兰州也在讨论,我们需要参与进去,了解他们的思路,调整我们的产品结构,最后把仪器卖出去。”

张最近的一个主要落脚点是浙江嘉兴。华夏科创成功申请国家发改委关于食品安全检测仪器的产业化项目,并决定在浙江嘉兴建产业基地。“必须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十二五’开局之年,嘉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五个重点,我们把食品安全检测仪器的产业列入了嘉兴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现在要做的是把优先名次排到前面去。”

“我需要去游说政府,最好是能影响它,最差你必须要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