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危机催生商机
2012-01-15 07:39 有机农业 商机

秋田家有5亩地,他跟农协商量好,全部种了草莓,并约定将草莓以1美元的价格卖给东京的一家公司。快到收获季节,另一家公司找上门来,想以1.5美元的价格收购草莓。可是秋田没有卖,如果他不遵守合约卖了草莓,下一次无论他种什么,农协都将不再和他合作。

这个故事发生在日本,反映了一种健康的农业发展模式,但如果是在中国,秋田可能每年都会为种什么发愁。中国的农户一直处于产业链底层,辛苦最多,赚的却最少。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各种肥料、制剂统统用上,于是各种有毒产品就如雨后春笋般涌上餐桌。

危机催生的机遇

对于食品,中国消费者已成惊弓之鸟。今天是三聚氰胺,明天来个苏丹红,后天再冒出个“瘦肉精”,连大骨汤都能用一滴香调制,消费者残存的那点信任早被透支光了。于是,一头是极度渴望安全食品的消费者,一头是辛苦努力做有机农产品的经营者,他们都很委屈,却似乎都得不到想要的。这就是现状,他们之间最大的阻碍是信任。

不过,事情都有两面性,即使万恶的三聚氰胺也会带来好处。因为它的轰动效应,食品行业震惊了,别的行业也都震惊了。然后,就有人从危机中发现机遇,开始行动。相当一批做安全食品的企业都成立于2008年。从这个角度说,灾难会在长远的未来推动行业进步,就像现在农业领域出现的有机食品企业,他们抱着“分享好产品,必然有钱赚”的心态来切入市场。

对食品安全来说,这已经是最糟糕的时间点了,也许不那么糟糕的日子就在前面。20世纪的美国、中国台湾和日本都曾出现过比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通常在此之后2—3年,有机食品行业就会开始爆发。中国等到这个爆发点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但早晚有一天会到来。

机会在上游

安全是食品的本质。从技术角度讲,安全的有机食品有两种生产方式。一是微循环(全产业链),从种植到餐桌都由一家企业控制,特别是把控其中的关键节点;二是做单一品类,比如只做猕猴桃或西红柿,因为只做一个产品,可以做得很精、很细致。“这其实就是有机农业的两种模式:全产业链模式和公司加农户模式。”东方艾格总经理黄德均说。

除此之外,做透明供应链的“农人直供”方式也开始兴起,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品信息透明度,更利于顾客信任这个产品。这种方式在日本很流行,叫做“家庭宅配式企业”。这种企业上游连着农户,下游连着城市居民。目前,日本国内有四五家类似的企业,年销售额都在十多亿元人民币。

对于新进入者来说,有机农业更多的机会在上游。如今平台类公司已经较多,而且背景比较强势,农人网、乐活城均已引入投资,沱沱有上市公司背景。但行业依然缺乏强势的细分品类,比如新疆大枣或者山东苹果的品牌供应商。每个单品不必做得很大,尽管小而美,却可以拥有高回报。

有机:和大规模作业相抵触

事实上,有机农业的生产条件极为苛刻,对水质、土壤、种源、农药、肥料,甚至空气都有严格要求。真正的有机农产品是食品中的奢侈品,它本身是和大规模生产相抵触的,只有小面积精耕细作才有可能。一位从业者曾说:如果哪家公司认证了一块超过2000亩的有机面积,那它不可能做出有机产品。也有人说,国内除了少数偏远山区,比如云贵等地,其他地方做有机基本靠忽悠。

这决定了目前行业里的公司要么是小规模经营上游,要么是把小规模经营者集合起来的平台。前者如小毛驴、多利,后者如乐活城、沱沱工社等。

此外,礼品型有机公司最近也比较火。这类公司增长迅速,但是具有极大的潜在风险,因为它只控制终端客户,不控制上游。礼品公司的运作路数是把产品做得高端,包装好,里面装的是农产品还是工艺品,并不重要。这类公司的本质是礼品公司,而非农业公司。

截至目前,中国有机农业的市场还不大,回报也没有那么迅速,但投资人已经在密切关注这个行业。“企业也不一定全部做有机食品,可以是绿色安全加有机。”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刘泽辉说。无论如何,一个共识已经在市场中形成:消费的力量一直在积蓄,能够跨越信任障碍的企业,未来必然会有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