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社交:罅隙里的狂欢
2012-01-15 07:59 商务社交

几乎在每一次互联网沙龙上,人们都能看见,“幸会”与“在这儿”,两家犹如门神一般占据着大厅两侧,争相把印着自家应用二维码的传单递到来宾手中。

“泡妞的这些学问,我是真的不懂,我还是把我深谙的另外一种社交关系给做好吧。”

蒋静自动退出了移动社交的情色大战,选择了更小众、更细分的商务社交领域,却也没想到竞争如此激烈。

她2011年3月底决定创业,8月幸会上线,之后在一次活动上,周鸿祎对她说,“你这个事太小了,腾讯才不会在意。”

“我太高兴了,”她说,“就让我在罅隙里狂欢吧。”

在此之前,蒋静做过出版编辑、公关,是动点博视的创始人,这个播客网站主要做互联网早期创业者访谈。她还是nTalks沙龙的主持人,热衷于组织各种线下活动。

正是一次沙龙散场之后的失落感,激发了她做一个基于活动和聚会的社交应用。简单地说,就是你参加论坛时用手机签到,跟现场的人交换电子名片,分享活动信 息,发现自己感兴趣和想结识的人。往大了说,2011年5月,美国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已经上市了,市值最高曾达89亿美元。

在商务人士的交际中,蒋静认为最有价值的部分即是“人脉”——“你是谁介绍来的朋友”、“我们是因为一起参加过什么活动/会议而认识的”、“怎样才能通过你结识更多朋友”。她的产品思路就是围绕着一场商务聚会的前后各个环节如何沉淀关系展开的。

一开始,幸会的功能主要集中于参加活动和交换名片两部分。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从热门活动列表中选择参加或自行发起一个聚会,邀请好友参加;也只 有在参加该活动之后,才能与其他用户交换名片。后来它逐渐扩大到商务活动的信息聚合,如果恰好附近没有你感兴趣的活动,你也可以通过“推荐活动”了解其它 信息。

幸会在“社交”功能上并没做太多开发,只是将电话、短信、私信或邮件等功能整合到电子化名片里。这恰巧与另一款同类应用、“在这儿”的功能定位相反。

“在这儿”更强调即时通讯功能,接入新浪微博的API。创始人熊尚文认为,借助微博平台,用户会更容易彼此信任。

熊尚文是香港人,在加拿大出生,有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计算机本科和斯坦福大学MBA学位,2008年回国创业,做过一个针对高端人群的SNS,“在这儿”已经是他的第三次尝试。

他认为商务社交的典型场景是,你在沙龙现场签到之后找到投资人,交换名片,聊几句;另外就是碎片时间,你经常出差、在路上,在“在这儿”看同城朋友的信 息,找到感兴趣的,进行简单的商务交友。“等用户到比较稳定的阶段,就能看出各方面比如用户活跃度、用户交互的规律。”

幸会浓厚的商务氛围让它显得有些阳春白雪,目前只有2万多下载量。熊尚文对“在这儿”还挺满意,“上线一个月,就已经有一万多下载量,很不容易的成绩。”他立下豪言壮语,“我们将在18个月内拿下1000万用户,并且可以发展到海外市场。”

还里有个内情,他的天使投资人是新浪董事会里的一个董事,有战略资源利用。

《创业家》:如果新浪收购,你们会卖吗?

熊尚文:看价钱吧。

“商务社交这类应用,最终都需要能网罗住横跨多个行业、领域的用户,才有可能实现其商业价值。”经纬创投分析师庄明浩说。截至目前,“幸会”和“在这儿”的活跃用户都尚未扩散,仍然主要来自两位创始人熟悉的领域。

移动社交四问:

1.如果用户达到1亿,你的产品是什么前景?

蒋静:每增加一个用户,你的产品就增加了一种可能性。到那个时候,它就可以去尝试任何的可能性了。

2. 如果当年的红卫兵用了你的产品或者现在的贫民用了你的产品,将有什么改变?

蒋静:可能红卫兵和贫民代表了某种缺乏的状态,红卫兵缺乏理性,贫民缺乏安全感。幸会的理念是给人带来幸福感,我想它能弥补这些人的缺失感。

3.如果有一天网络断了,手机都消失了,你怎么办?

蒋静:我相信这个世界的能量是恒定,到了那个时候,会有新的东西出现,作为创业者我会去追逐那个新的事物。

4.如果去孤岛,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你会带什么?

蒋静:带一个kindle或者ipad,把整个人类文明都装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