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都在热议团购冬天马上到来的时候,美国团购网站Bloomspot却在逆境中获得了4000万美元的投资。Bloomspot网站在@i黑马看来更像一个拥有强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商务平台,而非一个正统的团购网站。与Groupon以及国内团购网站相比,Bloomspot没有走把商家、商品推销给更多消费者的道路,反之其逻辑是建立某一商家和忠诚用户的强力联系,他们的团购更像是“模糊会员”的定制模式。
Bloomspot能成功做到这点,顺利完成国外团购正推崇的“本地商务闭环逻辑”,核心在于他们能通过查看和分析消费者的消费数据(美国信用消费,尤其是信用卡使用起了很大作用)可以准确判断消费者是否完成了这次团购,更为重要的是能借此预测下一个团购的发起会有多大的可能性以及给可能给商家带来多大的效益。对于商家,Bloomspot提供盈利额度的保证,如果某次团购没有实现既定的保证,Bloomspot通过应得提成弥补给商家。对于高度关注自己私密性和安全性的美国用户来说,Bloomspot用参与奖励的办法(即消费者在多次使用某个信用卡时,会从下次团购中获得25%的返利,持续使用的话更可以实现信用卡升级为会员卡)让消费者可以允许其查看其信用卡数据。
当然,Bloomspot这种会员制形式的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涉及领域,其用户更多集中于中高端消费。但它的模式给我们提供的复制营养远远不仅如此。我们先来看看今天下午DCCI发布的“2011上半年中国网络团购用户调查报告”的两组数据:
在浏览过团购信息却不愿参加团购的用户中,有52.5%的用户是因为团购网站信任度不高,有32.9%的用户认为团购行为中消费者权益无法保护,另有32.8%的用户认为没有自己喜欢的商品和服务。分别有77.5%、35.3%、18.5%参与过团购的用户是受到互联网、口碑传播和电视三种传播形式影响参与到团购交易中。而受到户外广告、地铁广告和移动电视影响的用户不到10%。
分析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团购网站本身的诚信度成为消费者选择团购网站的关键,团购网站的品牌宣传上口碑传播的影响力远高于户外广告、地铁广告(貌似各地铁站的团购广告都到了灾害的地步了吧,团购大佬们是不是很心寒?美团在这上面看来还是很聪明的。)
回头我们再看Bloomspot,上文谈到其核心是数据分析,目前只在美国11个城市的有业务开展。但更重要的是其关注点在商家,而不像国内过度吹捧是消费者的体验。其实,实现商家认可网站到商家能提供好的用户体验、认可网站与商家,再回到商家获益,这才是团购应高度关注的封闭循环。从单次团购到多次循环,从某个循环扩展到多个循环。团购网站的用户和商家才能健康的增长,进而实现正确的团购网站营收。所以说,团购的下一步不在于大量烧钱,盲目圈地,如何实现团购网站精确性,重点商家的用户数据分析,用户后续服务才是团购网站过冬的御寒棉衣。否则即使冬天来的迟一些,LBS也会抢走团购的市场,毕竟商家自发的即时团购能实现的更多。国内团购行业的同志们,这个方法很赞,没有好出路的同志可以试试!
Via i黑马 By 夜游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