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Betashop,Fab给创投的后台样貌)
Cjin 在几周前,曾经在她的posterous 里头提到:
台湾创投若能像 fab.com 的投资人一样关心 startups 的数据分析,如这篇 fab 的创办人所写的:
Behind the Scenes: How Fab Raised $40 million with a lot of data and not much pain
而不是一些创业者的文字、态度,相信能提供台湾创业者更正面的帮助。
今早的另外一篇文章,「This Startup Reminds Us Why The Best Don’t Need Pitch Decks」(这个创业团队提醒了我们,为什么最棒的新创团队不需要融资讲稿),也再度提到了这件事情,在很多于 Angel List 上的团队,通常都拥有绝佳的照片与影片来展示他们的团队与成果有多么的棒,但这个新创公司只有一张图,一张解释他们使用者成长数的图;以及一句话「我们正在教育领域裡,打造一个强大的沟通平台,并利用SMS来勾起130,000使用者,目前每週新增人数为 6,000,0元行销预算。」
这家新创公司叫做 Remind 101,实际上在做的就是建立一个简讯平台,让老师、家长、学生都可以加入,让老师可以单向直接发简讯给学生或家长,但是这三者却不会知道互相的电话号码,所有人都不需要有智慧型手机,这是一个传统型的简讯服务平台。也许有些人觉得 Facebook 可以办到类似的事情,但就隐私的角度上,并不是那么好。
最美妙的事是,这部份的行销预算与功夫非常的少,老师们自然而然的会让学生们参与,也会让其他老师们知道这个服务,所以整个成长呈现有机成长,他们目前已经获得一个叫做 Imagine K12 育成创投 (专门针对国中小为目标的育成创投)以及一些天使投资人的资金,他们的获利模式是希望未来直接由学校大量採购他们的平台。
整件事是不是既清晰又简单呢?
最近在与一些朋友的聊天中,很有趣的会发现,有些团队会自栩自己的出身背景、属于那个育成机构或者是以获得某些机构奖项为荣,当然,这每一个都非常的重要,但也许也不是那么的重要;某位创投朋友甚至跟我说,「只要看到团队去得过 *** 奖项,就可以不用谈了。」,这也许是一种比较偏激的说法,我相信参与某些奖项与演讲,对于市场能见度会比较高,也可能会有一些不错的后续效应,但是当你的团队规模不是那么大,人力有限的状况下,更应该好好选定参与这些活动的时机与数量。
还记得开头 Cjin 所提到的 Fab 募资过程吗?Fab 选定好潜在的投资人,签完 NDA,直接开放他们统计后台观看数字,让创投们自己去看看销售数字以及相关的功课,打完收工。当然,也许你可以直接参考 数据派的 Tempo 的这篇文章「Gamelet 2011 in Review 」了解一下有哪些数据可以晒一晒:)
Via In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