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忙碌,特摘选四年前在杂誌的一篇文章,提到一个很有趣的「人脉模型」的新概念,给大家参考一下,你自己有没有建立了一套「人脉模型」了呢?
周末登山,来到城市近郊山顶的一间庙宇,当天空气的穿透度不错,可看到远方大楼之间的巷弄间,有汽车正在转弯,遥远的中学篮球场上有十几个小小黑点左右移动,更远的高架桥,各式车辆从右到左、从左到右,像无限供应的迴转寿司。每个人皆在这城市做自己的事,但若有机会,我们认识更多其他也在这城市裡做事的人,对自己的事业肯定会有帮助。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认知的「人脉」。
但,年轻新锐有了网路,取得「人脉」的管道更多了,许多习于游走在网路上的人,在每次「网聚」以后,才发现自己认识的人竟「这么多」,一见如故,相知相惜。我发现,现在年轻上班族的MSN名单如我,可能已经逼近1000人,每个人平均每月会说一次「hi」。而且,从前需要动用「人脉」的特殊状况如徵才,现在只要在网路上刊登相关徵才资料,就有人不断过来;要卖家具,只要在MSN上面公佈一下,就有人跑过来介绍。我们愈来愈常和陌生人作生意。这已经不是「人脉」可以搞定的事情。
在凡事讲求速度的现代社会中,人脉这些条线,似乎已经不是这么关键!关键反而是,你处理这些条线的时候,所用的「人脉模型」。
所谓「人脉模型」,就是在对方过来的时候,第一时间内,就将对方「定位」。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把对方的「型」给定下,以最合适的方式和对方做出最大效果的互动--
所谓「人脉模型」,其实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常说,头髮灰白、管过几千人的资深高阶经理人,很有管理方面的「经验」,什么是「经验」?其实就是他脑中存的几千笔、几万笔的「人脉模型」,一旦有一位基层主管出现某一问题,他立刻就可以和从前他碰过的case直接比对,然后整理出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他碰过太多「人脉模型」了,所以下一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人家说经验需要时间的累积,才有足够的「模型」应付任何一种状况。当有个新人来报到,他马上就自从前的经验来判断这个人的情况,给它最适合的任务以及最有效率的管理方法。
同理,我们发现,真正厉害的老业务员,不会一张嘴就马上急着卖他们家的产品。他一定会先和你聊聊天、聊聊产业,你以为他是在跟你「搏感情」,其实他是从这些轻鬆的交谈中,大约「感觉一下」你是哪一类的人。愈有经验的业务,储存了愈大量的资料库,当比对结束后,他就立刻单刀直入,直接取帅!
同样的道理,经验老到的演说家也不会一上台就急着开始讲自己的题目,而是会先热情的招唿大家,然后丢出一堆类似「你们从哪裡来?」「吃饱了没?」之类的问题,或许盯着坐在台下前几排的某一位观众,和他閒聊几句,这些都是为了感受其他人的反应,等到演说家觉得大概可以掌握今天观众的习性,就一口气单刀直入,带入他想讲的主题。
製造「人脉模型」,没有捷径。一般人无法瞬间取得人际模型资料库,因为这模型不是任何人可以传授的,每个人面对自己的人脉,都有自己的风格;就算有人赠与你一堆人脉模型,他只能告诉你他所认定下的这个人的模型。换成你,对于同样的人,不可能使用和别人同样的方法来处理,所以,人际模型依然得靠自己来製作,製作出属于自己「独家」的人脉模型。
因此,从今起应该大量的接触人群,大量的与他人谈话,每一次的接触都会有不一样的体悟。更重要的是,用不同的身份,和别人有所接触,譬如以老师的身份,以平辈友人的身份,或是以主管的身份、以专家的身份、以晚辈的身份、以合作厂商的身份…等等,同一种人,若我们用不一样的身份去接触,得来的结果也不相同,而且藉由自己好几种身份去体验,也从自己的反应看到自己的模样。每一次的接触,都是在扩充自己的「人脉模型资料库」。
扩充到最后,我们就可以成为人脉的佼佼者。任何一个人到我们面前,我们都能牢牢的掌握住他,这,才叫做数位网路大时代的真正的「人脉达人」!
i黑马点评:一直以来我们都注重时间管理,效率管理,专注于GTD,却忽视了人脉管理。人脉管理对我们的意义完全不亚于实践管理,其中人脉管理的核心其实就是对人脉的区分和定义,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人脉模型。很多人做事靠直觉和经验,其实这就是对之前人脉模型的比照。如果建立和管理人脉模型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现在流行的通讯录管理软件,其实可以考虑在这之上提供更多的社交服务,只是这个不是公共社交而是仅针对个人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帮助他管理自己的社交圈,帮他区分人脉和管理人脉所产生的一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