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老板"天使低调潜行
2012-03-28 10:50

经过二三十年的积累之后,从广东、福建到浙江,中国沿海的实业家们正在寻找新的资本增值渠道,尤其是当传统制造行业处境维艰,股市、地产等投资渠道不被看好的时候,这种意愿尤为强烈。他们可能成为天使投资人的潜在群体。

本刊记者/刘鹤翔

有个机会曾经摆在面前

“1999年的时候,马化腾还找不到50万做腾讯;我1994年就在地下钱庄里亏了800万。”没能把握住早期天使投资的机会,让淘鞋网董事长王冬竹欷不已。

有个机会曾经摆在面前。1993年,王冬竹在合资公司宁波华美线业担任高管时,从宁波当地的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有个做门户网站的项目,要找40万投资。这让王冬竹大为心动,马上把年轻人约到宁波华侨酒店面谈。两人谈了两个多小时,最后王冬竹提议,由他出35万,年轻人出5万,双方股份平分。但年轻人说手上实在没钱。见对方5万都拿不出来,王冬竹就有点不放心了。

“其实,我那个时候错了。既然我愿意出大头,实际上等于说我对这个人,这个项目的价值已经认同了。可为什么就差5万块钱把事情搞砸了呢?”

现在,王冬竹对这样的失误已经十分警惕。他投资的项目有一二十个,既有电商、软件开发,也有消费品类项目。在闽南,他是上微博最勤的老板之一,工作状态也点亢奋,每天只睡5个小时。

他对中早期项目格外关注,“只要项目能有好的盈利前景,上不上市并不重要。说来也怪,我投的项目,几十万、几百万的都在赚钱,那些几千万的项目却还在亏损。”这给他的启发是,不能小看那些小公司。

不过,尽管有所涉足,王冬竹也还不是专业的天使投资人。现在,他的大部分精力都还放在2009年创办的淘鞋网项目上。这家公司有当地投资公司七匹狼创投和红桥创投注入的资金,目前正在着手第二轮融资,规模为2亿元。

淘鞋网是闽南地区以泉州、晋江企业为主导的实业资本转身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泉州、晋江一带冒出的风投公司有十几家,它们的资金来源无不是倚重当地的实业家。那些长期做着服装、运动鞋、食品、卫生巾等生意的老板们,几乎在一夜之间实现了集体转身。一笔对路的投资所能获得的收益常常会高过辛苦办生产型企业的收益,已经成了当地实业家的共识。有人估算,对“闽南首富”许连捷家族来说,年销售额为200亿元的卫生巾和生活用纸所带来的利润,已不及其投资公司的收益。许氏家族有两家投资公司:连捷国际投资和恒安世代投资,前者专注于房地产,后者则专注于PE和风投。

除了恒安、七匹狼这样的行业龙头,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主也在寻求投资领域的突破。

“我们晋江有很多做服装的、做鞋的,但过去二三十年,大家的积累还是比较雄厚的。手上有钱,但现在企业不好做,股市和地产也不好做,所以就不愿意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了。当然,他们有投资的想法,但不一定懂;没关系,那就从小做起,刚开始无所谓亏不亏。”王冬竹说。

王冬竹用一种开玩笑的方式道出了一些老板们的投资心理:“我看中了就投你,你有本事就拿5万块钱出来,我出50万;真要亏了你比我还惨,我只是玩玩,而你是押上了全部家当。”

在浙商创投合伙人李先文看来,让传统企业的老板们做天使,可能性不大。李先文和浙江当地的实业家们打交道时发现,实业家最大的毛病是喜欢控股,常常违背了天使投资人参股不控股的基本原则。“项目刚开始的时候还好,实业家占股20%,创业团队占80%;但做着做着,就变成了实业家占80%,创业团队占20%。”

李先文认为只有两种人适合做天使:一种是在新兴产业里创业成功的,比如庞小伟、李治国这样的人,前者曾创办过“商联网”、“E都市”,后则曾是阿里巴巴开发“诚信通”的操盘手。另一种是做投资比较成功的人。至于那些实业家,看起来更适合做PE。

当然,在过去十多年里,从广东、福建到浙江,实业家们一直在分化。许多早期成功的实业家已经转身成为投资家。而这些人,或多或少已经有了做天使投资的意识。“天使投资的回报有时候是几千几万倍。对我们来说,首先要对行业有比较深的研究,现在我们的投资公司涉猎的行业还比较少,人手也不够,不能做到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分析师。虽然我们已经开始投资互联网和动漫产业,但更多项目还在考察中。”七匹狼董事局主席周永伟对《创业家》记者说。在他看来,投资不仅仅是博弈,投资过程中的精细作业部分不容忽视。

行业洞察力以及驾驭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已经让实业家们感受到了一种专业门槛。“我觉得,做投资的人应该比做传统行业高一个级别。”在王冬竹看来,做传统行业可以搞三年计划、五年计划,只要稳步增长就行。但做投资,尤其是天使投资,就好比投资给一个孩子,要知道他成年后会成为什么样子,需要漫长的时间。搞实业可以走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而天使投资是没有这个清晰预期的,有可能上、有可能下。

另外,就福建、浙江和广东潮汕一带的情形来看,大批中小实业家的投资方式常常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人脉投资。究其原因,投资人和创业者都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投资人对所投资企业产销情况以及现金流,都知根知底,于是,企业的财务报表并不是第一要看的,创业者的性格、胸襟成了关键点,“投资本来就是议价。只要创业者有做大事的胸襟和气魄,我们就放心了。”王冬竹如是说。

这种地方性行为对一些外来投资机构而言,显然是一个优点。《创业家》记者在厦门见到了一位来自上海的投资经理,在当地待了一年,没做成一个项目。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互信的成本、沟通的成本太高了。“身边的项目就做不完。如果是外地的项目,一点点钱,一年要跑去开几次董事会,有点麻烦。”王冬竹说。

但过多的地方性则是一个局限,因为民营投资机构的未来发展,也需要像当地的实业品牌一样走上全国乃至全球扩张之路。“我想,经过一个阶段后,中国民营投资机构中也会渐渐会出现像深创投、IDG那样的创投公司。”一支新生力量正在成长,那就是为数众多的富二代进入了投资领域。他们可能不像父辈那样喜欢传统的制造业,但却有着可能比父辈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新锐的观念,恒安CEO许连捷的三个儿子,都是三十多岁的人,老大做PE、VC,老二做房地产,老三做电子商务,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投资人。在国内其他区域,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像杭州万向创始人鲁冠球之子鲁伟鼎,从控股民生保险、万向期货、万向租赁,到参股浙商银行、浙商基金、浙江工商信托,已经拥有了实业家和投资家的双重身份。

然而,无论是第一代实业家,还是那些显赫的富二代,他们都还没有跨入投资2.0时代,实现从PE、VC向天使投资的延伸。

一种更可能的情况是,实业家们通过一个天使项目运作平台,使手头的资金找到一个新出口。在厦门,记者拜访了铭博财富管理中心的一家金融俱乐部。“很多项目在我们这个圈子里转一下,不出一两天就对接出去了。”该中心的总监黄博鑫说。

立足闽南,这个俱乐部融资效率很高,“比如我们参与策划了一个矿产资源的基金,募集了两期,第一期15亿,3天搞完了;第二期30亿,11天就到位。”黄博鑫的合作伙伴,厦门贵冠投资公司副董事长夏树强说。

一帮有着丰富投资经验的人正在成为实业资本的代理人。黄博鑫本人做证券出身,在做二级市场的过程中,和大批的当地实业家建立了业务关系。而当他转向VC和天使投资,那些幕后的老板们就对他说:“我们有钱,你帮我们选项目。”黄博鑫是泉州人,从他那里,记者得知,除了恒安集团的许氏家族和七匹狼的周氏家族,泉州还有资产达数百亿元的隐身富豪。“以海西区域为主,活动在我们圈子里的、资金上亿的投资者大概有50多个。”黄博鑫说,这个圈子也是当地著名天使投资人蔡文胜的资金池。

好消息是,实业家们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天使投资人。“现在很多PE机构都在转向天使投资。福建的PE项目,该做的基本都做了,该包装的也都包装得差不多了;下一步要赚钱,关注点就得前移,转向天使投资。一旦有了做天使的理念,他们能做的项目是非常多的。”黄博鑫说。

对很多实业出身的人来说,天使投资人未必是他们喜欢的角色,因为天使投资一般都很阳光,这很要命。“你要做天使投资要出名,中国有几个人的钱经得起查?”广州天使投资人俱乐部的发起人陈震祉反问记者。陈震祉来自潮汕地区,和闽南人一样,潮汕人也是中国最知名的富人群体之一。不过,和闽南人、浙江人一样,潮汕人也钟情于民间借贷,在广深地区,百分之六七十的高利贷是潮汕人放出去的。当然,如果有可靠渠道,他们也有可能做PE、VC以及天使投资。

    

模糊的角色

PE、VC、放贷者、天使投资人,在中国民间资金充裕的区域,投资人的角色一直有点模糊。

福建泉州,记者见到了当地第一家设有天使投资部的公司汇美投资。在泉州刺桐路旁的“领SHOW天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内,这家公司做了一个600多平方米的“梦工场创业汇所”,模式有点像车库咖啡,目前入驻的有四个项目。

“我们定位是做一些早中期的项目,一个项目投一两百万就可以了。项目的周期可能比较长,5年、7年甚至更长。我们并不一定指望它上市,当然风险也比较大。”汇美投资的总经理林智渊对记者说。

“领SHOW天地”里,目前入驻的公司已经有四五十家,大都是从事工业设计、移动互联网广告、微电影等小型公司。这些公司让林智渊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们的甄别天使项目方式跟以前我们做VC的方式差不多。早期的项目投资占用的资金也相对少,我们也乐于去发现一些新项目。”

泉州这个地级市已经有74家上市公司,而后备的上市企业还有上百家。上市是当地投资界最热门的话题,PE项目自然也是投资人的首选。这种氛围也感染了有美资背景的汇美投资。林智渊是泉州当地人,眼下他正在筹划面向泉州企业募集一个文化创意投资基金。“我们VC已经开始运作了,如果接下来要做PE这块的话,一亿还太少了。”和闽南的很多投资公司一样,要把汇美定位为纯粹的天使投资公司也很难。按公司的意向,汇美关注的行业包括电子商务、新型农业、品牌连锁零售和高端服务业。到目前为止,已经从河南众品等三个项目中成功退出。

尽管在当地很难找出一个专业的天使投资人,但林智渊并不认为泉州人已经陷在众多的PE项目中不能自拔,“我觉得,这边企业家其实骨子里都有这个意识,只不过缺乏专业性的引导。”林智渊相信,那些企业做得不是太大的老板在当地占大多数,他自己最可能成为专业的天使投资人。他希望,通过“梦工场创业汇所”这个项目,能够为当地的天使投资树立一个样本。

让实业家人人做PE转向人人做天使,非一夕之功。但转变已经发生,“像红桥那样以做PE为主的公司,他们现在也开始关注天使项目了。”林智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