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忙碌,再从以前的著作《别学北极熊》抓出一片段落分享,这次讲的是创业家永远都是天堂有路他不走,喜欢「自创新路」 ──
有一个故事大家知道,两位被派到非州研究卖鞋业务的行销员,第一位一看到非洲人都赤脚跑来跑去,马上回报鞋子在非洲没有生意。第二位却能看出,不穿鞋并不代表鞋没市场,只要花点心思,让他们喜欢上穿鞋的感觉,一人买一双,会成为购买力超强的的亿元市场。
另外两位行销员,被派到阿拉斯加卖冰箱。第一位连飞机都懒得坐过去,爱斯基摩人都用大自然自建冰窖,哪来冰箱生意。第二位不信,跑到当地观察,发现爱斯基摩人每餐饭总要花很多时间解冻,因为冰窖不像冰箱可以微微保冰,于是他在当地卖了几千万台的冰箱。
各种行业的创业家都有叛逆之血在体内流动,他们不受拘束,思考逻辑不同于一般人。一般人用猎枪打鸟,创意家却可能用上弹弓、吹箭、绳索,还有其他从未看过的怪东西;而科技创业,又比传统市场更需要一点叛逆,因为科技的机会是要更逆向思考,不见得明显有「人人无鞋穿」的市场,也不是「鞋」或电冰箱这些每人都感觉得到的东西。在科技界,这「科技之鸟」不会在树上给你打,它会乱飞,会用不一样的颜色在不同的时间出现。科技界的变化脚步之快,很多时候从表面上的现象根本猜不出来,因此,成功创业家的脑筋一定又要更灵活,一定要更不受拘束!
我看看成功创业家个人的发展过程,的确都能嗅到一股叛逆的痕迹。成功创业家的字典里,好像根本就没有「应该」两字。他们天生就不喜欢照着规矩走,常质疑身边看似理所当然的现象,提出一些天马行空的新概念。
公司已在美国那斯达克股市挂牌的朱敏回忆小时候学过很多理论,大部份的学生都是照单全收,不去质疑理论是否真的是那样。朱敏说,他从前就与众不同,曾怀疑过三角形的角加起来为什么一定要是「180度」,不满意老师总把它讲得这么斩钉截铁、却没给一个原因。当然朱敏也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但后来倒真有科学家分批的证明了三个角可以小于180度,也可以大于180度。
后来朱敏来到史丹佛念博士,奖学金刚好只够付房租,剩下的生活费一毛都没有。朱敏一开始也学其他同学省吃俭用,到中国餐馆端盘子打工、帮别人看小孩,后来朱敏发现这样不是好办法,突然灵机一动,看到有一种工作叫「公寓管理人」,平时只要负责带人看看房子、收收房租,就可以拿到一个免费的单位住,还会给薪水,工作上有时老婆也可代劳。就这样,一个从来没人想过的方法,让朱敏的留学生生涯不必耗大半时间在端盘子、换尿布。这样的创意,也让朱敏后来能先一步的想到未来的电脑发展,在网际网路都还没开始就开始搞网路,抢得先机。
在台湾创广达电脑,成为世界笔记型电脑代工翘楚的林百里,能成为笔记型电脑的大王,也是因为他比别人早就有了极独特的远见。《今周刊》引述,林百里早在八零年代个人电脑刚推出的时候,就深深的相信,个人电脑不该死板板的摆在桌上,应该像皮包、手表或计算机一样,可以让人一起带着走。因此,林百里在三爱及金宝工作时,虽然做的一般计算机桌上型电脑,但他一直没有忘记,他想做「真正的电脑」。因此,对自己奇特想法觉得理所当然的他,当然就比别人还更早一步投入了资金,创立他心中的「行动电脑」公司,等到其他人发觉笔记型电脑可能有市场的时候,林百里早就已经建立好他的笔记电脑事业王国。
而,东方式教育最教人垢病之处,就是鼓励「一个模子」造出来的训练,从小到大一直到初入职业,都要接受各式各样的制式训练。在这样环境下竞争,虽然拥有比西方更强许多的分析、解决事情的能力,但在原创爆发力方面就弱了很多。有很多人,看到美丽的风景,第一件事就是想引一首古诗来形容,就拿古诗来改一改。问题是,有没有人想过,何不干脆自己来做一首自己的古诗,来形容眼前美景呢?这世上的大部份的人都只会背诗,让写诗的人变成成功创业家,背诗的人一辈子要帮写诗的人工作。
在亚洲,有创意的小孩不见得会被鼓励,反而甚至连学习的权力都被不公平的剥夺掉。在这样的环境下,成功创业家一路走来相当辛苦。多位我访问的华人成功创业家都不约而同的表示,他们创业过程中常常得自己孤单一人的坚持自己创造的奇特点子,忍受被别人千次万次的质疑。有的成功创业家,还得面对周遭亲友的不谅解,「读到博士,有舒服的办公室不坐,在外面忍受风吹雨打干嘛?」
创业过程需要高人相助,但有时连这些高人都看不懂成功??创业家的创意。有些年轻的成功创业家,当年四处去筹资金、见客户、聘员工的时候,都要常碰软钉子。他们最常被质疑的问题就是:「这东西从来没人做过,所以不能做!」
「别人都没做过,凭什么是由你做出来?」
其实,对方也没有恶意。他们只是希望成功创业家提出「证据」,证明他真的比其他人都厉害,有资格做出这么奇特的东西。但成功创业家要是真的这么有资格,就不需要找对方帮忙了,所以面对这些问题,实在给不了什么好答案,只能说:「没错,我一定能做出来!我就是相信这个构想一定会成功!」
成功创业家王耀庭,曾经向一群产业专家报告他新颖的创业计画。专家看王耀庭才刚毕业,做的研究又都是纯数学的,质疑他长年躲在计算式里,不食外界人间烟火,懂什么产业的东西?他们坚持认为,这些东西,应该只能留在研究室里,拿出去产业做,一定会出问题!尽管专家讲得这么肯定,王耀庭依然不肯就相信了专家,一再的追问、探究,后来才发现,事实不见得如专家所预测「完全不可行」。后来,王耀庭的东西果然成为产业的领导者,并带领王耀庭的公司登上美国股市。
王耀庭说,他并没有比专家懂,只是因为他肯作「体制外」思考,愿意一步一步去对那理所当然的「事实」再一次抽丝剥茧的分析,坚持到最后,就能找到和其他人不同的答案。在业界待久的专家,因为长期的训练,已经习惯用直觉判断,连分析都不肯,就错过了突破的机会。
台湾从七零年代末期的科技起飞,造就了今天一大批的「第一届」成功创业家。那时候原本侨居国外的第一批归国华人,更是勇于在体制外思考、最后大丰收的最佳例证。华人创投界可称作教父级人物的徐大麟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原本并不在创投界,那时候的台湾也根本没有所谓的「创投界」。徐大麟不受他原来工作的限制,才能刚好在台湾准备科技起飞的时候,配合上一连串「新」的结合。
著名矽谷记者李乔琚在访问徐大麟的采访中写道,徐大麟原本在一间非常稳定的实验室做研究,因为与上司顶嘴而被解雇,反而因缘际会进入IBM,原本做的是最新的磁泡技术,因为无法取代当时的磁碟机记忆体,遂改做硬碟储存技术,经过一连串不怎么顺遂的波折,终于受到器重,打破惯例连升三级。同时间里,徐大麟常常回国参加研讨会议,并担任工研院电子所的顾问,认识了同样满腹都是新颖想法的政务委员李国鼎。此时,政府刚好聘请了当年IBM的科技长鲍伯艾文斯(Bob Evans)做了中华民国第一位科技顾问,艾文斯离开IBM,加入当时很出名的H&Q创投公司,徐大麟也离开IBM技术的工作到H&Q,并且马上和创办人之一、美国创投界大老汉伯特(Hambrecht)回台湾拜会李国鼎谈合作。
前无先例下,徐大麟勇于探索,每一个脚印都踩在全新的泥土上,每一次前进都擦撞出新的火花。李国鼎、艾文斯、汉伯特的辅助、结合,第一家创投公司「汉鼎亚太」就这样诞生了。现在大家已经叫得很顺的「创投」这字眼,原来就是李国鼎取的,徐大麟还记得他和李国鼎讨论「创投」这个字,照英文直翻应是「风险投资」,但碍于翻成这样,大家都不敢投资,李资政就决定,取做「创业投资」,简称「创投」。
换作是你,敢这样从一个实验室研究员、主管,不受拘束的加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创业家不但「敢」,而且可以说,这就是创业家的「怪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