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抄袭Path(前传)——忘记“私密社交”
2012-04-24 10:22

  鉴于雷锋实验室的宗旨是揉碎产品和读懂市场,所以C2C(Copy to China)并不是雷锋网所反对的。恰恰相反,如何能够拿捏住一个抄袭对象的和核心有效复制过来并在自己的产品上成活,这是很优秀的开发者才能做到的。

  对于Path而言尤其如此。Path只是一项服务,这项服务非常简单以至于没有任何技术门槛,那么关键就在于抓住Path的产品核心,以及如何整合可用的资源。当然,Path有一个官方说法叫做“私密社交”,但这个含糊不清的概念恰恰是保护Path最好的烟幕弹。在后文的评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无脑抄袭或者说抄都抄不像的案例,很可能就是着了这个“私密社交”的道。

  雷锋实验室认为,Path的产品核心在于加强手机通讯录好友之间的联络和分享。Path非常便捷地提供给用户这样一个功能:除了短信与电话之外,另一种一键联系自己电话本里的一个或者多个联系人的方式。

  雷锋实验室进行了这样一个环境试验:在不使用电话及短信的情况下,用户A如何告诉用户B,自己正和他们共同的朋友用户C在一起。试验结果如下

  好的,这个试验并不公平,因为试验内容就是为Path量身打造的。但从这个试验可以看出,Path的定位就是满足这种环境下的应用需要。告知指定或者不指定的好友,自己实时的社交状态——这句话是不是听着很耳熟?

  没错,Path的产品理念正是Foursuare类产品进化而来的。Path不会冲击facebook或者kik在移动端的影响力,因为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功能和环境定位。但是Path可以完全可以革了Foursuare的命

  移动社交平台的产品理念,如何从Foursuare演进到Path呢?

  1、去WEB化。几乎所有Foursuare类的签到应用,都有一个流量不小的WEB网站,而继承了传统互联网的坏习惯导致WEB上的功能,甚至多于移动客户端或者WAP。而如果去掉这个传统互联网的网站,至少能带来一个好处:拓展新用户时是无差别的。没有人会试图在PC上登陆这个产品的WEB版本,然后看看与自己常用的社交平台有什么异同。去WEB化,就是去掉自己的竞品,并明确自己的定位。

  2、地址不是核心服务,地址只是自动信息之一。在Foursuare出现之初,用户间分享彼此当下的地址形成了短暂的潮流。但这种潮流没有持续太长,因为地址信息并不会发展丰富,或者变得更好玩。而事实上,可以分享的自动信息除了地址之外,还可以有天气、表情、同伴……从狭隘地分享地址,到分享包括地址在内的各种自动信息,是一大进步,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进步。

  3、用户关系网的数据挖掘。Foursuare是一个明显的陌生人网络,而且没有利于陌生人相互认识并进一步交流的设计——通常这种需求都被导入到其他社交平台上完成了。也因此,Foursuare类的应用,很难拿到可以分析出用户关系网络的数据,而Path要容易的多——当然在这方面,腾讯和facebook才是老大。但是facebook未必清楚每个用户的手机通讯录,Path却能知晓。结果Path在运营了一年后就能有效地推荐可能认识的用户了,这一点无疑是运营一个长命的社交产品所必须的。

  4、最重要又最无关技术的一点:Path的设计更潮,更酷,更有科技感。你是否烦透了像传统浏览器一样的枯燥分栏和简陋的下拉刷新呢?那么,可以卸载Foursuare了。

  鉴于Foursuare的中国门徒,已经几乎都改拜大众点评网为师了,雷锋实验室认为,还是不要继续黑下去了。

本文i黑马作者planet摘编自雷锋网如果您对i黑马其他精彩内容也感兴趣请通过RSS邮件订阅,或者关注@i黑马以及@创业家杂志微博接受我们精心准备的全球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