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社会化为内容推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互联网的实践者们也由此通过内容推荐来完成自己的社会化,本文简单的说下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内容推荐的优势
在社会化阶段,每位网民都能够在互联网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情绪,留下个性化的足迹。网民在社会化条件下的互联网行为为数据分析积累的大量的分析素材,拥有网民行为数据库的网站也由此准备大展身手。准备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挖掘为网民提供更科学更个性化的服务。内容推荐,搜索结果优化,信息关联,电子商务,精准广告等不一而足,寄望于此提升用户体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能否提高用户体验,我们需要先看看网民的需求。在社会化条件下,网民获取信息的方式是主动的,若想获取哪一方面的信息,那么只需关注该类的信息源,博主,或者某一关键字即可,这样,博主发布什么信息,可以第一时间到自己的屏幕前。数据分析通过数据的挖掘,找出网民的兴趣点,推介相关的内容,可以说帮助网民快速获取信息,减少信息的搜索时间,从这点上来说,内容推荐是能够提升用户体验的。内容推荐就相当于一个智能博主,给粉丝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二、社会化条件下的信息处理
在社会化条件下,网民可以生产内容,发布各类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到网上,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好友间的分享和转发,完成信息的传播,当然也是信息的使用者。社会化条件下,网民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三者一体,也就是说网民占据着互联网社会化中的主导地位。
网站通过内容推荐将信息个性化的传播给网民,也就是参与到了传播的流程中,这就相当于一个超级大V,给你源源不断提供优质信息,不过你无法跟他交流沟通,大V是因为粉丝太多,没办法看到你,而内容推荐你面对的是机器。网民只有接收信息而没有反馈的渠道,无法对信息源(传播者)进行沟通,就在信息的生产环节打击了网民的积极性,减少了信息的生产,没有了评论的微博是不完整的。
网站的内容推荐有强大的传播力,可以将推荐内容直接传播给众多潜在的需求者,将信息快速推送到需求者面前,完成信息的传播过程。这就替代了网民的信息传播功能,信息都由网站推荐来传播,再转发给好友,就是多此一举了,由于分享和转发而建立起来的关系和互动行为也会由此削弱。在互联网的社会化中,网民占着主导地位,现在网站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重新干起了在web2.0阶段的渠道作用,这是社会化,还是反社会化呢。新浪微博的大V们也起着类似的作用,微博上的话题由他们的微博所把持,普通草根只有被动接收的份,在大V的粉丝群面前,草根的话语权被忽略,所带来的是变形的社会化,网民与大V的关系圈繁荣,网民与网民间的关系显的单薄,网民与大V的单一互动行为丰富,网民间的互动行为冷清,网民的积极性和活力被人为压抑,另一方的垃圾信息被放大。这也引出新的问题,信息的价值如何判断,哪些是有价值,哪些是垃圾信息。
网民是信息的生产者,一条资讯的评论有时比资讯本身更有价值,内容推荐能否对评论进行分析和评判,有些评论是即时产生,并被即时转发传播,内容推荐能否予以应对?网民们对信息的分享和转发过程本身就是对信息的价值判断过程,当觉的信息有价值,网民才会有转发的行为,网民的行为是个天然的信息过滤器。一个网民一个过滤器,传播越广的信息,信息更被网民认可,内容推荐的判断与网民的民众智慧,不恰当的比喻,真理部与民主机制哪个更容易产生真理?对信息价值判断是个人化的行为,在一个下雨情境,计算机根据天气、位置等资讯给网民推荐最近的雨具店及到达的交通路线,购买评价等一系列的个性化信息,但对一场雨,每个人却有自己的解读,有人想要把雨伞,有人担心要收衣服,有人想要邂逅…网民真正想要的信息是什么,谁知道呢?(情境式的需求,另一话题和创新源)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出现有对信息的筛选机制的不完善,社会化索引的不齐备,导致网站对内容推荐的偏好。
三、内容推荐与网民
网民在互联网上的行为足迹,由此产生的数据是其个人行为的结果,本应是个人的数据财产,是否公开供他人使用,该有其本人决定。在互联网的社会化阶段,三者一体的网民是社会化的主体,起着主导地位。若要充分发挥网民的主动性,网站就应以网民利益为中心,放弃对网民数据财产的侵犯,随意使用网民的数据。而实际上,不管网站愿意不愿意,最终都将要交出网民数据的所有权,因为网民的主体地位,将会对自己的互联网数据进行综合管理,连接上自己在所有网站上的数据,而不会任由信息被各个网站分割,侵占。
内容推荐有其存在的价值,互联网的社会化让内容推荐的能力得到提升,但由此就认为内容推荐等价于社会化,这是对内容推荐和互联网社会化的误解。 过度使用内容推荐,只怕会让实践者强化自己web2.0的信息为中心的思维,迷失在社会化的浪潮中。
Via i黑马 By sbumbleb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