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为电视电影「Cyberbully」海报
现代人已经习惯以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Google、噗浪等社交/社群网站作为经营、管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主要工具,学生们当然也不例外,那万一当社群网站变成校园罢凌的另一种管道时,该怎么办呢?
美国一位十四岁的中学生Alex Boston 跟她的家长决定要对两位同学与他们的家长提出告诉,理由是他们用她的名字在Facebook 上开了一个帐号,放上她被丑化后的照片,还用这个帐号来张贴种族主义的影片,暗示Alex Boston 讨厌非裔美人、吸食过大麻… 而他们的家长显然没有尽到管教小孩的义务。
无法可管?
至于为什么要上法院,是因为该名学生跟学校甚至警方反应后,得到的回应都是:“抱歉,我们管不着。”校方他们可以处理校内的罢凌事件,但是对于社群网站上的罢凌事件他们无权管制;警方则说该州没有适用Alex Boston 这样情况的网路罢凌法,他们建议Alex Boston 直接跟Facebook 联系要求关闭该帐号。
可是Alex Boston与家人几次向Facebook要求关闭那个假帐号,却都以失败收场。Facebook直到Alex Boston决定提起诉讼,以及这件事登上CNN版面之后才关闭那个假帐号。
目前许多社群网站,例如Facebook,在台湾省并没有提供简便的联络管道,使用者如果发现不恰当的内容,只能透过“检举”的按钮要求Facebook处理。一般罢凌行为可至内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网页检举,而校园罢凌则可至教育部网页进行通报,或是拨打反罢凌专线:0800-200-885。我们以Facebook作为例子,因为它是目前地球上最多人使用的社群网站(他们恰好是从校园起家的)。
网路罢凌并不是仅限于校园,也不是这几年才有的事,然而随着社群网站兴起,人们在社交网站上的人际关系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网络的重叠性只会越来越高,透过网路产生的罢凌行为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可能会更甚以往。
问题不在社交网站
我们不会因此抨击社交网站的存在,但我们也不应单纯地以工具论的角度来看待新兴的媒介,说「工具的好坏与否端看人们如何使用」,因为根据麦克鲁汉(McLuhan )的理论,媒体确实有可能造成使用者行为上的改变,近几年各种霸凌事件已经不仅仅发生在现实世界,网路上也经常出现散播罢凌事件的文字或影片,而事件的散播速度在网路上更是其快无比。
我们相信霸凌事件的产生,重点不仅仅在于社群平台,还有相关法律的规范,以及最重要的——人们的行为。
本文由i黑马作者戴晋人整理自in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