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简短表达我的观点:之前交通、工业的发展,拓展了人类肌肉的能力;通讯、互联网的发展,将提升人类大脑的能力。目前人类还处于把互联网当一个工具使用的阶段,终局的阶段是人类的意识与某种网络(也可能是互联网)“有机”整合。当然这个终局有点科幻,一时半会儿见不到,所以下一个十年,我认为大致的方向是通过互联网在网络深度用户中催生群体智慧并最终反过来帮助全体人类提升生活水平。PS. 小马哥这个问题拔得很高,几乎是哲学层面的问题,所以我也只能当思维体操来预演未来的发展过程,没什么数据支持,只求逻辑和论据上没有大错,大家权当笑谈。
1. 解决两个问题。
互联网到目前为止,宏观上只解决了两个问题:A. 通讯 B. 把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和人类大脑中的知识结构化,用数字形式存储,并支持结构化的检索。所以那些能大范围解决通讯问题,或大范围结构化高价值信息的企业都成长成巨无霸了。比如解决通讯问题的QQ(IM)、Facebook(状态)和解决结构化信息问题的Google(文本、知识)、淘宝(商品)等。
2. 解决问题之后的商业化。
通讯和信息结构化,是互联网在这个阶段被人类需求内在驱动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计算资源和光速传递信息,来解决一些以前很难解决的问题,比如检索全世界的书籍、和地球背面的人实时互动。
但作为一个企业,只做这些是活不下去的,或者说这两件事本质上是“公益”的,是人类被“天赋”的权力。所以他们都会在解决这两个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需求加工,这种加工是企业利润的来源。比如淘宝让卖家把所有商品信息都结构化了,这一步有“公益”的性质(所以只能免费),但下一步——“促进交易”就是淘宝在这些商品基础上提供的增值,这是它的利润来源和竞争壁垒。同理的有:Google的搜索+广告匹配、腾讯的IM+娱乐、Facebook的用户状态+社交/应用等等。
这种A+B的模式可以在几乎所有成功的互联网公司身上看到,所以很标准的互联网公司成长路径是:免费提供服务(先解决一个公益需求)+ 收费提供增值服务(对公益需求再加工)。所以我一直认为主要靠品牌广告(后付费)的模式,都不是纯血统的互联网公司,所以也很难把规模做得足够大(因为无法借力互联基因中的“可扩展性”。纯个人看法,估计会被大家挑战^_^)。
3. 商业化部分的需求在变得更感性。
最近这十几年,互联网向生活领域不断深入,渐渐从一个生产工具向生活工具发展。驱动这种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从专业人向普通人发展)。这其中还有一个背景是普通网民中的女性比例在不断增加、而且女性对网络的使用深度在不断加深(生产听男人的,生活听女人的,关于这点我认为几万年前的原始人阶段就定型了^_^)。这个过程是渐变的,没有也不会在某个时间突变。
生活和生产之间的差别很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生产相对理性,而生活中的感性成分更多。举个例子,搜索引擎是很典型的生产力工具,我用百度搜索“战舰”,期望的目标是“准确”,这是很理性的;而我在豆瓣找电影,我想要的是“好看”,这是感性的。
所以,同样把“电影”这个信息结构化的两个网站,在加工需求方面,走了不一样的路(A+B,B的部分不一样)。百度更理性而准确、豆瓣更感性而人性。
4.感性问题需要群体智慧来解决。
为了继续下去,我得加入一个只是我认为正确的论据:人类肯定会期待互联网越来越“聪明”,能解决更多感性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可能的佐证是百度上的寻址搜索越来越多,因为大家把百度用于解答生活问题的情况越来越多,但会发现它解决得不好。)
那么感性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工程师们花了很多的时间试图让计算机能“思考”(AI),但计算机是完全理性的,它不会作出任何感性的判断,所以从这一本质上来说,我完全不指望未来十年内,某台计算机会完全自主地帮我选片子看,无论它的计算能力有多强、算法有多精巧。
但计算机有一个能力很强,那就是“简单粗暴”。通过计算机可以大规模地收集、存储人类的行为,而人类大多数行为是“无意识”的,这在一程度上等同于感性的。
所以,当计算机大量积累人类在网络上的行为,我们有可能再通过一个简单粗暴的算法,处理这些积累下来的行为数据。这个处理的结果,会表现出一定的感性成分。
而且,当互联网连结足够多的节点(人),在这些人之间有足够多的联系(不是社交关系,这种联系是由系统规则决定的),再按上面说的方法处理这些人的行为数据,它的运作就会有一点像——大脑。
说白了,就是把人类的大脑当用作CPU的逻辑门来看,只要你有能力把足够多的大脑都连结起来,就有可能让你的系统产生一点点“智慧”。我把这个叫做群体智慧。
群体智慧中的个体并不了解自己成了一个逻辑门,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某个目标行事。但最终,他们的行为被汇总成一个帮助别人决策的结论。
5.我认为这样是可行的。
从第4点开始基本上都是“我认为”了。我个人的判断,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具备可行性,特别是把时间限定在十年之内。
目前已经有很多服务已经有这种思路的雏形(很多所谓social的服务,背后逻辑都是这个),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服务是基于结构化的信息+结构化的人类行为,这样才可能提供更加“聪明、感性”的服务,提升更广泛的人类群体的生活水平。
未来,互联网能告诉我们什么电影最好看、哪个地段买房最划算、哪款衣服最流行、哪个餐馆最好吃……所有这些答案,不来自计算机,而来自被连结了的大脑。
——蘑菇街CEO 陈琪
毫无疑问,现在是互联网的初级阶段。没有任何道理,一个刚刚产生了几十年的产业会走的多么远,它离自己的起点很近,近到了我们甚至无法去想象终点在哪里,我们能够去猜想的不过只是下个转角在什么地方。
互联网最早的产生只是一个办公辅助化的平台,简化了电子社会里的沟通成本,普及化之后只是电子计算机的一个附属产品,提高了电子计算机在内容共享上面的方便性。但随着移动平台的的发展,互联网这个概念被扩充了,也就是上网可以是一种随身随性的行为,你可以在地铁上,在超市里拿着手机去查阅任何信息。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的电子互联网,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像空气像水一样不可缺少。
从内容上来说,早期的互联网是一个新闻的渠道,经常把它和传统媒体放在一起去比较,例如和电视,例如和报纸。Google等一系列搜索引擎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互联网推进它的媒体化进程,因为信息更加的聚合了,被搜索引擎从世界各地的服务器拉到了一起。几年前有人开始提到了Web 2.0,毫无疑问一系列这类的网站把互联网的内容做的更丰富,像Blog的出现。但我们现在也遇到了问题,就是有一个像搜索引擎之类的终端把所有信息汇聚到了一起,但那些信息太过于复杂和膨胀了,作为人类我们难以接受过多的信息涌入,所以搜索引擎公司现在关注的焦点不是把更多的信息汇聚在一起,而是开始考虑,怎么把对的信息给对的人,其实基于这点思想,互联网又出现了两个新的形态:
工具化的互联网,通过服务来赚钱,他们回避了关于内容的问题。我们现在习惯把这种行为叫做Saas,但宽泛的来说为了我们提供方便的网站都可以放到这里,像是在线听歌的,在线修照片的。
人们发现,互联网能很好的维系人和人直接的关系,我们又给了一个稍嫌土鳖的名字Social Network。其实在这个领域,腾讯算是先行者,它把一个IM做得很社会化。相比较MSN和Yahoo message,QQ就是一个酒吧,一个沙龙,一个好的不能在好的社交圈子,我想谁都经历过那个到处加QQ群,认识一帮志同道合朋友或者改个签名吐槽生活的时代吧。但那些太初级了,因为在这里面人和人的关系维系仅仅是“我认识你”或者“我跟你聊过天”。有没有更主动并且更生动的方法呢?MySpace和Facebook先后贡献了两个优秀的解决方案,他们把自己做成了人类在互联网上的身份证明。从Google像Facebook的转化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互联网正在从一个以内容为中心的网站到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网站,互联网中的结点再也不是文章,而是每个人。无论是社会文档网站Quora还是所谓的反社交app Path,做得都是这些。
互联网究竟走向哪里?有两个终极:
积极的可能性是,人类终究有一天会成为互联网的一部分,所谓的永生也能够达到,肉体短暂的几十年后,人类中将会在互联网上永生,那个时候互联网上的结点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页面,而是一个真真切切的生命,我们完全无法预测科技会怎么发展,但是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我们自己需要什么,人类永远不满足于肉体的时间,人类也无法满足对于精神高度和知识的欲望。
互联网的消极走向已经有了电影,就是《黑客帝国》,无论是从凯文凯利那里活得的想法还是如何,这部电影阐述了可能出现的最糟糕的情况,就是终究人类是要为一个网络去服务,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就是构造了一个自己的天敌,它太了解人类了,它也知道如何利用人类。互联网本身也不是冷冰冰的了,它也是一个生物体,像是主宰着我们。
那下个转折点在什么地方呢?前几天我在想做点什么的时候就想到,现在我们电脑上用的一切,必然会有一个在线版本所替代,电脑硬盘和本地计算能力看起来也会很累赘,只要能够连接到互联网的地方,就能完成全部工作,甚至是游戏等等娱乐项目。世界上不在需要那么多“电脑”,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随身的能连到网络的“屏幕”。之后一个十年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就是网络开始一步一步疯狂侵袭我们无趣的生活,从起床,上厕所,到和女朋友的约会,这些东西如果全都互联网化会怎么样?Facebook的Timeline做了一种可能,就是把你的人生放到了互联网上,但是它不够智能,它太被动了。如果你身边的每一件东西都可以接入互联网,那多棒。但这也面临一个问题,就是隐私的过度泄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着也可能是人类的一次思想进化,我就是我们开始尝试摒弃一些我们曾经很在意的隐私,选择了一种更加坦诚的方式融入到网络中去,可能到那一天我们再次提到“网络安全”的时候说得不再是病毒、木马了,说的是因为隐私的过度泄露造成的人身安全。
我们可能很容易的预测汽车产业或者医学产业未来十年的发展,这些产业存在的时间太长了,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难以突破的瓶颈期,但互联网太年轻了,更何况还有一帮孜孜不倦有想法的工程师在为这个行业努力。如果真的要好好总结一下为了十年的互联网的升级方向,那么就是更社会化,更专业化。把人和人的各种关系整理的更清楚,并且开始影响到一些传统的产业。
——王亚晖
本文由i黑马作者戴晋人整理自知乎,原问题:整个人类处于互联网发展的哪个阶段?下一个十年,互联网升级的大致方向在哪里?提问者:马化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