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企业级软件在中国的迟缓发展局面,什么时候、在什么条件下,能出现改变?这是中国互联网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的地方,会出现怎样的独特方式去缩短这个差距?
这与中国企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需求不足,当然不会催生足够的供给,也就不会产生创新。
当今的中国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代表,预算软约束和内部人控制依然存在,解释一下,预算软约束主要是指国有企业在支出方面没有硬性的约束,即使出现超过收益的支出也不会导致企业的破产和清算,而是由政府买单继续亏损,或者隐形亏损,内部人控制就是企业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经营者与投资人的目标不一致,而经营者实际控制企业,为了躲避投资人的监督,经营者会采取各种手段隐藏各种信息。
企业信息系统最重要的目的有三个:提高效率、辅助决策、创新产品和服务
在国有企业体制下,这三个目的的实现都要求预算硬化和信息公开透明,只有硬化预算,企业经营者才有激励去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也就才有充足的需求投资于企业级信息系统,而软预算约束下,企业经营者最大的动力是找政府寻租,获得各类垄断、优惠、保护政策,并把企业收益巧立名目私有化到个人钱包,而在亏损之际,经营者所需要做的最重要工作不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创新产品、提高竞争力,而是继续寻租,获得政府贷款、政策、保护。总之,木有效率目标,木有预算约束,鬼才会去做那些中看不中用的信息化投资;
其次,内部人控制,内部人为了更好的控制企业,牟取自身利益,逃避投资人的监督,他要竭力隐藏各种客观真实的不利信息,要通过编造数据、制假造假来骗取所有人的信任,要贿赂主管者,将寻租成本内化到企业的生产成本,这样的条件下,也只有鬼才会搞一套企业信息系统来捆上自己手脚。
当下中国企业之信息化,其实已经变成政绩工程,变成利益输送的渠道,大部分的企业信息系统研发基本上不求真的有用,而求假大空,而求骗取项目资金。
民营企业又有多少不是想通过对政府寻租来获得保护和优惠?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力量太大,自由竞争的好处体现不出来,所以即使民营企业,也要将预算中不小的一部分用于政府公关,投资于提高效率的信息系统的动力和能力也要比国外打折扣。
开复,你失望吧?杯具吧?你想要的时间、条件和独特方式怎样实现,所谓肉食者谋之,你吃肉乎?
Sun Jun同志的答案,实在不能认同。
作为正在采购企业管理软件的经办人,以及接触过不少企业的服务公司,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
我的结论是:
1、企业软件作为一项生产力工具,需求是绝对存在的,任何一个正常的企业,都不会拒绝提升效率的工具(哪怕是国企);
2、企业软件现在的颓势,至少70%的问题出在软件行业自身,你们并没有真正洞察到企业的本质需求,也缺乏创新的解决思路,结果的“实效性”大大折扣;
3、用户企业本身的问题当然存在,体制、管理团队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相信,当今中国,好企业的数量即使不是主流,其绝对数也足以支持一个庞大的企业软件市场;
4、中国的企业正在等待新的软件企业,那些愿意深入用户,了解用户的生意与业务流程,了解用户个性的问题和难处,并且用创造性的方式予以解决。愿意用公平合理的价格,与客户建立长期联系的企业,一定能改变市场的现状。
5、希望这样的软件企业,来自中国本土。
---------------------------------------------------------------------------------------------------------------------------
补充几个需求:
1、企业内部通讯软件(其实我想要的就是一个BBS);
2、项目管理软件(不是工程与开发类,而是将企业所有事务项目化);
3、知识分享与学习软件;
4、业务支持平台;
----------------------------------------------------------
我的实际感受是:
1、用友、金蝶的软件,都给予一套固化的业务模型,用大而全来覆盖客户的个性问题,过多的要求客户迁就软件。
2、IBM能够做到贴身定制,但产品是奢侈品;
3、企业管理软件,只重视软件,而不重视人。
4、解决问题不够实效,动辄就要求改流程制度、组织架构、搭新的体系。确没有马上见效,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个段子大家都听说过了:跨国公司用改造流水线来解决空箱子问题,而民营企业用一台电风扇就解决了。
流水线很重要,但现在我需要的是电风扇。
5、软件企业更关心如何把软件卖出去,而并没有真正关心客户是否能真正用好这些产品;
6、太贵了。
------------------------------------------------------------------------------------------------------------------------------
如果软件企业还停留在抱怨市场环境与用户的阶段,
那改变这个市场的人一定不是你们。
体制、社会环境、人,这些制约因素都客观存在,
但当我们碰到那堵墙之前,还有许多可为之事。
我刚毕业时曾在中小企业做过两年,有些切身的感受:
1、首先,中小企业的管理大多是家长制风格并有强烈的血缘依赖,这种组合强调的是领导者的权威而非管理的科学。落实的是一时的决定,而非长期的规划。软件本身的作用是传递数据,辅助决策。在决策权被家族权威左右的情况下,谁会真心需要什么软件呢?
2、其次,运营心态中短视问题,中小企业最在乎不是能长久省多少钱,而在是能短期赚多少钱,所以,与其买软件,不如去和客户喝喝酒。与其按流程填报表,不如直接给相关领导打个电话。
3、实施成本问题:当时我在一家奢侈品公司打工,公司也买了CRM等软件,但整个软件在热度过去,落实的难题出现之后,问题就来了,先是软件厂商对大量基础问题爱答不理,然后公司内部一个有经验的也没有,也不知该从何入手,而业务部门又嫌软件麻烦,不肯用。久而久之束之高阁了。
4、盗版问题。
当然,归根结底就是企业主心态问题,心想用怎么都能用。心中觉得没意思,就没意思。
个人觉得解决”心“的办法是
1、软件企业要更务实。正确理解国内环境。不要拿CRM,SAAS去忽悠人家。
2、不要卖软件!!!卖服务,卖咨询,卖圈子。
3、出现真正的示范性企业,推动整个圈子良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