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结构和本土市场特点为社交网络在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和改变?
2012-05-09 11:40


某国际学校的老师出了一道开放性问题:你对其他国家的食物短缺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非洲学生问:什么叫食物?

欧洲学生问:什么叫短缺?

美国学生问:什么叫其他国家?

中国学生问: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什么叫中国的文化结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中国的社交网络是什么。

中国的社交网络,只不过是 web 1.0 的媒体和论坛换张皮。台上唱戏的,还是媒体、还是明星、还是意见领袖们。台下的人,还是拍手,还是交口称赞,还是一窝蜂的转发。

盲目迷信偶像,崇尚群体暴力,信仰威权,忽视个人品牌,这是新浪或者天涯这样的媒体属性社区中普遍的特色。

Twitter 和 Facebook 是关于每个人自己的生活。中国人没有自己的生活,所以

新浪微博和人人还是完全关于评论、转发和狗咬狗的故事。

豆瓣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反例。豆瓣的用户群体的聚集凭借的是兴趣爱好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内容是来自每个用户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而不是别人的生活。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健康的以用户为核心的社区,这样的社区中才有更多真正的有价值的「UGC」的内容。但这样的社区一方面背负着略带有贬义色彩的「小众」的帽子,一方面面对着盈利的压力。我们的市场,如何能让这样的「小众」社区保持稳定成长,以及如何让更多这样的「小众」社区涌现而免遭大媒体(如新浪、腾讯)的碾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未来的互联网是属于每个人的互联网。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营造自己的品牌,是每个社区应该努力引导,每个用户必须逐渐学会的事。
 

——狼大人

 

我同时用好多社交网站,Renren、Facebook、Twitter现在为了练习日语也开始用Mixi。

社交网站的主要用户,无论在任何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跟随计算机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所以美国用社交网络的年龄层次要比别的国家高,因为他们接触的早。

中国和别的任何国家在社交网络上的主要氛围区别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Facebook和Mixi主要热门的还是娱乐信息,没有那么严肃。

对于互联网成长起来的这代人有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对于不同国家的人越来越少的有文化隔阂,像在美国社交网络上流行的东西,过不了多久也能流到中国,这个速度也可能快到只有一个晚上。

我就是两点绝对普遍存在人们意识中的中美差异。

1、中国人用社交网站过于娱乐性。中国人有个特点就是特别喜欢给人上一个标签,例如说人人太低俗或者缺乏娱乐性,这个不是网站层面的问题,这个是建立在你怎么去用他。像说人人不够严肃的你可以看看在人人上讨论学术和政治的氛围,比任何论坛都要好。同样我大部分美国同学上Twitter也就是为了关注明星和自己的同学,上Facebook纯粹玩游戏的也不少,并没有那么高尚。

2、中国人不理性,缺乏包容性。前一段时间Kony2012时,我在人人上和Facebook上分别写过两篇文章质疑这个事情,两边都有上万次的浏览,结果是人人上我看到了很意想不到的结果,大部分人选择了观望态度,不支持不反对,即便反对的大部分也能心平气和的和你去讲道理,当然不排除有纯粹骂人的。但相比Facebook的情况好的多,Facebook上完全成了垃圾站,刷屏一样的骂我,甚至有学校的人选择了当面人身攻击。这绝对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如果你说美国人比中国人要理性,那我只能说你太不了解他们了。

那差异是什么?影响和改变呢?

1、中国人有自己的观点,而且很丰满。但是不善于表达出来,或者说中国人的传统意识是:你知道的东西是你的,但是你要是说出来那就是虚伪,因为我也知道但是没有说。所以像知乎这种以内容为核心的社交网站出现的问题就是,在主观性比较强的问题下任何一个回复都可能都当做是“装逼”的行为。所以造成的结果是,如果经常上社交网站的话,能够明显感觉到国内的人更善于去转载或者分享别人的东西,而不是自己写点或者做点东西。

2、犬儒。基本上是中国社区文化的一个缩影,被大宗接受的一定是不好的。像前几天五月天开演唱会后,就开始有人站出来说:那不是真摇滚。在知乎上那些插科打诨旁敲侧击的回答也总是有很多赞同,这点是在Quora上从来没有见过的。

3、人情味太重。在中国如果两个人是朋友,很难互相站出来指出对方的问题,在社交网站上,如果我们还是线下的朋友,我也会关注你。像你很难拒绝一个朋友邀请你关注他的微薄,但是我经常拒绝我的美国同学,因为这个很正常,我不喜欢我的主页里出现太多的娱乐信息。

我做过社区,我也做过社交网站,我甚至还做过社交的app,我只是说一下个人的想法,对于社交网站能够在中国做的事情。

1、更好更新的用户体验。纯粹的Copycat在国内已经是完全费力不讨好的了,你copy思想的时候能不能至少在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上有点改变。

2、适应国情。像国内移动网络并不好,wifi普及度也不高,社交网站的核心还是应该在文字上,并没有太多用户能够负担的起过多的图片和视频流量,而且这种情况应该几年内都不会有明显的好转。

3、专业化。在中国做网站定位还是尽可能的清晰,在有几家巨无霸公司的前提下,大而全很难有所作为。

4、聚合和分享。这个是中国人最喜欢做的事情,把一个地方的信息搬到另外一个地方,或者把很多地方的信息放在一起,社交网络在中国注重的就应该是人和人之间的信息流动,关系层面反而可以被弱化。

——王亚晖

 

本文由i黑马作者戴晋人整理自知乎,原问题是:中国文化结构和本土市场特点为社交网络在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和改变? 由徐小平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