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职类网站最先得益。
2、困苦中的人们会大量消费娱乐产品,造成视频、游戏、文化服务类站点逆势增长。
3、为了节约成本,交易平台受到青睐,无论是B还是C,都会谋求线上交易,进而推动在线广告、物流的发展。
4、经济情况进一步严峻,货币贬值加快,物物交易和抵押平台会有机会兴起。
5、VoIP和kik类产品获得生机。
——匿名用户
首先,从行业周期来讲,经济增长放缓或衰退期,互联网行业更多面临的是危机,而不是机遇。这里借用一张图:
在F. Reilly 和 E. Norton的著书《Investments》里,曾对这一行业周期论有过详细的解释:
a. 触底期 (Mid Recession 到 Trough):耐用消费品,运输业,甚至不动产都是合适的投资标的。而当经济触底时,对未来经济恢复的预期将使金融业成为投资重点。
b. 恢复期 (Trough 到 Mid Recovery):以技术革新为突破口的新经济,将使新技术成为投资资金重点关注方向。而经济恢复早期,企业需要为扩张进行前期准备,因此重资产行业的投资机会也会显现。
c. 高峰期 (Mid Recovery 到 Peak) :由于股市市场的上涨行情,实体经济将开始面临暂时的资金短缺,而这一时期能够稳定现金收入的行业自然会出现业绩向好且保持增长的局面。这一部分行业包括非周期性消费品和医疗卫生行业。
d. 下降期(正是我们所处的环境,从 Peak 到 Mid Recession):由于经济增长前景放缓,投资者投资意愿降低,能够稳定维持业务的行业在这时才显现出投资价值:电力、供水等等公用事业。
那么回到我们的问题:“哪些互联网产品、服务、模式会借力上扬?”
也许一些知友会根据我上面列出的行业周期论,以及“互联网产品=科技”的理解,得到“互联网产品在这一时期没有发展机会,因此不具备投资价值”的结论。但问题在于,互联网产品的迅速发展,以及对生活的深入渗透,其实使其早已摆脱了“高科技”的概念,而成为了诸多行业的“附加产品”或“辅助产品”,比如物联网,数字电视,工业信息化,智能电网,都将互联网的概念融入到了传统行业中。
所以我的意见是,互联网在经济衰退期的发展机会,在于三点:
1. 与既有的使用互联网产品、服务、模式的行业共同成长;(成长模式)
2. 发现新的“融合”机会,带动传统行业的信息化互联网化,并在融合过程中诞生新的服务模式。(创新模式)
3. 走“纯正”的互联网路线,完全植根于互联网行业,创造新模式新产品。(纯正模式)
相对来说,成长方式的风险较小,成本较低,同样,存在诸多行业内外的竞争者,收益率可能会偏低。而创新模式则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这毋庸置疑。这两种方案我都愿意赞同,但唯独第三种“纯正模式”,我持很强的怀疑态度。
互联网行业的“纯正”发展模式,以我的理解,主流的SNS、电商都需要大量的早期资金投入,并且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都难以看到显著的盈利。当然,对于兴起在经济上升期的中国投资业来说,资金充裕,好的投资标的相对少。尽管早期对于互联网行业的投资确实诞生了很多明星企业,但目前投资模式的潜在(或者已经出现的)风险在于:
1. 一旦IPO退出途径受阻,投资收益将遭受考验;
因为目前美国市场对于中概股的希求度降低,同时中国的IPO也受到监管机构一定的控制,一些PE不得不寻求其他的退出方式:M&A,Trade等等,但估值将明显偏低。
2. PE行业向上游VC靠拢,侵蚀VC行业的利润;
3. 整体投资环境的预期变差,可能出现的投资违约会使后续投资面临困难;即便有一些市场化的FoF出现,但毕竟由于FoF短期获利的目的明显,更偏向于投向PE。
所以,一旦作为下游行业的PE出现种种问题,VC可能很难独善其身。而投资于这些不依托任何其他行业,单纯在互联网行业内闯路的企业,更是让自己退出的选择少了很多。
当然,这就说远了。
而我所赞成的“成长模式”和“创新模式”,之所以区别于单纯的互联网行业发展,是因为它们是依托于其他行业的需求而成长的。有需求自然有市场,而在经济下行区间里,发现稳定需求市场更是任何行业的求生之道,互联网也不例外。
因此,我的结论是,选择互联网的产品、服务、模式作为投资标的时,关注的应当是这些产品、服务、模式的上游行业需求如何,以及上游行业本身的未来前景和目前经营状况如何。
那么,哪些产品、服务、模式会成为增长点呢?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拍脑袋 --- 拍脑袋的想法只能局限于你目前的兴趣和关注范围,无法提供相对理性的系统的分析。
当经济触底的时期,往往是大企业进行产业横向并购,或价值链纵向整合的好机会。这一时期凸显的是四方面需求:信息平台资源,融资渠道管理,公司治理整合,经营业务整合。
信息平台资源,或者说提供可挖掘并撮合企业需求的信息平台,需要的是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情报的融合。
融资渠道管理,其实与信息平台有共同之处,但相对于行业情报来说,更偏重融资机会整理。
公司治理整合,提供不同企业文化不同背景的公司之间的治理机制整合,需要的是软、硬件系统整合,经营整合,财务整合,人事整合等等方面,需要的是互联网行业、软件行业和传统的人力资源等行业的融合。
经营业务整合,包括物流整合、生产过程整合、销售渠道整合等等,需要的是互联网行业和诸多相关传统行业的融合。
每一种融合的机会,都存在着传统行业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规范化,程序化,提高组织效率,促进新业务新公司与既有业务的协同作用,等等。
而这些机会,我认为,往往是在“互联网行业”里,被“互联网概念”紧紧蒙住双眼的人们看不到的。
——李淼
1. 帮人解决就业的公司、技能培训产业。如果要举例子,那就说 LinkedIn 好了,如果没有2008年的风暴,现在未必这么风光 (此外,帮别的公司裁人的也会得力);
2. 帮人省钱的公司. 这个似乎在任何时候其实都是好的模式。比如携程;
3. 帮人杀时间的公司. 找不到工作,无所事事,在家消磨时间,免费游戏,免费视频;
4. 忽悠人「一夜致富」的所谓「模式」,比如博彩业或是变相的传销。如果去二三线城市看看,彩票投注站的火爆相当惊人。经济越不发达的地方,越是如此。
5. 医疗和健康产业,前提是能帮人省钱,省时间,而且,还要有效果,不要忽悠人去「保健」「养生」什么的。
——Fenng
本文由i黑马作者戴晋人整理自知乎,原问题由薛蛮子提问:经济衰退或增长放缓时,哪些互联网产品、服务、模式会借力上扬?(注:由于编辑疏忽,转载没有附带处处链接的错误还请读者提醒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