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记得我在Stern 上的第一堂企业财务课,有多么的震惊。我当时选的是Ashworth Damodaran 教授的课,Damodaran 是北美非常知名的财管权威,他写的财务课本更是被CFA (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 考试列为指定参考书。
开宗明义第一堂课,他站上台就说:
企业存在的目的,在于最大化“股东得到的价值”。
因为股东才是企业的真正拥有者,所以企业存在的目的,必须最大化它的持有者能够获得的利益。另外,Damodaran 也坚持企业不应该分心于环保、公益、社会责任,应该把利益分配给股东后,让股东自己决定要捐献到哪里。
我当时其实是被他说服的,因为他说的话逻辑上非常合理。事实上,大多数MBA (企管硕士) 学生都被灌输这样的观念,当然毕业后到了职场,不一定每个人都会真的去实行(他们可能忙于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但如果你问他们企业存在的目的,90% 都会回答你“Maximize Shareholder Value”。
但是这些年来,我开始有了不同的领悟。你看,所谓的股东才是企业的真正拥有者,那是非常“资本密集”的概念。在制造业的时代,盖一条生产线要10 亿、100 亿,整个公司的价值几乎都是由“资本”去形成的,所以要说股东是企业的拥有者,那是正确的论述。
但我们已经要从“资本”密集的社会,渐渐走向“知识”密集的社会。在一个网络公司,当每天晚上下班,同仁通通回家的时候,公司的价值也等于都跑光了。因为“人”才是知识的载体,而他们??只需要非常小的资本,就可以维持运作(你知道LCD 产业一年赔掉的钱,够养多少网络公司吗?)。在这样的世界,我认为出“资本”的“股东”才是公司至高拥有者这样的概念,应该要被推翻。
事实上,在一个知识密集的公司里面,每个员工的贡献可能都比当初出资的股东还高。在LCD产业,每个100亿买到的生产线都差不了多少(否则大家也不会这么赔钱),但是在网络的世界,Google花几十亿“买”来的Google+和Facebook股东也花几十亿“买”来的Facebook.com,那可是有天壤之别。而这中间的差距,就是员工的贡献。
所以员工是知识密集企业更重要的价值产生者,因此现代化的公司应该要彰显他们的权益。最简单的方式当然就是让每个人都成为股东,透过技术股、选择权,让他们用产生的“价值”去换取公司的“拥有权”。这件事情很多公司本来就有在做,但在普及度与比例上我认为还要更反映现实— 也就是每个人都应该要拥有股票,不是只有管理阶层。而团队合起来持有的比率,应该也要远远高过“出资”股东的比率,就像Google、Facebook 这些成功的网络公司一样。
过去200年的工业革命过程,我们累积了很多在“资本密集”世界非常合理、非常有用的观念。但在进到“知识密集”时代的今日,这些观念里面有很多都必须被推翻。尤其身为创业者,我们更不能因循常规,我们应该要去思考,每个方法背后的逻辑,和在新的时空背景下是否有别的可能。
以企业存在的目的来说,我认为我们已经走入“Post Maximize-Stockholder-Value”时代,必须更重视员工、客户等所有“Stakeholders”得到的价值。
本文由i黑马作者戴晋人整理自mrjam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