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的正确请教方法!
2012-05-14 12:59

这周在富比士网站上看到这一篇(另一篇请见此),刊在《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学术期刊,并不是讲行销也不是什么心理学,它在讲“专家的正确请教方法”!

怎么请教专家,才会得到最棒的指导?

这研究告诉我们,若要向“专家”请教,麻烦请想办法私下和他“一对一”的请教,而不要在公众场合请教。

为什么?

一群学者做了实验,竟然发现,专家在私下一对一请教时,所给你的建议是比较“真实”的,而当大庭广众之下的“大家一起请教”时,专家说的话,有时会是不真实的。

学者先让实验者看一张由900颗黑点与白点组成的纸张,实验者看不到整张纸,只能猜猜看这张纸上900颗点中有几颗是黑的,猜得愈靠近真正数字的就能拿奖品。这时候有另外一批人可以看到整张纸有几颗黑点,他们被请来当“专家”,和实验者暗示黑点总数,如果实验者猜超过了(也就是猜“错”了),“专家”可以拿奖金!我不确定这样怪异的实验真的有效吗,不过,到最后,学者赫然得到了惊喜的结果──

当“专家”是对一群人指导,实验者会因而超出很多。但如果专家是“一对一”,则实验者猜得要“准”得多。

学者认为,当专家在大庭广众下,由于和任何人都没有特别的关系,因此专家可能就会顺着他/她自己最有益、或最方便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没有办法站在任何一个个人的角度“帮他想”,缺了“empathy”,于是专家所提出来的建议,可能不会是最好的。

反之,如果有机会和此专家“一对一”,则效果要好得多。此实验还发现,如果专家还知道你的名字、认识你?那么,效果会好更多!这是因为,该专家若能更深一层再更认识你,甚至还知道你的名字、你的背景、你的故事,那专家更容易自然而然的站在你的角度去想事情,比较容易跳出他的本位或他的利益关系,很认真的当一个专家好好的诊断你的问题!

这让我想到,老婆生小孩前都要一起去上“妈妈教室”,我们都问当场的医师好多问题,当时就发现,那些在台上演讲的医师,回答我们的问题,可以将我们原本医师诊间讲都“推翻”掉,好像什么的答案都是:“他们讲的‘不一定’是那样……。”医师推翻医师,我们当场傻眼,不知道该是什么才好。

或许,以后若出现这情形,永远都要相信那个“一对一”的专家,而不是那个大庭广众的专家!

不过,我可以理解到,这种专家公开让人问问题,无论是“一对一”或是“大庭广众”的问答,都是非常辛苦的!看看信箱里曾经有人寄来的信,大部份是没办法回的;有时很勉强的回了一封,对方继续对话,但我没办法再回下一封。我了解到这种“不回”的动作一定让人不悦,尤其是让问问题的人不悦,但我刚好就是这种不喜欢回信型的;有趣的是我的文章范围很广,除了网路行销、创业等等,甚至还曾经收到婚姻问题的信件,不知怎么回!

应该是很愿意设身处地的去为一个case好好的思考,但没办法去帮好多个、好多个来信来思考,尽管知道这些信件都是很重要的,就是没办法服务。我一度对这些积压已久的“未回答问题”感到害怕,怕哪天会出问题,后来看开了,我将自己的生活框起来,拒绝当一个公众人物,并没有什么错,要骂我不回信的就骂吧。

本文由i黑马作者Michael Corleone整理自Mr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