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生于1980年,是黑马营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也几乎是最谦虚好学的一位。
2010年底,周鸿祎曾在人民大学旁的一栋楼里给一期学员讲课。讲完张远犹豫着问他:“我现在公司盈利,该不该去融资?”周鸿祎反问:“你要把收入扩大十倍、一百倍,还需不需要钱?”这让张远找到了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纠结的融资问题。
2011年8月,CC视频对外宣布获得2000万美元投资。对这家长期游走于资金链断裂边缘的创业公司来说,这笔钱足够支撑它快速扩张。之后资本市场的冷却更让张远自觉幸运,多次感谢周鸿祎的醍醐灌顶。
研究生毕业后,这是张远第二次接触风险投资,第一次是在2007年,那回差点让他的公司直接关门。某投资商跟他签署意向书后,一再要求把尽职调查时间延长,而张远的账面上,一度只剩下3万元。就像他后来承认的那样,刚从学校出来,把VC看得“太高”。情况紧急之下,CC视频转而开启与IDG的谈判,并在年底宣布获得IDG 300万美元投资。
[quote2]2010年底,周鸿祎曾在人民大学旁的一栋楼里给一期学员讲课。讲完张远犹豫着问他:“我现在公司盈利,该不该去融资?”周鸿祎反问:“你要把收入扩大十倍、一百倍,还需不需要钱?”这让张远找到了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纠结的融资问题。[/quote2]
但这笔钱对于张远所处的行业来说,是个小数目。CC视频成立于2005年,这一年也是中国视频行业的升温年,4月,土豆和56网成立,次年,酷6和优酷上线。“生逢其时”的CC视频成为在北大、清华小有名气的视频分享网站。不过张远很快发现,带宽耗费远非他的天使投资所能支撑,并且作为学生,他太重视版权了,时刻担心网站会被查封。为了控制成本,避免版权和推广问题,2006年,CC视频做了从2C到2B业务的彻底转型:通过开放接口,允许其他网站将视频传输到自己的服务器,并获得后台管理权限,CC视频通过在视频前插入广告获取收益。
理论上说,CC视频的市场空间够大,国外对标公司BrightCove今年2月18日在纳斯达克上市,目前市值4.8亿美元,2008年,它的营收达到2450万美元。但CC视频当时略显粗放的运营和单一的收费模式根本覆盖不了成本支出,而持续增加的客户数量使服务器费用不断增长,300万美元做不了太多事情。更何况,2008年整整一年,它都在和Discuz!旗下的同类业务打仗,虽然年底时收购了对手的这块业务,但正如大家知道的,金融危机来了。
公司重又回到资金链断裂边缘,并处处感受着资金掣肘所带来的业务拓展困境。张远此时可以选择再去融资,也有人这样劝他,但此前的融资经历让他谨慎起来。他明白当时的经济环境下融资更难,很可能白白浪费时间精力,同时又耽误了公司发展。
此时张远采取了一系列开源节流的措施:把给客户的无线存储空间变为有限;给客户进行分级,提供不同级别的服务;和Google对接,更有效地投放广告等。这些措施效果明显,2009年,公司收支基本持平。2010年,CC视频推出了无广告版的收费套餐服务,公司营收略有盈余,张远开始考虑B轮融资的引入。
CC视频现在有商业客户近500家,免费用户12万家,日均播放近5000万次,去年的营收规模为几千万。典型客户包括网络远程教学,比如新东方、学而思、华图教育;广电、传媒类网站,比如财新网、网络电视台;企业网站,比如万科、民生银行等。
但张远实在是一个很奇怪的人。早年公司缺钱面临倒闭,他也还算淡定,坚信自己能够走出困境。倒是每次成功融资后,他就开始焦虑,彻夜失眠:“大家都觉得我顺的时候,一定会有潜在的各种各样的危险出现。”
他现在能感觉到的最直接风险是公司管理。资金的充沛和业务的发展,使他的公司最近猛增到近200人,而在之前的五年多时间里,他手下最多不过几十号人。张远自觉年轻,没有大公司管理经验,有时候会透露出不自信,与他谈起中国特有的种种政府审批、VIE操作方式时的老练恰成对照。
IDG曾建议他招揽职业经理人帮助管理,试用一段时间之后,张远放弃了:“我们是创业公司,面临快速变化,追求快速增长,他(职业经理人)之前在大公司,凡事讲流程,跟我们的文化有矛盾。”他表达了对史玉柱和王文京某次黑马营讲课内容的认同:专业人才可以外聘,干部需要内培。
张远每天到公司,都能看到门口立着的招聘广告,内容是鼓励公司员工推荐熟人。很多时候,他还能看到前台旁边的红色沙发上坐着来面试的人。公司新招的员工基本都有工作经验,CC视频快成各种企业文化的大杂烩了。前段时间,新老员工间爆发矛盾,一个已经工作2年的市场经理离职。新员工培训和老员工管理让张远有些不安。
这是每一个成长中的创业公司的必经之路。与他年龄不太相称的如履如临的态度可以让他走得更稳当。
张远:听何伯权先生论道如饮陈酿:1、企业文化就是创始人的一言一行,除了以身作则别无它途;2、第一次创业让企业成功最重要,无需计较个人得失;3、心态决定一切!2010年12月16日 08:51
张远:今天有幸听王石先生讲创业感悟,其中对于“瓶颈”的理解相当精彩:企业发展中必然会遇到瓶颈,“显性的瓶颈”就靠熬,突破的机遇就在熬的过程中。而创业者尤其要警惕的还有"隐性的瓶颈",很可能一个不经意的选择就把企业引上另一条路。2010年12月15日 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