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离开加拿大
2012-05-15 11:55 创业人生

亲爱的孩子:

你在加拿大还好吗?爸爸先恭喜你。这几天,知道你顺利接到了学校的录取通知,我不禁欷歔。这座私立学校背山面海、环境优越、学费不菲,从幼儿园到高中,总共才500个学生,却有上百位老师。我相信,你会在这里度过愉快的童年时光,受到良好的教育。

爸爸没你好命。我11岁就离开家,到县城上寄宿学校。那是省重点,算是当地最好的学校了,但还得好几百个孩子挤在一个大礼堂里。那儿的窗户漏风,喧闹,活像个农贸市场:上百张上下铺,木架床,夜里熄灯后互相聊天、玩笑甚至叫骂打闹,都不知道对方是谁;每周只有一餐饭有肉;好多农村同学衣服单薄,满脸鼻涕,脸和手总是红红的——不是气色好,是冻疮。你爷爷更惨。他是20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因为中国历史上所谓“三年自然灾害”,误食了有毒的树叶,不得不休学。阴差阳错,又被“文革”耽误,一个大学本科读了7年。

想一想,真是造物弄人。但仅仅过了30年,我们三代人的物质条件简直天壤之别。不得不说,我们应该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不管你说什么语言,拿哪国护照,有一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你是个中国人。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你会生活在加拿大,而我又在中国工作?为什么我们聚少离多?这不是个别现象。周围还有许多叔叔的家庭也是如此,甚至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叔叔和他们的孩子来到异国他乡。这叫移民,也许这就是我们的命运。你、我和我们的命运注定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中国是我们的祖国,但现实的确不那么令人放心。你在家的时候,随时随地放眼望去,不是雪山就是大海,满眼青葱翠绿。可北京总是灰灰的,西山只能偶遇。去年你回来几个月,就病了好几次,估计跟空气不好有些关系。

这里教育资源很紧张,教育的灌输也多过开启智慧。这里的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要奋斗、要竞争、不要输在起跑线。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工作,好像每个台阶都要挤掉别人才能立足。想起那些被老师苦口婆心训斥的灰色青春,我到现在都心有余悸。长大以后,我渐渐意识到,人真正的力量都源于童年的美好记忆,而智慧则源于自己对世界的发现。所以,我希望给你一个可以真心快乐、单纯善良,可以不用太在意成功与否,可以自由选择人生的成长环境。

但,为什么我不能陪伴在你们身边,而独自在中国工作?请你们原谅。我21岁自己创业,一路磕磕绊绊,也算少有所成,基本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我的所有见识、经验和资源都在中国。离开了中国,我基本就是个混吃等死的主。

我记得,在加拿大的时候,每天坐在院子里,看着树上的枯叶,眼睛跟着它随风飘荡,缓缓落下。一片树叶可以看好半天,心中不禁悲凉恐慌。纵然衣食无忧,难道以后几十年就要这样打发了吗?很长时间,我不知道,甚至不愿意想以后和未来的问题。这种茫然也成了忙碌疲倦以外的另一种折磨。我担心,时间长了,会不会提前老年痴呆啊。时间越长,越是惶恐。无论干什么,我决定回国再干点什么。我基本就没打过工,你说回国我能干什么,只能再创业呗。

我记得,一个人独自回国的那一天,回到好久没人住的家里,坐在没有开封的行李上,我没开灯,在暗黑的房间里听着自己的呼吸,真的不知道到底应该干点什么。但此刻,我还是清晰地知道,我已经回来了,我必须选择和行动。

回国前,我也想了好多领域、好些点子,但经验和常识都告诉我,最终只能选择干一件事。我一直都不喜欢开车,因为老是走神,还不认路,所以我想有人帮我开车。我又经常出差,到了各个城市也不想麻烦朋友接送。中国的出租车经常令人崩溃,每次虹桥机场的等候总是让人感到后怕。以前,很多汽车租赁需要提前很长时间预订,使用也不灵活。我就想,能不能有一种更快捷、更灵活的租车服务呢?

我隐约感觉,互联网尤其是智能手机可以帮助实现这种新的服务。于是,我带着模糊的问题,花了2个月时间到各个城市去走访。一个的哥说,这个东西最好能随身带着,因为我们平时都不在车上待着。这坚定了我一定要基于手机做应用开发的念头。有一次,我碰见一个很著名的富豪朋友,说起我想干的事,他张口就否定了:“你有什么优势?没有行业背景,没有大的资金投入,再说了,你说的这种服务我们根本不需要。”乍一听,很不舒服,但这些刺耳的声音逼着我审视自己思考的盲区,避免走入自说自话的误区。慢慢地,我梳理出一套有逻辑、有数据的商业计划,就有了现在的“易到用车”。

创业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也就是说,失败的概率远远大于成功。创业的意义不仅在于成功与否,它更大的意义在于探索、尝试和追求梦想的过程。因为思考,我经常失眠,忙起来忘了吃饭,高尔夫不打了,远足也不去了,但我真的在创业的过程中找到了我想要的那种生活状态,这就是我要的生活。爸爸可能会创业失败,如果不幸如此,希望你不要嘲笑爸爸,而依然可以给我一个温暖的拥抱。

晚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