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群的“部落化”、“小众化”是否在真实发生?这一变化会对商业产生什么影响?
2012-05-28 08:53

1“部落化”和“小众化”应该不限于数字人群。

音乐应该是个例子,和以前比较,今天已经缺少猫王,MJ这种巨星了。人们的兴趣分散了。

数字时代信息的传播和分类成本降低,加剧了这种趋势是可能的。(长尾那本书为集大成吧)

同时,从ifanr的数据看,"大众"仍然十分强势。两者不是零和游戏。

2 昨天:“由兴趣汇集人”

“部落化”和“小众化”也已经是过去时了。

围绕兴趣形成的论坛就很多:摄影?色影无忌。小众兴趣?也一样,比如 hipalm 汇集的是少数 palm 玩家。

如果你恰巧有小众兴趣?

你需要去寻找论坛或者社区:人在追逐信息。

3 今天,“由人挖掘兴趣”

如果说“部落化”和“小众化”和“今天”有什么关系的话,应该是个人数据挖掘和精准推送。

从网络实名制开始,数据和关系更准确的汇集在个人名下。

摄影论坛的khonsou和手机论坛的kkk,可以汇集到“李楠”名下(在FB或者Twitter)。数据,甚至论坛中的关系,都会向社交网络转移。

而 facebook 通过 like 按钮,更是把这种个人数据的收集范围从 facebook 内,拓展到整个互联网。

针对这些数据的挖掘,可以分析出你的喜好和兴趣。( facebook 应该一直在发展类似的算法)

今天和明天,更多的内容会主动被推送给你:信息在寻找你。

4 商业?

所谓“人在追逐信息”,是从搜索开始的。

而所谓“信息在寻找你”,是从实名社交网络的关系建立和数据收集开始的。

从这个角度看,对商业的影响就很明显了。广告投入这个非常重要的网络获利来源,会从搜索向社交网络倾斜。

举例而言,就是从 Google 向 Facebook 倾斜。

5 小众?

“小众”这个词,应该会慢慢变淡。

他是“由兴趣汇集人”时代的视角。兴趣汇集的人少,才会有小众。

而如果我们从新的角度去看(“由人挖掘兴趣”)?

只有喜欢不喜欢(like),

没有小众不小众。

——李楠

美国经济学家考恩在《创造性破坏: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一书中反驳了全球化经济使文化趋同的观点。他认为全球化把原本局部地域的文化如雷鬼音乐带到了全世界,使全世界的人都有机会接触到,实际上大大增加了个人选择的丰富性。同时由于全球化扩大了小众文化消费人群的人口基数,使得需要较高成本维系的高品质的小众文化生产得以重现生机。

同理我们可以看到越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小众团体就越活跃。而在一座小城镇,你甚至找不到一个同好,如果你的爱好比较偏门的话。

而在互联网联结数十亿人的时代里,小众团体更是有了聚合、互动、壮大并影响世界的土壤。所以我认为本问题所述的现象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历史必然。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机会在哪里?

有一本美国政治学者写的书《小趋势》专门识别当前美国社会中的新出现的小众人群并考察隐藏的机会。他认为,只要一个类型的群体达到总人口的1%就构成了小趋势并足以影响整个社会,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而根据罗格斯的创新扩散模型,大众风潮也往往是从少部分先锋人群开始。

所以数字群体的部落化和小众化带来了两个机会:

一是密切关注各种小众团体,从他们的活动中探测和识别出有可能大范围扩散的机会点,甚至引导和助推扩散。引导小众文化进入大众文化主流,或让小众产品大众化,其过程的先知先觉先行者必将获得巨大收益。

二是为小众人群的丰富和扩展提供更适宜的环境,并优选、深耕小众消费产品。此过程中可以让小众用户参与设计,甚至实现网络化设计、网络化生产和网络化销售的一体,并可利用小众文化的独特性和稀缺性构筑产品的高附加值,从而获得高收益。

——采铜

本文由i黑马作者Vito整理自知乎 原问题由 段永朝 提问 :数字人群的「部落化」、「小众化」是否在真实发生?这一变化会对商业产生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