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便宜”之前,你必须要先“更有效率”
2012-05-28 19:03

这个东西居然要卖1 万块,我来做一个一样的,然后只卖8 千,一定可以赢过他。

这几乎是我们最常听到的一种创业点子— 找一个市场上价格(毛利) 不错的产品,做一个山寨版,然后用更便宜的价格卖。反正我只要愿意少赚一点,薄利多销,一定可以卖赢原来的厂商。

这样的“削价竞争”策略听起来很合理,直到你去想想这个赛局的下一回合。假设你真的做出来了,初期也卖得不错,请问“卫冕者”可以如何反击?首先,他可以跟你进行价格割喉战,比比看谁的财力雄厚。再来,他可以采法律途径整你,你猜谁请得起张牙舞爪的律师?他还可以向通路施压,不准他们进你的货品。最后,他甚至可以在供应链上搞你,把你的代工厂挖走,或是让你拿不到关键的零组件。

所以对于一个没有规模经济的创业者而言,单纯的“更便宜”事实上不是一个选项。如果你想要在市场上真的打败卫冕者,最终你还是必须要比他“更好”。注意这里所谓的“更好”,不一定是在产品上的“功能更多”或是“更棒”。事实上,新创打败卫冕的方法,往往反而是“更少”加上“更有效率”。

DuckDuckGo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比起Google Search,它少了80%的功能,但好死不死那些也刚好是大多数人用不到的东西。所以一旦人们开始发现DDG的「好」,这个产品也就这样在市场上起飞了—下图是DDG的使用量成长情况。更重要的是,当Google有3万名员工,其中可能有上千人负责搜寻的营运,DDG却只有两个人。所以这个创新者不只在产品的“市场效率”上胜过卫冕者,连公司的营运效率也高过许多,这才是会让Google严重头痛的地方。

今年即将突破40亿台币营业额的Lativ又是另一个好例子。Lativ的创业灵感来自Uniqlo,但它并不只是产品跟Uniqlo一样好,价钱又比Uniqlo便宜一半而已。跟Uniqlo的实体生意比起来,Lativ的电子商务少了房租、销售员等固定费用,更重要的是能在产品周期与行销策略上更快速的反映市场情况,这种效率才是Lativ真正让Uniqlo伤脑筋的地方。

所以说穿了,更便宜其实是一个很容易的策略,把商品标签拿起来,用支笔写上更低的价钱,谁都会。但是真正能够长期支持更便宜的,其实是背后的「更有效率」。新创者当然是资源匮乏的那一边,所以无论如何,你终究必须学会用效率打败对手。因此,先别管削价,想好怎么真正的做出效率,那才是创业的王道。

本文由i黑马作者Michael整理自Mrjam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