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人随时都觉得自己的手机正在震动,这是科技上瘾的一种。加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Larry Rosen在新书iDisorder中详细探讨了这个问题,他结合自身的经验、周遭的趣事与分析观察,针对科技上瘾症提出了几项忠告。
Rosen认为现代人与媒体、科技的关系紧密,可能加剧这种心理失调状况,这可以说是一种失??落、疯狂、自恋或偷窥症的延伸;有些人会不停查看手机以免错过回讯息的时机,这种强迫性质的行为代表人们可能对于无法被定位感到焦虑,这和人们查看手机并在收到老朋友寄来的电子邮件时露出微笑是不同程度的上瘾,前者代表以偏执改善焦虑现象、后者是追求愉悦。
而手机震动的幻觉成因相当有趣,Rosen与其研究团队也正在进行实验了解中,他推测这和焦虑也脱不了关系。他说,人体习惯期待着与科技产品互动,而手机是最容易产生互动的装置,正是这种期待让神经在裤子与腿摩擦而受到刺激时被大脑解读为焦虑,进而转化成「噢!手机响了」的认知。为了减缓焦虑,人们开始在与人共进晚餐时不停地检查手机或在电影院里继续当个低头族。
因此这种幻觉尤其好发于男性,男性多半将手机放在裤子口袋。
要对症下药,Rosen建议在工作环境中增加“科技的下课时间”,也就是在会议中间开放几分钟让员工与手机或其他装置互动的时间,下课时间过了就必须将手机在主管眼前盖上,约每15分钟进行一次这样的休息时间,如此能慢慢教导科技上瘾的员工:“不看手机不会怎么样”。然后就能进阶到20分钟或30分钟休息一次。
问题是,现代人很少能够超过30分钟都不拿手机出来检查一番,这表示人们必须「重新将自己的行为概念化」;其实人们不需要每天24小时手机不离身,而且必须自己建立「科技的下课时间」,好比每小时用手机或电脑上网10到15分钟便已足够,这在神经学上称为「重新设定头脑」。
有许多活动都可以帮助重新设定头脑:散个步、抬头看云、看书、稍微运动一下、大笑、与他人说话、说几句外国语言、玩乐器等。人脑是一个持续接收高度刺激的有机体,需要休息、放松、重开机,才能更有效率地处理资讯。
值得注意的是,对硬体的著迷主要来自软体的制约。Rosen认为LinkedIn、Facebook等社交网站会固然好用,但会增加强迫行为。
他说:“社交网站倡导一种不断检查手机讯息的习惯,我自己就会这样,社群媒体的威力很强。”
然而Rosen并不认为社群媒体这种制约会导致社交能力问题,他指出,诸多研究都显示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有正面帮助,反倒是各种无线上网装置的影响性不亚于大规模毁灭武器。
Rosen点出无线上网装置,如智能手机,会带来的两大威胁空间,一是家庭、二是朋友聚会。他认为人脑不可能做到无误差的“多工”,他更建议父母在买iPhone给小孩的同时先立下使用规则。
本文由i黑马作者Michael整理自Computer World